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撷中西 含英咀华
——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特色

2014-03-31

关键词:李健吾批评家文学批评

刘 迪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司马长风曾经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一书中提到,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有五大批评家,朱自清、周作人、李长之、梁宗岱,还有一位便是李健吾。并高度称赞“他有周作人的渊博,但更明通;他有朱自清的温柔敦厚,但更为圆融无碍;他有朱光潜的融合中西,但更圆熟;他有李长之的洒脱豁朗,但更有深度。”作为一个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人物,李健吾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文学批评者。多重身份的交织,使他既能入乎其内,又能超乎其外,公正、客观而又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去评价一个新的文学文本,而他特殊的批评风格又使他的文学批评不落窠臼,独树一帜。

一 学贯中西的多面性学者

1906年,李健吾出生在山西的一个传统封建家庭,从小的私塾教育为他铺垫了极好的古代文学功底,也为他的今后学习打下了深厚扎实的基础。后来考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的李健吾在导师朱自清的建议下转至西洋文学专业,这使他对于中学西学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习。随后他留校任教、出国留学,专注于法国文学的深入研究和学习,并先后发表多部专著。

李健吾是一个多面性的学者,他曾经创作过大量小说、散文和戏剧,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此外,他还是著名的翻译家,将许多外国名著翻译至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更以批评家的身份活跃在当时的文化艺术界,曾对当时的小说、散文、诗歌、剧作等各种艺术形式发表了自己独特而超群的看法,一时声名大噪。这些评论大多集中于《咀华集》《咀华二集》两本著作,虽然篇目不多,却凝聚了一位学者智慧的结晶。书中对当时作者所属的京派文人,以及活动积极的左翼文人等,都有着详细深入的论述。李健吾能够摒除他人偏见,从自我认知出发赏识作品,这使他发现了许多并不闻名的作家作品。此外,李健吾没有套用当时文坛盛行的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而是从个人审美感受出发,独创了一种“印象鉴赏式”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注重读者的直观印象和主观审美感受,不追求批评文本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将阅读体验和欣赏感受艺术地表达出来,带有极强的抒情气息。这一点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所崇尚的“妙悟说”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加之文体的散文化和抒情性质,使李健吾的批评带有鲜明的中国古典文学色彩。此外,其批评的非功利性和主观印象的细致描述又与西方印象派的主张相融合,这使他的批评文章独具中国古典与西方现代的双重属性,闪烁着东西交融的光芒。

二 中国传统隐喻式批评

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习惯的不同,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文论重视的是一种整体性审美感受,看重的是事物的主观印象,体现了一种“诗性思维”,而西方文论则倾向于逻辑性和思辨性的考证。由于从小就接受传统的中式教育,李健吾拥有良好的古代文学素养。他曾多次撰文批评赏析中国古代经典小说,显示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熟知和了解。在对古典文化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其表达方式和审美风格也逐渐影响了李健吾个人的批评创作,他的评论大多从文本的整体印象入手,注重品评文本的整体审美感受,强调的是一种典雅、蕴藉的审美追求,用诗意的语言实现一种文学性的话语方式,这一点使他的文章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含蓄、诗意而又意在言外。

李健吾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评价,采取了一种隐喻性的言说方式,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摹所思所感,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喻体,也让读者能够更加形象地把握批评者的主观感受。许多文章的语言都是抒情的,优美的,往往将情绪融入如诗如画般的感情抒发中,用诗意的话语方式去表达情思的灵动跳跃。他阐释《鱼目集》:“内在的繁复要求繁复的表现,而这内在,类似梦的进行,无声,有色;无形,朦胧;不可触摸,可以意会;是深致,是涵蓄,不是流放,不是一泻无余。”诗意、唯美,仿佛不可捉摸,但却又无比熨帖,精准细腻地把握一瞬间最微妙的感触。因此,很多人说,看李健吾先生的评论仿佛是在看一篇篇美文,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他将那稍纵即逝的体会具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美与真,虚与实,热情与冷静,寂寞与喧嚣,都活生生地诉诸笔端,令人切身去体会作品本身所带来的幻美感受。

贯穿李健吾整体批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调“悟”这种直觉性思维。因为作家采取了一种文学性的形式来阐述理论性问题,所以就要求批评家本身必须用一种审美的感性方式进行思维。其实这种“妙悟说”由来已久,唐朝严羽的《沧浪诗话》就曾经提出“妙悟说”,强调的是对于文学作品兴会神到的那一点灵性。李健吾的许多批评文章,并没有严密的理论支撑或者是缜密的论述过程,有许多只是他本人一些阅读体会和审美性感悟。他总是“以己观物”,用自己的视角和体会来阐释作品的深刻意蕴。不管这种感受在作者本人看来是否偏颇,但却是李健吾个人最为真实主观的想法,这也使他的评论文字别有一番动人之处。

除了对于古典文学批评方式的借鉴、学习,李健吾的文章中时常可见的就是他对于古代文学典籍和文学批评家观点的直接引用。在《答〈鱼目集〉作者》一文中,他引用了南朝的诗歌、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援引了李白、屈原、《红楼梦》《七侠五义》等创作丰富自己的论证。在其他许多篇目中,他也能够任意拈来各种经典著述、著名作家的实例阐明自己的观点,如用《逍遥游》的哲理比喻《鱼目集》作者的玄思,用《老残游记》的新奇之处引出《里门拾记》的相似性表达。这些大量典籍恰到好处的引用,反映出李健吾本人对于古典著作的熟知和热爱,他能将千年来的古典文化化为自己的血肉,纵观古今,笑谈文事。而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潜移默化地渗透进他的文本中,成为他文学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丰富了他的文学评论创作。

三 西方印象式批评

印象主义最早指的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产生于法国,盛行于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它诞生于美术界,后来逐渐发展到音乐、文学、影视等各个艺术领域,一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影响。印象主义批评正是成长于这块艺术的土壤中,并且在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和审美直觉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这种批评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重视批评家在审美过程中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现,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因此,常被一些偏爱直观把握作品的批评家,尤其是身为作家的批评家所钟爱。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方印象批评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其中法郎士的印象批评对当时的批评界产生了尤其大的影响。最初,这一批评方法由茅盾、周作人等人介绍至国内,可是并未引起太大的关注。三十年代中期,由法国留学归来的李健吾准确地把握到这一批评方式的价值,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学批评创作中去。印象批评把批评视为一种艺术,因此非常注重批评的创造性。在印象主义批评家们看来,只有融入自身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体验,把批评等同于创作,这样的批评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批评。李健吾的批评文章中充斥的是作者真实的感情和炽热的情感,他将批评看作是一种文学创作,他的《清明前后》《九十九度中》等文章,与其说是评价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不如说是自我文学观点的陈述。印象主义者还崇尚审美直觉,强调以个人的感觉与印象去取替外在的既定的批评标准,用审美直觉的高低评判文学批评的成败。李健吾在创作中十分注重对于作品的整体印象,用内心主观感受的判断去衡量作品的价值,以美文的形式承担批评的实质。这使他的文章很具有震人心魄的激情和强烈的抒情气息,别有一番打动人心的力量。此外,印象批评与其他批评最为不同的特色在于它特别强调作品的审美特性,甚至将其作为评判作品价值的唯一要素。他们更关注于文本自身的氛围、情境之美,追求一瞬间的审美感受,揭示作品所蕴涵的审美内涵。李健吾在评价何其芳时,曾说:“他把若干情境揉在一起,仿佛万盏明灯,交相辉映;又像河曲,群流汇注,荡漾回环;又像西岳华山,峰峦叠起,但见神往,不觉险罅。……这恰似一块浮雕,光影匀停,凹凸得宜,由他的智慧安排成功一种特殊的境界。”他关注的是何其芳作品的整体美感,不流于细枝末节的评论,而更注重何氏作品和谐、丰富的总体境界,并通过这种主观鉴赏式的描述让读者进一步体会到他极富灵性的艺术感悟。

除了批评自身的艺术性,李健吾所开创的印象主义批评方式在当时的批评界来看,也是有着先进性和进步意义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由于政治形势的日益紧张,左翼文学的不断壮大,文学批评逐渐走上了“社会——历史”批评的模式。在这种背景下,李健吾却能够以创新的意识实践新的批评观点。他吸收了印象主义批评派对于文学“直觉性”的审美,抛开其他社会因素,单纯从美的角度分析一部作品,重视批评者本人心灵的主观审美,通过批评去发现美,阐释美。这种批评方式打破了文学欣赏中过多的社会政治因素干预,重视文学自身的本质特性,并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因此在当时的批评界独树一帜。

纵观李健吾的批评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西方文学影响的印迹,同时也能享受到中国古典著作的雍容舒缓之美,不得不感慨作家对于两种文化的巧妙融合和取长补短。文章的语言、用词多采自古代传统典籍,使评论文字带有中国古代文学的典雅、诗意,读来清新流畅。而评论的方式又吸取了西方印象派重视直觉和感官的特色,善于抓住一瞬间的顿悟和转瞬即逝的灵感,使读者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进入作家的审美处境进行鉴赏,并获得艺术上的共鸣。文章中时刻可见的是作者顺手拈来的各种中西作家作品,无论是东西古今,艺术哲学,作者都天马行空,任意取来。各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艺术家在他的笔下平等对话,而不同的艺术方式在他的对比和分析下也相互贯通,这都使他的文字增添了些许厚重感,也显示出一位学者纵贯古今中西的深厚学养。

《咀华集》《咀华二集》是中国批评史上的经典作品,为“印象式”批评开辟了先河。诗意的语言和感性的表达使李健吾的批评文章成为一种“美文”,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审视中外文化的批评视野,善于同中求异的批评眼光,以及融合东西文化精粹的批评方法都为后来的批评者提供了某种范式,成为李氏批评的鲜明特色之一。

[1]李健吾.咀华集[ M].咀华二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黄健.京派文学批评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3]李建中.古代批评文体的现代复活——以三位现代批评家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李岫.李健吾:中国式印象主义文艺批评的奠基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2(5).

[5]雷艳.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独特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李健吾批评家文学批评
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李健吾
朱自清让学生转系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新锐批评家
听李健吾谈《围城》
今日批评家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韩石山先生谈李健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