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镇转型发展的有益尝试
——唐三营镇“万亩有机设施农业园区”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2014-03-31张海阳
张海阳
农业大镇转型发展的有益尝试
——唐三营镇“万亩有机设施农业园区”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张海阳
作为农业大镇,唐三营始终立足优势,积极探索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坚持把打造万亩有机设施农业园区作为产业提档升级的突破口和引爆点,经过多年持续用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典型经验如下:
一、深入谋划“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发展思路、具体规划、指标考核”的有序衔接
1、以思路为纲,定位产业方向。唐三营地处隆化北部,承围公路和沙通铁路沿线,距县城45公里,辖22个行政村,总面积278平方公里,拥有耕地4.23万亩,水浇地1.8万亩,土地连片,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如何以现有的优势和产业为基础,跳出传统、谋求农业发展新突破,成为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全新“考题”。答好这张“民生试卷”,关键在于科学定位、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因此,该镇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制定了“3223”发展战略,即农业上,做好“两主一侧”(以肉牛、蔬菜产业为主,侧重发展以干果为主的林业经济)三大产业;工业上,强化玄武岩和花岗岩两大支撑;旅游上,抓好历史文化游和休闲游两个重点;培育草编、铝合金加工和手工豆片三个特色产业。
2、以规划为本,把握发展重点。依托独特的地理条件,紧扣全县“一主两辅”农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一带三沟”区域布局,即以万亩有机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基础,在承围公路沿线着力打造农业调整示范带,在即墨营川优先发展以设施蔬菜为主的沟域经济,在哈沁营川加快推进以干果种植为主的沟域经济,在西杨树沟川重点鼓励以肉牛养殖为主的沟域经济。
3、以考核为要,落实刚性指标。书记负总责、镇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带头干,人人有任务,层层抓落实。年初定指标。综合考虑各村产业布局、经济实力、土地存量等因素,将任务分解到村,与村“两委”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最后用成果说话,让群众满意。中间强推进。健全“周点评、月调度、季总结”的督考体系,时刻紧盯发展进度,避免“开空头支票”,力促工作落到实处。年终算总账。把农业产业化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奖优罚劣,尤其对消极应付、推动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取消一切评优资格。
二、全面探索“三位一体”的流转模式,发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积极作用
1、政府主导,让管理“强”起来。坚持以政府“有形之手”推动土地流转。多动嘴。成立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股级以上干部为成员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小组”,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引导农民树立“以土地租金的小利换取劳务工资大利”的意识。勤跑腿。既依靠群众,又争取群众,主动上门,不怕磨破嘴、跑断腿。针对流转难度较大的农户,白天不行晚上去、晚上不行周末去、周末不行多次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群众乐于参与。善用脑。创新方法,保证群众利益。重点培育、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种养大户,强化“必须优先安排本地农民就业”的硬性规定,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岗位;建立“保证金”制度,土地流转协议签订后,承租方将保证金存入政府账户,承租方不履行地租义务时,可从保证金中扣除;推行“镇政府、行政村、开发商”三级联合调处机制,确保土地流转公平、公正、公开。今年春季,在短短7天内,就顺利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涉及唐南、唐北、二道窝铺3个村200多户村民。
2、农民主体,让方式“活”起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流转模式。挂靠联营。鼓励产业基地周边有种植意愿的农户与基地签订生产合同,农民独立经营,基地提供技术、回收产品。二道窝铺村玉丽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通过这种方式,带动周边12户群众参与联营种植。土地入股。有入股意愿的农户经过申请,以土地作为股份基金加入合作社,获得利润后按比例分红。采取这种形式,东山和昌盛两个专业合作社共吸引农户40余户,直接流转土地100多亩。协议换地。与坚决不流转土地的农户沟通商议,以优惠的政策加强引导,把相关地块交换到园区之外,为土地集中连片开发创造条件。
3、社会参与,让流转“动”起来。土地流转工作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群众基础不断夯实。一方面,村组作用充分发挥。主动出击、提前介入,创新“预流转”模式,按照全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布局,运用反租倒包形式(反租,即村委会通过租赁将承包到户的土地集中到村;倒包,即按照全镇规划布局,将土地承包给农业经营大户或者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司),把工作做在前面,使土地处于待流转状态。由于谋划早、下手快,变分散流转为集中流转,压缩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石片村的蔬菜种植园区在短时间内就拿到了2500亩土地的使用权。另一方面,“帮扶支部”全面配合。全镇22个“帮扶支部”在镇党委的统一协调下,深入农村一线,认真分析影响土地流转的制约因素,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
三、着力推行“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凝聚“干部带动、典型促动、部门推动”的强大合力
1、干部带动。通过干部发挥传帮带作用,激发农业园区建设活力。转作风。牢固树立抓作风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主动作为、分类施治,采取帮办、领办、代办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便利。在镇干部协调推动下,全镇26家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做示范。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先试先行,以点带面。近年来,全镇涌现出“村官”致富带头人10余名。特别是,西大坝村党支部书记张学良,看准市场,填补空白,建成全市最大的2500亩平欧榛子园,带动群众种植40余亩。引项目。找帅当兵、借力发展,开出亲商服务“良方”,筑巢引凤。2014年,镇村干部积极对接,引进承德冀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计划投资2000万元建设5000亩景观苗木基地,目前已建成700亩。
2、典型促动。重点扶持园区内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强的大户、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发展,并以此为突破,鼓励资本向园区投入、项目向园区摆布、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努力打造一批发展快、实力强、可复制的典型。同时,加大对典型企业、大户的奖励力度,并组织种植户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现场观摩,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有机设施农业的积极性。目前,全镇百亩以上的种植户23家,冷棚数量达884个。
3、部门推动。农牧、水务、扶贫、电力等部门,牢固树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就建设到哪里”的理念,全力支持该镇农业园区建设,为产业提质升级打下坚实基础。目前,园区硬化道路5800米,打井47眼,铺设沟渠5万余米,水利配套16套,设立变压器6个,架设电线7000余米。
四、加快建立“优质快捷”的服务体系,践行“多点创新、多重服务、多元融资”的发展理念
1、敢于创新拓出路。思想“闸门”打不开,产业发展局面就打不开。该镇创新服务理念,努力奏好农业产业化“三部曲”。组织群众看。带领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和农民代表远赴辽宁、河南等现代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考察,通过现场观摩学习,开阔思路,转变观念,坚定信心。帮助群众算。以种植玉米为例,在风调雨顺的条件下,除去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每亩年均纯收入1050元。而在同等环境下,种植露地大白菜、冷棚黄瓜、冷棚番茄可分别达到3750元、5200元和9600元。通过算经济账,群众对有机设施农业的效益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参与热情不断高涨。今年,全镇新建冷棚超过700个。带领群众探。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勇于探索、求新求变,不满足和拘泥于已有的蔬菜种植,兼容并蓄、多点开花,大力发展林果、生态苗木等特色产业。今年,在河南营村试种10亩速生杨、太平村试种50亩黑木耳,下一步将在全镇推广。
2、入户服务解难题。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服务跟不上,发展速度就跟不上。“上”接天线。积极与涉农部门和大专院校建立密切联系,定期聘请农林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现场指导,实现技术在田边传授、短板在田边发现、问题在田边解决。2013年,邀请中科院和县农牧局、农广校、职中的20多名技术专家到该镇培训30余次,2000多农民从中受益。“中”激活力。实施科技能人带动战略,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库作用,成立由王东山、白雪玉、沈才贵等5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组成的科技服务团,在全镇范围传播技术知识,提供技术服务。“下”接地气。实行乡镇干部包保责任制,每名镇班子成员分别包保2—3个重点项目,落实“白+黑”、“5+2”的工作模式,遇到生产问题可随时与包村干部联系,寻求帮助。1-5月份,班子成员人均下乡60天,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
3、多元融资助发展。广拓财源,积极筹措,统筹使用,为园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用足政策资金。认真研究国家、省、市、县扶持现代农业的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各级农业贴息贷款7200万元。用活项目资金。整合各方面涉农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统筹使用,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好财政资金。积极落实县委关于鼓励全民创业的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吸纳民间资本、启动企业资本。今年,投入60万元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建设50个以上冷棚的种植大户,每户提供5万元无息借款。
(作者单位:承德市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