APP下载

个性独具

2014-03-31冒小瑛

人民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家洛夫

“音乐,是最好的密码,是保存人类情感、心理与思想状态最好的密码。把这些密码译解成音符,让人听见作曲家封锁在密码里的声音是演奏者的任务。伟大的作曲家都是极端个人主义而且是知识分子。”

——安德烈·加夫里洛夫

“加夫里洛夫的音乐会值得期待吗?当然值得,他是当今所有个性派钢琴家中最重要的一位。”《纽约时报》这样写道。笔者很久以前就在飞利浦公司出版的《2l世纪著名钢琴家》系列(V01,31)等录音中听到过他极具个性的演奏,暑假看到2013年9月18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安德烈·加夫里洛夫(Andrei Gavrilov)独奏会的预告,笔者立刻预定了去北京的机票,只为一听为快。

加夫里洛夫1955年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艺术家庭,由曾经师从涅高兹(Heinrich Neuhaus)的母亲进行启蒙教育,6岁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附属中央音乐学校,师从塔提亚娜·凯斯特纳(Tatiana Kestner,戈登维泽的学生,曾培养出包括彼得罗夫、卢甘斯基等一大批俄罗斯著名钢琴家),这位女教授也为加夫里洛夫打下了坚实的演奏基础。

1973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涅高兹门下的列夫·瑙莫夫(Lev Naumov)。1974年,18岁的他斩获第五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金奖,这一世界级的大奖使他迅速成为世界乐坛的新星,同年的萨尔兹堡音乐节上。18岁的他又代替患病的里赫特演出,再次声名大噪。但在其后他飞黄腾达的巅峰时期,当局不允许他出国与柏林爱乐及卡拉扬合作,甚至在国内他也被禁止演出。因此,当他在1984年首次被允许前往英国演出时,他决定再也不回苏联。

本次音乐会曲目全部为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作品。作曲家自己改编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Op.75)被钢琴家选为上半场曲目。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向来以斩钉截铁的节奏和鲜明的对比效果闻名于世,他的作品自然也是俄系钢琴家的拿手戏。组曲由作曲家本人改编于1936年,是作曲家一部重要的转折之作,在音乐学家看来,它是作曲家艺术发展上一次真正的革命性跃进。作曲家用真实的笔触表现了对于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深刻理解。与其他作品不同,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并不陶醉于音乐语汇的外在的描写,夸张的表现也没有在这部作品中间频频出现。相反作曲家用较为朴实的音乐语汇生动塑造了莎士比亚笔下的各种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戏剧性>中突。

作品由十首乐曲组成,分别为《民间舞曲》、《场景——街上渐渐活跃起来》、《小步舞曲——客人们到来》、《少女朱丽叶》、《面具》、《蒙泰欧与凯普莱特》、《劳伦斯神父》、《提伯尔特之死》、《少女的百合之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告别前夕》。这十首作品基本上涵盖了芭蕾舞剧的重要组成场景。掌声中,一身黑衣的钢琴家快步走上舞台,一坐下就用一种异平寻常的欢快夸张节奏开始演奏,由轻到响的力度表现,由暗到明的多变音色,夸张的肢体语言给了听众难以言喻的音响和视觉刺激。怎么能这样弹?听起来还挺过瘾的!太有个性了!我想当时在场的听众都在第一时间有这样的反应。

在钢琴家的演奏中我们明显能感觉到这十首作品被分成了三个大部分。第一首是前奏,然后二至四首是呈示,接着六至八首是展开部分,最后的第十首是再现,第五首和第九首则像是幕间间奏。在大起大落的演奏动作中仍然能够保证音色的完美和技术的干净,实在是让人佩服。以第六首《蒙泰欧与凯普莱特》为例,钢琴家的起始速度慢于乐谱上标注的速度,随后速度和音量的强弱变化更富有紧张度,用更加夸张的方式勾勒出了这两个势不两立的贵族家族的仇恨,然后逐渐随着切分的行进进入到了一个更加疯狂地形象塑造过程中,节奏在中段又再次沉静下来,最后一往无前的结束乐曲,紧接着极为安静的节奏和温暖的音色勾勒出了劳伦斯神父的音乐画卷。一般演奏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十首作品,在钢琴家富有魅力的带领下,时间转瞬即逝。上半场给听众一种极端的听觉和视觉体验,大开大合的演奏动作,犹如云霄飞车的音响效果,无论是指触还是节奏休止,都处理的斩钉截铁,没有任何拖泥带水。在音乐中让听众感受了善与恶、悲与喜、抒情与浪漫,听众宛如置身在音乐剧院当中。

如果说上半场是人物素描的勾勒描摹,那么下半场的两首普罗科菲耶夫奏鸣曲就是考验钢琴家对于结构的把控。之前对于下半场是否会乏味的疑惑在听了上半场之后荡然无存,所有人都更期待下半场的两首奏鸣曲。

普罗科菲耶夫的《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8)是一部单乐章作品。一如上半场表现出来的极具个性化的风格,长长的引子被钢琴家以旋风般处理得横扫键盘,然后迅速安静下来,由左手弹奏连续下行的半音线条作为主要伴奏音型,安静地在下方呈现,右手的旋律嘹亮地在高音区歌唱,如歌的旋律体现出钢琴家身上明显的俄罗斯学派特征。

《降B大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84),作于1939-1944年。这部作品完全找不到作曲家的早年风格,之前作品中惯用的那些猛烈尖锐的音乐手法,在这里已经有所钝化,棱角已经没有之前那么明显,体现出作曲家正在逐渐往晚期作品的简洁单纯特质进行过渡。这部作品与第二、第六、第七奏鸣曲相比,没有那么易于表现和处理。第一乐章,柔和的行板,具有鲜明的和声色彩,旋律线条错落有致,音乐充满宁静的抒情性,对于演奏者而言这个时间大约为15分钟的乐章并不好弹奏,因为线条太多,很多钢琴家都在这个乐章里“迷了路”,演奏得无边无际。加夫里洛夫在这里的演奏的确是值得学习,作品的一切都了然于胸,旋律交接清楚,与前面两部热气腾腾的作品相比较,这里更显示出他沉淀后的成熟演奏智慧和大胆,在他的处理下层次更加清晰,为了音色的美好,铤而走险的掌控时间和节奏的拉伸。用他精湛的演奏技巧将这部普罗科菲耶夫所有奏鸣曲中内容最丰富,并充满了复杂内涵的作品完美展现给听众。

在雷鸣的掌声中,钢琴家又加演了肖邦《c小调夜曲》,不同寻常的内声部发掘以及稍稍显得怪异的中段处理上的节奏伸缩,再次展现了钢琴家不落俗套的演奏个性。最后以飞驰的速度和激情演绎的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让音乐会达到了最高潮。endprint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由时间的沉淀,往往会形成泾渭分明的艺术流派。有的是根据特殊的演奏风格来区别,有的是以演奏者的学习背景和师承来区分。这些汇集于一体就形成演奏学派,而我们研究一个钢琴家的演奏不仅仅要以人为本,还需要考虑到学习环境和受到的影响。

俄罗斯钢琴学派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影响最深远的演奏学派之一。来自远东的钢琴家不仅占据从音乐会到赛场的大小舞台,甚至到各大著名音乐学院的讲坛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身影和影响,也使俄罗斯钢琴学派从根本上影响着其他演奏传统。比如我国的钢琴演奏的起步,无论是上海音专时期的查哈罗夫还是解放后的苏联专家,无一不出身于俄罗斯钢琴学派。

从安东和莱谢蒂茨基、艾希波娃执掌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到苏联成立后崛起的近代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摇篮莫斯科音乐学院,俄罗斯演奏学派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的蜕变,但是根本精髓的传承至今未断,亦没有因为时代美学观点的变革而遭到遗忘。因为它受到李斯特的演奏技巧和美学观点影响,直接立足于钢琴为出发点的体系,使其得以后发先至,在20世纪开始焕发勃勃生机,而欧洲大陆法德学派的键盘演奏法则源于古钢琴,时至今日则略显式微。

回忆一下苏联时期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四大教研室每个领袖的专长各不相同,琴音拟人的伊古姆诺夫、严谨理性的戈登维泽、浪漫感性的费因伯格、色彩大师涅高兹都培养出了诸多溢彩纷呈的钢琴家。而师从涅高兹三大助教之一瑙莫夫,并受到涅高兹最得意弟子里赫特深远影响的加夫里洛夫更是将师祖涅高兹的色彩这一专长发挥到了极致,涅高兹为音乐表现提出生动的“艺术图像”,让演奏者用音色、技巧和诠释手法三结合来呈现心中的艺术形象,在他指下已达到了极致的边缘。

从技术上看,加夫里洛夫的技术和阿什肯纳齐的技术一样稳定,但是音色更为漂亮,感情表达也更为直接,技巧服务音乐,追求最极致的表现。尽管他的弹奏速度非常快,但他的演奏却从来不会失控,这一点很像霍洛维兹;当然这也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追求——技巧的极限!强要更强,弱要更弱。没有无暇的技巧,根本无法达到杰出的演奏。一位演奏者,他的工具越丰富就更加能够刺激艺术表现,才能在极限处再超越,一切为了演奏出心中的音乐表现。但这种表面化的感情投入法未必会增加诠释的深度,但是在听惯了铮铮铁骨、严谨方正的普罗科菲耶夫之后,这种处理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听觉体验。

从演奏处理上看,年近花甲的加夫里洛夫始终拥有毫无缺陷的技巧和音色,值得敬佩。与越老越偏向于朴实平淡的欧洲学派的钢琴家不同,加夫里洛夫始终以灿烂的超技和音响控制天分来展现音乐方面的说服力。

录音和现场之间总会有很多不同,听完加夫里洛夫的音乐会后这种感觉更是明显。他在音乐厅的演奏无论从速度还是对比度上来说都要比唱片中夸张得多,独特的重音,夸张的速度伸缩,几乎是对峙的音响效果构建,让他的音乐听众飞快进入目眩神迷,甚至是狂乱的境界。加夫里洛夫把乐曲推往节奏与动能的边缘上的能力远远超过任何一个钢琴家,就像要进入钢琴世界的无人区去深刻地探索作品里的抒情、怪异与兴奋感。他自己体验到这些感觉,也要向听众传达这种感觉。演奏时,他更注重的是表达自我的情感,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最直观感受,而并不是某种时代框架中的体现。在他心中排在首位的是一个“我”字。无论是作曲家还是乐器都仅仅是他表达自我情感体会的工具。

这种类似于情感发泄的演奏对于有的听众而言,则是一种不完善的缺陷。夸张的表现、过分的宣泄,以及狂热的舞台表演等等可能都会成为不喜欢他演奏的因素,但是无论如何他那种固有的吸引、感染听众的能力依旧值得我们学习研究。作为一位很早就被认为是位个性化音乐家,无论是哪一种个性,对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成功的保证。

目前俄罗斯钢琴新秀依旧不断涌现在各大国际钢琴比赛上,但是如同加夫里洛夫这样有着深厚功底的个性化钢琴家却再不复见。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以及俄罗斯钢琴教学资源的外流,如今年轻的俄罗斯钢琴家与欧美同行之间的区别差异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明显,观察近年各大国际钢琴比赛,甚至包括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现场,已经很难明确区分出来自世界各地参赛者的风格与特色,是比赛的审美迫使音乐表达标准化而导致个人意识的萎缩7抑或是21世纪互联网时代无可避免的人文同化?这只能留给下一代人去评判了。

冒小瑛 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家洛夫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老钢琴家的记忆消退之际(改编)
我是小小钢琴家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