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南使者咏周敦颐诗六首

2014-03-31彭丹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兴安县周敦颐越南

彭丹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以下简称《集成》)所载越南使者咏周敦颐之作,存六首,极珍贵。六首均为过兴安县濂溪祠所作。兴安今在广西桂林境,秦时湘水流域部分属零陵郡,自汉至隋皆为始安县地,仍属零陵郡。兴安灵渠为湘漓二水分流处,湘水发源于此,周敦颐故里在今湖南道县,当南岭之北麓,与兴安邻近,故越南使者每有吟咏。

按使者所咏,兴安县有濂溪祠。阮宗窐诗序云“今于广西兴安县秦渠上有祠”,阮辉玧则云“过兴安县城,两岸庯肆临流”,“庯间有濂溪〔祠〕”。李文馥、裴文禩二人则言兴安县城外。李文馥《使程括要编》记载广西兴安县“城外有周濂 溪祠”,裴文禩《燕轺万里集》图注:“城外有周濂溪先生祠”。潘辉注又云“在县城外灵渠上”。综合以上信息,使者所咏当为同一濂溪祠,在兴安县城外的灵渠上。

然兴安濂溪祠不见于广西地方志记载。桂林地区仅桂林府学有三先生祠,祀周敦颐及二程,见雍正《广西通志》;荔浦县有七贤祠,祀韩愈、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张栻七人,见光绪《广西通志辑要》。周敦颐在广西行迹,据度正《周敦颐年谱》所载,熙宁元年,周敦颐经吕公著推荐,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五月五日在永州,则赴任途中或途经兴安。清人汪森《粤西文载》称其“庆历中游粤西,寓于浔”。周敦颐配享孔庙,府县学均有奉祀,而专祀其一人的濂溪祠多在其仕宦的今湖南、江西、广东等地。但兴安邻近湖南道县,或许受到周子后裔的影响,遂推尊周敦颐而为之立祠亦无不可。

1 .题周夫子祠

浑然太极契精真,揭出乾坤示我人。

千古道心溪有月,四时生意草尝春。

斗山峻望新华衮,领袖斯文旧角巾。

俨若清规钦敬止,江川愈远愈精神。

此诗选自阮宗窐《使华丛咏集》,《集成》第2册,第189-190页,作于去程。阮宗奎(1693-1767),号舒轩,太平御善福溪人。后黎朝保泰二年(1721)辛丑科进士。官京北承使、宣光督同,升户部左侍郎,封亭午侯。曾于越南景兴三年(清乾隆七年,1742)、九年(清乾隆十三年,1748)分别以副使、正使身份两度出使清朝。回国后,升户部左侍郎。因个性刚直,左迁翰林院侍读,后贬为庶民。晚岁居家教学,卒谥岸肃。著作除《使华丛咏集》外,尚有《使程新传》及《咏史诗》、《五伦叙》等。

此诗作于阮宗奎第一次北使途中,有序及评。序云:“道州属湖南永州府,与广西夹界,乃周夫子故里,今于广西兴安县秦渠上有祠,金(山)额题‘理原一贯’,银额题‘天下一人’,神像(哲)〔皙〕白清癯,美髯儒服,俨然如在。”评云:“景批:音韵清香,声光焕发,可谓清妙发独□□者也。”原文缺二字。按此诗又见于阮翘、阮宗窐《乾隆甲子使华丛咏》,《集成》第2册,第82页。清乾隆七年至九年,阮翘和阮宗奎分别以正、副使身份出使清朝。《乾隆甲子使华丛咏》为二人合集,誊抄年代当早于《使华丛咏集》。关于评语,《使华丛咏集》前集署“江南诗客卓山氏朱评,钦差翰林出身礼部郎中郑壁斋墨评,湖南王居士、胡秀才朱墨间评”,确切评者不可知。

此诗为越南使者咏周敦颐的第一首诗,也是唯一一首详细描绘祠中景象的诗,因为地方志中暂时没有见到兴安濂溪祠的记载,而即便记载,也不可能详细地说明祠中状况,所以文献价值较为珍贵。尤其是序中记载了金银题字的两幅扁额,且描绘了祠中供奉的周敦颐像,为今人研究周敦颐提供了一定的材料。

首联即指出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揭示后人。颔联“溪有月”当指周敦颐垂钓濂溪,吟风弄月故事。度正《周敦颐年谱》云:“仁宗天圣七年己巳,先生年十三,志趣高远。里有濂溪,溪上有桥,桥有小亭,先生尝钓游其上,吟弄风月。”“草尝春”咏周敦颐不除窗草典故。《二程遗书》:“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连用周敦颐的两个典故,对仗极为工整。颈联则述其为往圣继绝学之功。赵崇宪《濂溪书院成开讲祝文》:“孔孟既殁,天其将丧斯文乎!斯文之未丧,则我先生发挥讲明之。”尾联抒发恭敬尊崇之情。

2 .谒濂溪周先生祠

大道彰彰垂宇宙,举世茫然迷步武。

高人翻却事文词,下士仅知守章句。

先生之生莫非天,立志便欲希圣贤。

著图述书发秘奥,妙悟神觧无师传。

吐辞直与六经似,治法从来宁过此。

明通公溥其庶乎,仁义中正而已矣。

区区小试著民庸,何丰怀抱啬遭逢。

后人幸沐君子泽,斯世亦睹真儒功。

岂将用舍关轻重,已自一身传道统。

千年而下独闻知,因此见知遂益众。

孔颜乐处每令寻,言下提撕趣自深。

寸心万物有内外,实理真机无古今。

呜呼圣言犹可验,道味芳腴飧不厌。

箪食瓢饮贤哉回,浴沂风雩吾与点。

先生气象诚一般,出处常泰居常安。

窗梅庭竹观造化,轩冕金玉都等闲。

要知契合浑无异,此心此理同乎耳。

莲峰千仞对龟蒙,湓江一派浴洙泗。

余韵风流百世师,绍前启后功巍巍。

道学阐发无余蕴,迄今天下知指归。

学宫从祀列俎豆,绅衿济济仰山斗。

此间应是近湖南,崇祠亦复新结构。

鲰生夙昔习诗书,儒林有幸齿簪裾。

遗编大训研磨处,霁月光风想象余。

远来徒望瞻仪表,相与肃容拜清庙。

愿言嘉惠及南邦,万古景星垂照耀。

此诗选自黎贵惇《桂堂诗汇选》,《集成》第3册,第145-148页,目录在卷一题咏类。黎贵惇(1726-1784),字允厚,号桂堂,太平延河人。越南后黎朝景兴十三年(清乾隆十七年,1752)登进士第。景兴二十一年(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翰林院侍读奉充副使出使中国。平生著述颇丰,经史子集均有成就,除《桂堂诗汇选》外,尚有《易经肤说》、《春秋略说》、《书经衍义》、《黎朝通史》、《抚边杂录》、《北使通录》、《芸台类语》、《大越通史》、《群书考辨》等。

全诗52句,364字,为越南使者咏周敦颐诗作中最长之作。从全诗的内容来看,大约可分为三小节。自“大道彰彰垂宇宙”至“因此见知遂益众”,为此诗的第一节。黎氏感慨大道彰彰而举世茫然,下士仅知守章句,由此突出周敦颐不独事文词,千载而下传道统,开示后人,居功至伟。自“孔颜乐处每令寻”至“湓江一派浴洙泗”,为此诗的第二节,具体叙述周敦颐的学问。如其令二程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从身边自然事物领悟造化等。又指出其学问直承接自孔子。余下部分为此诗的第三节,主要颂扬周敦颐为百世之师,受到后世的敬仰爱戴,诗末更抒发了希望其恩惠泽被越南的愿望。

此诗最大的特点便是熟悉周敦颐的著作,诗中化用了大量《通书》中的文字。“高人翻却事文词”,《通书·陋第三十四章》:“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明通公溥其庶乎”,《通书·圣学第二十》:“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仁义中正”,《通书·道第六》:“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出处常泰居常安”,《通书·富贵第三十三》:“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而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其重无加焉尔”。这应当与黎氏为饱学之士,熟读经书有关。

此诗亦讲究声律,每四句一换韵,转韵灵活。又善用典故,处理得十分巧妙。如“箪食瓢饮贤哉回,浴沂风雩吾与点”二句,均出自《论语》。《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先进》: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二处也是周敦颐认为孔颜之乐的精髓所在,更难得的是对仗亦极为工整。

3 .题濂溪祠

一簇崇祠浸碧潭,星星兽炭瑞烟含。

海毬戏水相抛荡,江镜涵天共蔚蓝。

不尽图书留正派,无边风月助高谈。

神情自可徵遗像,青眼常如日角参。

此诗选自《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集成》第5册,第68页。阮辉玧(1713-1789),河静罗山人。年二十即领乡荐第一名,授长庆知府。越南景兴九年(1748)登第,赐探花,主科举及国子监多年,官至吏部左侍郎,封都御史。景兴二十六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以正使身份出使清朝,入岁贡。使回,封伯爵。今存著作八种,其中《奉使燕京总歌并日记》、《北舆辑览》、《燕轺日程》为燕行文献。

此诗有序,云:“过兴安县城,两岸庯肆临流。”“庯间有濂溪〔祠〕,扁‘理学开宗’,有留题一作。”此诗又见于阮述《每怀吟草》,《集成》第23册,第85页。

首联也道出了不少濂溪祠的信息。“崇祠”谓建筑高大,且“一簇”说明建筑物应当不少,“浸碧潭”可能指祠依水而建,倒影浸在水中。祠中炭火星星,烟气缭绕。二句营造了一种高远端肃的气氛。颔联写祠旁风景,开阔朗丽。

日角喻指帝王。《文选·(刘孝标)辩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日角参”谓得帝王参拜。而《每怀吟草》作“目道南”,后者似乎更具意味。杨时学于程颢,将归,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程颢又为周敦颐弟子,程氏之学即周子之学,故此亦云“道南”。且“道南”亦可指道学南传至越南。

4 .过兴安望濂溪先生祠

千载渊源孰阐明,图书剖析仰先生。

道宗已揭中天日,毖祀长贻此地城。

霁色无边芳草翠,流光不尽绿溪清。

俨然气象犹如见,远价瞻怀诵景行。

此诗选自潘辉注《华轺吟录》,《集成》第10册,第217-218页。潘辉注(1782-1840),字霖卿,号梅峰,山西国威府瑞奎社安山邑人。越南阮圣祖明命六年(清道光五年,1825)充如清甲副使,回国后升承天府丞,调广南协镇,寻遭贬谪。明命十二年(清道光十一年,1831)再次北使,回国后被派往荷属东印度。著作除《华轺吟录》外,尚有《华轺续吟》、《輶轩丛笔》、《洋程详见》、《历朝宪章类志》、《皇越舆地志》等。此诗作于潘氏第一次北使去程,原题“安”误作“得”,旁注“安”字,今取“安”字。题注云:“在县城外灵渠上。”有评:“茂叔有灵,当引先生生薄知己。”评者为中国文士李春暄。

此诗主题即抒发对周敦颐的景仰之情。开篇即以“千载渊源孰阐明”发问,又自问自答,表明实为仰仗周敦颐。值得一提的是颈联,因为从题名来看,潘辉注没有进祠拜谒,可能只是在船上远观,并不知晓祠中景象,所以如写霁色、芳草,流光、绿溪等景象,看似真实,其实纯出想象,此处用的是虚写,咏周敦颐不除庭草、吟风弄月典故。尾联表明自己使者身份,并说明作诗缘由,即“颂景行”,表达对其敬仰之情。

5 .恭题周子庙留刻

大宋阐文日,濂溪唱道初。

渊微探造化,秘奥发图书。

三古心源溯,千秋理薮疏。

草庭风范在,遗庙仰灵渠。

此诗选自阮熽《星轺随笔》,《集成》第16册,第117页。阮熽(1799—?),原名保,字定甫,号九真,一号靖山,清化农贡人。嗣德元年(1848)进光禄寺卿,同年任如清乙副使一职。其外祖潘辉益及二位母舅潘辉注、潘辉咏均曾出使清朝,留下燕行文献。

此诗即作于阮熽北使途中。题注:“庙在兴安县城灵渠上。”全诗推崇周敦颐,盛赞其功绩,但诗的整体水平较其他咏濂溪诗作稍显逊色。颈联用的是倒装的句式,正确的语序应当是“心源溯三古,理薮疏千秋”。这与杜甫诗中常用的手法很接近。如《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其五:“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6 .兴安谒周濂溪先生祠

末学迷其趋,卓尔莲花峰。

图书独妙悟,秘奥开鸿蒙。

乐处寻孔颜,静趣观月风。

遗庙一庭草,依然交翠葱。

此诗选自裴文禩《万里行吟》,《集成》第21册,第230页,作于去程。裴文禩(1832—?)字殷年,号珠江、海农、逊庵,河内里仁府金榜县人,清光绪二年(1876)以正使身份使清。

颔联“独”、“开”二字贴切。“独”表明其学问为千载之下独得,“开”却为启蒙后人,两相对比,更表明周敦颐发明理学、开示后人的伟大功绩。尾联以祠中草色青翠联想到周敦颐不除庭草典故,表明理学传至今日,仍生生不息。这首诗的难得之处在于裴文禩出使时在光绪年间,但仍尊崇周敦颐,说明越南对以儒学为主流的汉文化的尊敬还没有受到时风影响。

以上六首吟咏,其共同主题有两个方面的体现:

其一为赞扬周敦颐著书立说,为往圣继绝学,泽被后人。这与中国历史上对周敦颐的评价完全是相符的。前文所引赵崇宪《濂溪书院成开讲祝文》即是如此。又朱熹《奉安濂溪先生祠文》:“惟先生道学渊懿,得传于天。上继孔颜,下启程氏。”又《宋史·道学传》序云:“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如指掌。”

其二表现出对周敦颐事迹及学问的熟知。周敦颐曾居于庐山莲花峰,筑濂溪书堂。度正《周敦颐年谱》:“嘉祐六年辛丑,先生迁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道出江州,爱庐山之胜,有卜居之志,因筑书堂于其麓。堂前有溪,发源莲花峰下,流合湓浦,先生濯缨而乐之,遂寓名以濂溪。”黎贵惇、裴文禩均咏及。

诗中咏及周敦颐事,有其令二程寻孔颜乐处、不除庭草、吟风弄月等故事,似信手拈来,却端庄恭敬,足见使者学问之深厚及追慕先贤之诚。以不除庭草为例,六首中有四首咏及。阮熽“草庭风范在,遗庙仰灵渠”,裴文禩“遗庙一庭草,依然交翠葱”,二人在诗末直接道出,表达无尽追思;阮宗窐“千古道心溪有月,四时生意草尝春”,潘辉注“霁色无边芳草翠,流光不尽绿溪清”,二人均以庭草与濂溪相对,工整自然。而不除庭草故事,中国历代诗人亦多吟咏。宋吴锡畴《春日》:“一窗草忆濂溪老,五畆园思涑水翁。”宋翁森《四时读书乐·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宋赵汝腾《寿史刑使》:“今兹仗斧更仁厚,庭草不锄生意足。”明凌云翰《赠周宗性龙成教谕》:“不除庭草留春色,重采池芹带雨香。”清魏学诚《夏日小斋即事得八绝句》其一:“解得不除庭草意,漫将松菊拟陶家。”

周敦颐吟风弄月典故,前文引度正《周敦颐年谱》已说明。其实周敦颐诗中还有不少说到风月,如其《题濂溪书堂》:“倚梧或欹枕,风月盈中襟。”又云:“元子与周子,相邀风月寻。”又二程曾问学于周敦颐,《二程遗书》载程颢曰:“诗可以兴。某自再见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猜你喜欢

兴安县周敦颐越南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走进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周敦颐赏莲图
广西兴安县新安镇食药监所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浅谈兴安县毛竹丰产林科学栽培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依托古银杏树资源,打造桂北生态新村
越南百里“银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