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内涵清雅韵味
2014-03-31王艺
2013年6月30日晚,“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在武汉琴台音乐厅上演。这场精彩的二胡音乐会是武汉琴台音乐厅2013年隆重推出的“华夏民族风——民乐精粹系列音乐会”的一个亮点。
胡志平是一位集二胡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和教学于一身的学者型二胡演奏家。业内评价他的二胡演奏风格清雅细腻、质朴深邃,讲究“虚与实、静与动、雅与俗、灵动与深厚、清雅细美与浓墨重彩”的对比变化,有“静、雅、深、远”中国文人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意味。安如砺先生曾评价他的演奏风格“艺术思想和品味独特”、“犹如吹来了一股清风”。
“华风弦韵”四个字体现了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的基本格调,“华风”强调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特色、浓郁的地方音乐风格,“弦韵”突出弦外之韵、静远清妙的内涵意味,反映出胡志平二胡演奏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
音乐会上半场由二胡与小乐队《禅院钟声》(胡志平编曲)开场,这首作品是胡志平1993年根据崔蔚林广东音乐同名乐曲以二胡与钟磬小乐队的形式编创而成,1993年由胡志平在武汉音乐学院编钟音乐厅首演,二胡淡雅、柔美的旋律与两千多年前的楚地编钟、编磬以及洞箫、古筝、中胡、木鱼交响呼应,表达出编创者、演奏者对禅境的心灵感悟。这次琴台音乐厅的二胡与小乐队版《禅院钟声》是胡志平为了方便乐曲的广泛流传,便于没有编钟、编磬乐器的地方演出,采用了以钟琴代替编钟,钢片琴代替编磬,管钟代替编磬在曲首、曲尾空灵回荡的敲击。由于钟琴没有低音大钟那种深厚悠长的低音效果,排练中胡志平又增加了一把低音大提琴,探索以特殊的拉拨奏法演奏低音为钟琴做根,增强了钟琴音响的浑厚感。《禅院钟声》淡雅柔美的旋律,悠远空灵的音响把听众引入宁静致远之境。乐曲浓郁的地方音乐风味,淡雅清妙的文人演奏风格,也为整场音乐会奠定了基调。
上半场演奏的第二首乐曲是具有浓郁陕西地域性音乐风格的《陕北抒怀》(陈耀星、杨春林曲)。胡志平的演奏既酣畅又细腻,在很好把握陕西的地域性风格、技法和乐曲内涵表现的同时,板眼节奏处理、力度层次变化非常讲究,采用的伴奏既非原曲小乐队的编制,也非常见的扬琴或钢琴的伴奏形式,而是在扬琴的基础上增加了木鱼和大阮各一件,表现出乐曲丰富的音响色彩变化,形成了胡志平独特的演奏版本;第三首《月夜》(刘天华曲),胡志平曾把刘天华的二胡曲称为“胡琴曲中的新文人音乐”,音乐会上胡志平演奏的《月夜》,琴声柔美如歌,可以让人感受到月白风清的意味和~个文人内心深处莫名的情思;第四首《梆子风》(项祖英编曲、黄海怀演奏谱),胡志平在黄海怀演奏谱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腔”的韵昧、戏曲的板眼节奏感和弓子“势”的细腻变化,有许多独到之处。
上半场最后两首作品是用高胡演奏的广东音乐传统乐曲《汉宫秋月》(李助炘编配)和《旱天雷》(严老烈改编)。《汉宫秋月》目前最著名的版本是蒋风之演奏的二胡曲《汉宫秋月》,20世纪80年代胡志平曾研究乐曲的源流衍变情况,二胡曲《汉宫秋月》是20世纪20年代刘天华先生根据吕文成演奏的粤胡曲《三潭印月》唱片记谱整理而成,而粤胡曲《三潭印月》(也称《汉宫秋月》)源于琵琶曲《汉宫秋月》(沈肇州《瀛洲古调》琵琶谱)的第一段。刘天华记谱整理的二胡曲《汉宫秋月》在其教学过程传于诸弟子,其中蒋风之先生在数十年的演奏实践中,对乐曲的板眼结构、速度又进行了放慢、自由加花处理,其音韵更加细腻、富于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蒋氏版本,而陈振铎先生演奏的《汉宫秋月》则较好保留了刘天华原谱的风貌。20世纪80年代,广东音乐高胡第三代代表人物余其伟先生和作曲家李助忻又重新对粤曲《汉宫秋月》进行了加工整理,赋予乐曲新的美感。音乐会上胡志平演奏的广东音乐高胡版《汉宫秋月》,与二胡曲《汉宫秋月》相比较则更多表现出一种娇美的怨情,音响内涵与曲名更贴切,既有深宫萧瑟、冷月花墙之境,又有含怨复含娇的复杂之意。随后的《旱天雷》则将乐曲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
音乐会下半场演奏的曲目是二胡与扬琴《秋词》(胡志平曲)、二胡与小乐队《月的悲吟》(胡志平曲)、《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关逎忠曲)之“闹春”、“除夕”。
《秋词》、《月的悲吟》均创作于1990年初,同年4月在武汉音乐学院第二届民族器乐作品评奖中首演并分获二、三等奖,2007年两首作品分别获得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器乐作品优秀奖和首届湖北音乐“金编钟奖”民族室内乐银奖(金奖空缺)。这两首作品均富有诗意内涵和文人音乐的审美特点。《秋词》因其意境内涵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秋词》解释较为恰切故名之,《月的悲吟》是作曲家有感于宗白华的意境小诗《月的悲吟》而创作。《秋词》的基本素材炼于古典戏曲元素,采用二胡与扬琴的形式,写法上“有控制的偶然对位”非常有意味;《月的悲吟》以广东音乐的典型因素作为乐曲基本素材,二胡与乐队的形式,有调性、模糊调性、音响性写法根据乐曲情感表现的需要交织交融。按胡志平的话说,《月的悲吟》是有鲜明的形象和场景感的,可以让人联想到“娇美的月牙儿”、“夜幕下的萧瑟”、“一轮圆月缓缓升起诉说着对人间的相思之情”,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作品;《秋词》则没有明确形象感,只有清雅的格调、气度和诗情、豪情,表现的是文人内心深处不可名的复杂之情和意。这两首作品在技法表现上也非常独特,《秋词》左手极富变化的吟猱绰注,右手弓速、弓长、弓力、弓势的细腻挥洒;《月的悲吟》特殊风格的作韵手法,带吟猱的自然泛音、人工泛音、双泛音以及表现“复杂之情和意”的二胡双音等在现有二胡曲中也是独树一帜。音乐会上胡志平演奏的《秋词》、《月的悲吟》给人以物我两忘的“恍惚”之感。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种感觉很奇妙,令人难忘。
音乐会曲目单上最后一首乐曲是《第二二胡协奏曲——追梦京华》第一乐章“闹春”和第四乐章“除夕”。关通忠先生的“二协”采用中国古典戏曲和民间曲艺的素材,运用西洋古典作曲方法,发掘和展现出二胡与西洋管弦乐队水乳交融的艺术魅力,“二协”又名“追梦京华”,是故乡北京留在作者脑海中的一个梦。胡志平音乐会选第一乐章“闹春”、第四乐章“除夕”,这与整场音乐会的基调非常吻合,音乐会雅致优美的格调前后呼应。胡志平演奏的“闹春”静谧中跳动着一种温暖,有“春之舞”韵律和美感,“除夕”京戏味道的慢板,细腻的声腔色彩变化让人联想到京戏青衣美轮美奂的舞台形象,而热烈的快板则让人感受到春节热闹的喜庆场景。
这样一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清雅韵味”为基调的二胡专场独奏音乐会获得了观众的强烈共鸣,音乐厅异常安静,所有人似乎都在屏息聆听。音乐会结束时,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最后胡志平又返台加演了张长城、原野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和黄海怀的原版《赛马》。“音乐会意境很深,像清风、薄云,像一幅山水画,很美,令人回味。”武汉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团长张延东音乐会后感叹。
音乐会前一天(6月29日)的上午,应琴台音乐厅的安排胡志平在琴台音乐厅的室内乐厅为观众作了一场题为《二胡名曲的风格韵味美》学术讲座,结合具体作品为听众分析介绍了二胡名曲的风格特征、韵味内涵和技法表现特点,引领听众感悟超越音高、节奏、音色、演奏技法等有声有形的手段载体的弦外之音、弦外之韵。胡志平认为:“从有声、有形、有限的音乐中体现出无声、无形、无限之情思,无限的美的空间,正是中国音乐艺术意境创造的本质所在。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揭示的就是音乐艺术意境表现出的令人匪夷所思的感染力、魔力和魅力。对于一个演奏家来说,如何使有声、有形、有限的音乐体现出无声、无形、无限之意境,如何使有尽之技巧表现出无尽之神韵、无尽之情思,是需要经常思考和深入探寻的。”他在讲座中讲到:“真正的好作品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意境创造不仅需要精湛的技巧,还需要艺术家心灵的开阔、知识的涵养和人格的力量,而人格的力量、心灵的解放则是技术表现的根本。”这正是胡志平的艺术追求,我想也是“华风弦韵——胡志平二胡独奏音乐会”能够令人回味,令人难忘的根本所在。
王艺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