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机械基础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2014-03-31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于琢铨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于琢铨
在现代教学方式中,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慢慢成为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同时,计算机也成为了课堂上重要的教学工具。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便捷性和趣味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得到了老师和学生广泛的喜爱。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机械基础课堂上的应用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
1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1.1 教学生动、直观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生动、直观。在机械基础课堂中,可能会有一些零件或者机械的运动过程用语言难以描述,但是利用多媒体,就可以形象地把复杂的过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比如模具的制作方式,用语言可能难以具体讲述,学生也无法具体掌握,但是利用多媒体,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丰富了教学方式,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的教学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改传统模式中枯燥的理论教学,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1.2 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机械基础课堂中,由于知识的繁杂,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把知识原理讲解透彻,还要结合实际来具体分析。如果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教学时间的短暂和信息量的庞大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课堂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老师可以充分发掘教学资源,在网络上搜寻相关教学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比如在液压传动教学中,各种液压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1.3 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查阅资料,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更多了解课外的知识,扩展视野。在查阅资料时,学生所了解到的知识是通过自己查阅得到的,每个学生查阅的内容都不尽相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学生在利用多媒体学习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使机械基础课堂充满生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1.4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拥有着传统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文本、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课件来讲授课堂知识。传统的理论教学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多媒体自身的趣味性能够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快速吸收。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其生动和直观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时需要注意的原则
2.1 适度原则
在进行教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适时适度原则。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方式中的辅助教学,过度地使用未免有些喧宾夺主。在进行难点分析和及时反馈时,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如果多媒体教学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那么教学效率有时反而会不尽人意。进行教学任务时,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明确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过度地应用多媒体难免会脱离教学任务,让课堂成为多媒体技术展示的平台,反而主次不分了。
2.2 互动原则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机械基础课堂上,教师仍然发挥着引导作用。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要注意交流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任务。
2.3 结合原则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有着传统教学没有的优势,但是同样存在着不足。如果只是单纯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体现不出来了,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便会丧失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在机械基础课堂上,应该注意结合原则。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有不可抹杀的优势,比如其启发、探究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注意结合原则,在进行传统教学时,加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3 结语
在现代教学方式中,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出来。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课堂的乐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机械基础课堂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真正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1]谢婷婷.多媒体教学在职教机械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5):51-52.
[2]陈志强.多媒体教学在中职机械类教学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7):88-89.
[3]罗继曼.机械原理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J].高等建筑教育,2013(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