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辍学青少年发展问题思考——以豫东杨村为个案
2014-03-31杜玉珍
杜玉珍
(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471023)
本文所谓农村辍学青少年泛指我国乡村中未完整接受基础教育而中途辍学的青少年,包含小学至高中的所有辍学者。当前农村“一些乡镇初中,辍学率高达60%-70%”[1],严重影响农村发展,因今日之辍学者恰恰是未来的建设者。
计划经济至今,农村一直存有“跳农门”压力。城乡分割分治体制下虽然留出了考学、参军、城市招工或接班等出路供农村子弟实现“跳农门”愿望,但转移出的人数却很有限。城乡一体化下的当前,“跳农门”渠道多了,“求学脱农“仍最大众化,结果是“学而优则市”、“学不优则农”。“跳出者”的一去不返、“农民工”在城里难立足下的“回流”,城市人口向农村流动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务农者通过其他路径完成市民化困难重重现实下,乡村始终是“求学脱农“失败者的舞台。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的1986年至2000年15年间,全国约有1.5亿的农民子女没能完成初中教育——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与毕业后未能升学的近8800万人、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正是他们支撑着当前的农村建设。豫东杨村调查展示了现实情况:2005-2013年间共有13-25岁的青少年67人,其中13名大学生成功脱农,54名辍学者中的13名在农村结婚定居、2名嫁入并定居城镇,辍学者在城镇定居比仅为2/15,这意味着至少占总人数70.15%的农村青少年将会转化为农村建设力量。可见,关注农村发展必须关注农村辍学青少年发展。
一 农村辍学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农村辍学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多样,杨村个案显示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年龄偏小的辍学少年(15岁以下),极少数随打工父母外出,多数被家长阻拦在村庄。他们很少参与家庭劳作,在日日无所事事的“凑在一起玩”中,过早开始恋爱、抽烟、喝酒、泡吧、打牌等等成人活动,个别则走上了滋事、偷盗不法道路。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显示,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7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中,14-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到70%以上,80%为初中以下文化。
第二,年龄稍大的辍学者选择离家外出打工。杨村15岁以上的辍学者打工率在95%。摆脱家庭管教、寻找发展机会、改变家庭命运,是辍学青少年选择外出打工的动因。但事实表明,愿望很难实现。杨村现有的39名青少年打工者的月工资基本在800-1500元间,维持自养外,并不能贴补家用。家长反映“不指望他挣钱,能养活自己、不学坏就行”。
第三,农村辍学者普遍早婚早育。“成家”重于“立业”传统观念与早婚氛围下,农村辍学青少年多不抵触早婚早育。辍学即订婚、完婚者有之,早恋发展到未婚先孕下的成婚更常见。杨村13对辍学者已婚家庭中,6对属早婚,其中5家因未婚先孕而成婚。早婚早育加剧了辍学者的人生发展负担:过早为家务、抚养所累;夫妻关系差,相互猜忌、设防、吵闹,乃至恶化为婚姻解体;外出打工而致的异地婚姻,多为既不登记又无仪式下的非法同居,外地一方的突然离去往往造成深重的婚姻家庭伤害。相反,乡村也存在“事业无成又不结婚”的辍学者,被乡民讽刺为“挣钱只为自己吃和花,不要爹妈、不成家,农村不愿住、城中呆不下”。
第四,农村辍学青少年“啃老”成风。家庭条件好、父母年轻力壮为部分“干农活怕脏、打工怕苦、经商怕赔”辍学青少年提供了“啃老”条件;“穷门养贵子”也渐趋流行,父辈“打工+种地+带孙子”养家,小辈则吃喝玩乐享清闲。
二 农村辍学青少年生存发展的素质缺陷
农村辍学青少年面临技能不足、识别与决断力缺乏、家庭社会责任担当不足等等问题,造成其现实与未来发展难。
(一)知识、技能不足
与山东一项调查显示的60%以上辍学少年没有正当职业相比,杨村调查显示,该村90%以上在城市打工的辍学青少年没有固定职业,频繁跨行业换工作属于常态。该村19岁的小杨15岁辍学外出打工至今,先后做过小饭馆端盘子、工厂零工、超市布货、保安等工作,目前在汽车维修店帮工。调查表明,辍学青少年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领域往往集中在餐饮、美容美发、零售、保洁、维修等服务业,从事建筑、加工等传统农民工积聚的第二产业者越来越少,主观择业偏好起了决定性作用。一方面,小康生活水平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意回避自己不占优势的,对从业者的技术、责任、体力均有要求的第二产业;另一方面,没有父辈养家糊口压力使“碰运气,挣不来(钱)回乡闲着”心态下的“轻松挣钱”职业选择首要考虑有了条件。杨村39名现有城市打工者中,除2人在经过职业中专教育与自费培训后稳定地在服装厂与机床厂上班外,其余的全在服务业领域工作,对应的,过着低收入下基本维持自养的生活。
与在校时厌学相反,走入社会后力图实现自立的农村辍学青少年则转而认同文化知识的作用。他们对自己的现状、未来坦然又无奈,正如杨村打工者自言:“自己没学历、没专业,做大事、挣大钱难,只能给别人打工”,因此,多能在所打工城市找到自己的就业定位——做技术含量低、待遇低的工种与工作。事实上,辍学使农村辍学青少年输在了实现社会就业角力的起跑线上,更决定了其发展全程。张严方对“不同程度教育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算显示,“初等教育劳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21%”,分别相当于“高等教育劳力贡献率22.8%”、“研究生教育劳力贡献率31.38%”[2]的1/109、1/149。贡献率决定收入率现实下的农村辍学青少年以不足中等的受教育程度,冀望在城市谋得稳定的就业职位并取得好的发展,既有难度也不现实。
(二)道德素养优势缺乏下的处事无方法、缺乏决断力
思想道德素养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关系时表现出来的品行素养,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灵魂”。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研究指出,青少年时期是摆脱儿童期的“以自我为中心”、向“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转变的道德养成时期。农村辍学青少年恰恰在这一转变的关节点上辍学,“学校不再管、社会无人管、家庭无力管”,其作为社会人的道德素养知识与养成锻炼在无督导下靠自我自觉转变来完成。而有目共睹的市场化以来的全社会道德滑坡、农村道德低俗化走势,均影响着辍学者道德素养自我转变的质量与走向,农村辍学青少年成了让人担忧、甚至“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群体”[3]。农村辍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与处理问题的方法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分不清大是大非,往往既是社会生活中的受害者也是危害者。如在城市打工、生活的农村辍学青少年往往是非法、不道德经营单位与宗教组织坑害的对象、利用的工具。杨村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打工者有过在“黑作坊”做工经历,有的甚至作过“打手”;被调查打工妹反映早恋、同居、异地非法婚姻、色情服务等等,在打工生活中见怪不怪;半数打工妹承认接触过宗教甚至承认已信仰。第二,道德认知与自律缺乏,做事做人无原则、无底线、不计后果。不知、无畏公德下的我行我素,往往招来轻视、非议,甚至惹起事端;缺乏职业道德认识与操守,丢饭碗或招处罚;个人道德修养不足,事因小、偶然性、结果严重的青少年犯罪很能说明问题。总之,应有的道德素养成熟度不够,甚至缺失与错误,是影响农村辍学青少年未来发展的更根本因素。
(三)社会适应能力与责任担当不足
调查显示,成年后的农村辍学者的生活态度、生存状况依然难有大的改观,突出表现为家庭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与担当不足,社会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不足。
普遍早婚早育的农村辍学者,因未经历足够的从学生到劳动者、从玩童到家长等时间缓冲与角色转换历练,在家庭生活中普遍缺乏责任意识与担当:多生不养下的“隔代教养”,拖累、影响了上下两代人;对长辈缺乏孝养,老人单过、自养普遍,寄生在父辈劳作上“啃老”风气盛行。杨村13对靠父辈筹办组建起来的已婚辍学者小家庭中,10个在不承担养老义务下独立过活,3个则完全靠父母供养生活。相比于家庭生活的职责担当,成年后的农村辍学者的社会职责担当意识与能力更是弱项。在城乡,农村辍学者均是难就业、淡然社会事务的群体。2007年北京市通州社区内的闲散青少年普查报告显示,该区14-25周岁之间的失业、失学、失管的有北京户籍的青少年共有116人,“其中农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闲散青少年有51人,占44%”。成年农村辍学者依然缺乏集体归属意识与行动:缺乏阶级、集体认知,对国家形势、政策不关心;难以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去,多是村民自治、社区活动、文化娱乐的旁观者;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小家庭利益,缺乏对包括父母在内的他人、集体利益的尊重与维护;不爱村、不喜农却又无力不敢彻底脱农,向往城市却吃不得苦、做不好工、立不了足;不变革现实、也不幻想未来,靠父辈的支撑与积累得过且过。此外,调查显示,农村辍学者家庭的下一代也易于走上辍学、早婚老路。
三 农村辍学青少年发展的出路
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缓解农村辍学青少年的生存困难。
(一)强化针对辍学青少年的社会教育与社会帮助
走出学校、家庭大门而步入社会的农村辍学者的发展引导,必须由社会层面接管,社区、企业、国家都在列。
1.在农村社区或村庄教化职能重建中管好青少年成长的源头。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在《社区》一书中指出:农村社区是自然生成的社区,其人际关系具有熟悉、同情、信任、相互依赖和社会粘着等典型特征。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进一步指出: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发展不好或不成熟,是引发青少年诸多问题的源头。我国村庄自古以来一直发挥着的教化村民作用,受改革开放以来多种因素影响,日渐式微。必须重建市场化下的新型村庄,在稳定村庄、服务村民、发展农业中为辍学青少年提供帮助。
第一,加强当前乡村已有的党、村民自治、民兵、妇联以及青年团等等政治组织基础上,提升村委会的社区服务职能,包括生产服务、教育培训、发展文体娱乐、解决邻里纠纷、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扶危济困等等,以和谐、发展、文明的社区留住辍学者为建设者。第二,借助于社区整体职能与专职组织的作用发挥,直接为农村辍学青少年发展提供服务:社区生产、就业服务活动中,要格外关注辍学青少年的外出打工或本地劳务需求,筛选出适合他们的就业项目,掌握他们打工的去向并随时给予帮助;给有困难的辍学青少年家庭以救助;加强社区内法律宣传、思想道德教育,尤其要引导他们从国家、社会高度看问题、做决策、做合格公民;开展村庄特色文体活动、卫生计生知识讲座,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组建家事调解组织,为家庭提供问题青少年疏导与救治服务。第三,共青团在辍学青少年帮扶中应大有作为。杨村调查显示,50%的辍学少年喜欢社团、有加入社团的愿望与需求,但村共青团普遍呈现“有组织、无活动”状况。因此,村共青团不仅要把正常组织活动搞起来,还要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组建兴趣小组、娱乐活动等,吸引人;鼓励辍学青少年自创活动团体,加强对其引导与监管。总之,有组织又不失活力的村庄才有助于青少年正常发展。
2.加强对在城市打工的农村辍学青少年的发展关注。教育与帮助主要有用工单位和租住房所在的社区共同承担,分别从工作与生活上用力。就聘用农村辍学青少年的用工单位而言,要一改拿新生代农民工做“廉价劳动力”的做法,不仅要对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安全生产、职业道德、法制法规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而且要改善用工环境,实现人文化管理。就农村辍学青少年生活的城市社区而言,要把“为农民工服务”纳入到社区服务职责中。第一要树立为社区内的农村人口提供平等服务的理念。第二要尽力提供服务,如建立社区内用工信息平台,尽力实现本社区农民工的社区内用工;动员社区力量为青少年农民工提供多种形式的扶贫济困;鼓励农民工积极投入到社区活动与工作中。第三要形成友好对待农民工的社区氛围。客观对待青少年农民工的言行与习惯,要看到他们愿做学做城市文明人的愿望与努力,对他们幼稚、出格的言行,无知与缺乏解决之法下的过错等,要给以指正与改过机会,慎用责罚与法律。
3.国家要拿出应对之策化辍学之害。据对辍学者“关于未来发展所需帮助”的调查显示,90%左右的辍学者希望能有一定的组织机构为他们提供职业培训、颁发认定证书。因此,国家要尽快把目前的中职、技校免费教育推广,可以考虑把用工企业纳入进来共同做职业培训;可设立专门的辍学青少年创新发展基金,鼓励辍学青少年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二)深化农村学校教育改革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从源头上堵住农村青少年滑向辍学。目前农村青少年辍学不同于以往的家长不支持、因贫辍学,呈现自愿辍学特色。2005年以来,杨村70%的辍学属自愿辍学,且集中在初中阶段。减免学费的义务教育贯彻落实、职业中专教育免费以及大学扩招等举措大大降低了农村小学、高中辍学率,却唯独失效于初中辍学。“小学不能辍学,高中没必要辍学”言论表明,农村家庭已有把国家提供的教育福利享用到最大化的认识与行动,足见初中辍学的原因出在教育自身。“初二辍学高峰”主因在课程难度陡然加大、又新开物理课,多半学生由学习吃力到“学不会”,“老师看不起”加速“厌学”变成“辍学”。因此,深化农村中学教育改革的务实之举在把国家义务教育有限资金投在农村学校实验设施改善、培训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上,彻底改变农村孩子在没有试验验证下仅靠死记硬背结论、公式来解决理化课程学习的状况,让学生在“能学会”中不愿辍学,让“老师看不起”不再伤害到孩子的命运。当然,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是要靠尊重教育规律、取消应试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国家整体教育体制大变革。
(三)发挥家庭与个人的作用与力量
家庭与个体而言,辍学行为的发生就意味着生存发展问题的产生。因此,家庭与个体自救永远是解决问题的内因。在防范与解决青少年辍学问题上,家庭首先要有责任担当。家长方面,要认识健全、和谐的家庭对培养下一代的重要性,要勇担维持家庭健全、和谐的责任与义务;要理清“挣钱”与“养育”间关系,妥善处理二者间矛盾,规避“钱挣来了,孩子出问题了”惨痛教训;“孝”、“礼”为核心内容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不能轻忽,率先垂范是最好的教育;对叛逆辍学青少年,关爱、支持下的引导才是良方。辍学青少年自身,洁身自爱、学习技术、规划人生是当务之急,也是“必修课”。
[1]张红霞,张学东.农村青少年辍学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11):73.
[2]张严方.新农村建设与青年: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对青年发展的影响[J].中国青年研究,2007,(6):57.
[3]孙锡良.中国农民划分与农民接班人的培养问题分析[EB/OL].http://www.zgxcfx.com,2013-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