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探究

2014-03-31郭红玲

关键词:凝聚力动机高校学生

郭红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探究

郭红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5)

运用文献法对凝聚力的概念及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就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该分析研究有利于揭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规律,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学生社团;凝聚力;影响因素

一、凝聚力概述

凝聚力是群体组织有效运作的核心[1],能提升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度,减少群体成员的流失。凝聚力对于一个群体来说极其重要,是群体取得高绩效的前提,并显示群体内部结构状态的良好与否。对于凝聚力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认为凝聚力指对群体成员施加各种影响,使之在群体内积极活动和拒绝离开群体的全部力量的总和,是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2]。台湾学者张春兴、潘正德认为凝聚力是指在团队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亲近关系和互相吸引的程度。卡隆(Carron)将凝聚力视为团队内成员为了追求共同组织目标与完成任务而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动态过程。他认为凝聚力应分为团队整合与个人对团队的吸引力两个主要因子,前者包含团队任务合作及团队人际关系整合要素,后者则分为团队任务适应及人际吸引要素。这对此后的凝聚力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3]。扎克兴罗(Zaccaro)和他的同事将凝聚力分为任务凝聚力(task cohesion)和人际凝聚力(interpersonal cohesion)[4]。综合以上学者的见解可以发现,卡隆(Carron)等人对凝聚力的描述和定义最为全面,不仅重视个人留任团队和防止个体离开团队的向心力量,同时也十分重视团队人际关系的互动,以及个人对团队本身和团队目标、团队任务的态度。

二、国内外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研究较少,可以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已有的研究多始于校园或者专业运动队的凝聚力研究,如台湾学者李竹园的《大学院校与高中学生的手球选手团队凝聚力之分析》。在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相关的研究中,我国台湾地区的研究者走在前列,出现了一些实证性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有台南科技大学张同庙的《大学院校学生社团参与动机对社团凝聚力之影响—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项》,针对高校学生社团成员的参与动机、组织承诺与社团凝聚力三者间的关联性,并以组织承诺为中介变项,试图建立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的结构模式。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徐彩淑的硕士论文《社团参与态度、社团凝聚力与人际关系之相关研究—以台北县参与社团国中生为例》,以台北县高中生社团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了高中生参与社团态度、感受到的社团凝聚力与人际关系的相关联系。国内关于学生社团凝聚力研究的成果,目前只有济南大学的郝伟在《浅析大学社团成员自我发展与社团凝聚力》中,以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目的性为角度,分析探讨了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不断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组织投入力度;加强社团内部交流,增进互相了解;树立服务意识,发扬团队精神三个方面的对策建议。纵观已有的文献材料,学界对于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对于学生社团凝聚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其它相关内容的研究亟待加强。

三、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相关因素分析

高校学生社团的凝聚力是一个综合指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是社团各方面工作情况的反映。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高低,主要与以下相关因素紧密相连。

(一)参与社团的动机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动机决定行为。众所周知,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由加入的学生组织,难以用严谨的规范来约束成员的行为,那么高校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必然是制约社团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参与社团的动机因素比较复杂,根据相关调查发现主要有娱乐、兴趣、拓展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社会服务、增长见识和能力培养等正向动机,也有一时心血来潮、单纯结交异性伴侣等负向动机。良好的动机驱使,才会付诸良好的行动。研究还发现参与动机与社团凝聚力大多为正相关的影响效果,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愈正向,则社团成员对于社团活动的参与态度也愈积极,进而对社团的价值、努力意愿及组织承诺认同会愈高,社团凝聚力则也愈高,反之亦然。

(二)领导方式

学生社团的领导方式或领导风格对社团凝聚力有不同的影响。不同领导方式下的社团气氛则大不相同,社团气氛既是社团凝聚力的反映,其本身又会作用于学生社团凝聚力。一般来说,学生社团存在“民主”、“专制”和“放任”三种类型的领导方式,“民主”型领导方式下的社团成员之间更友爱,社团成员的思想更活跃,工作主动性更强,个体满足感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因此社团内的凝聚力也更强。 “专制”型领导方式下的社团则不同,成员只是服从领导者,以社团为中心的行动少,对领导者牢骚满腹,且攻击性言行明显,甚至会使成员间彼此推卸责任或进行人身攻击。而在“放任”型领导方式下的社团,有组织的社团行动少,成员往往对领导者无好感[5](P21-23),所以领导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社团的生存与发展。

(三)工作目标

凡是目标明确,并广泛被社团成员自愿接受的学生社团,凝聚力就高。因此,明确且自愿的社团活动目标比外在目标、非自愿目标更能形成社团的凝聚力,社团成员知道为什么工作,而且自愿去干,就自然凝聚在一起。也就是说,社团成员把社团目标化为自觉行动,去分担社团的目标。成员分担社团目标的程度越高,社团凝聚力就越强。反之,若一个社团的目标不明确、不现实,甚至对社团成员来说非自愿,则社团难有较高的凝聚力。

(四)社团的构成与规模

高校学生社团都是基于相似的爱好和兴趣组织起来的学生团体,社团成员构成之间的同质性越高,社团的凝聚力就越大。所谓同质性,是指社团成员间共同的爱好和兴趣,还包括需要、动机、目标、利益和信念,以及人格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社团成员的同质性越高,其共同的利益就越多,共同的目标越明确,对社团规范越容易普遍接受,成员的感知结果和行为表现越易趋于一致,因此,凝聚力越强。学生社团的规模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社团的凝聚力。社团规模太大,成员间彼此作用和交往机会少,而且容易产生意见分歧,降低凝聚力;社团规模太小,又会失去平衡力量,往往会因为内部矛盾难以解决而影响凝聚力。

(五)信息沟通状况

高校学生社团中的信息沟通也是社团凝聚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社团与外部环境、社团内部成员之间沟通畅通,相互之间信息交流及时、流畅、坦率、公开且真实,就会有力地增强凝聚力。反之,则会出现社团内人心涣散,缺少生机。倘若信息不灵或不真实,甚至互传谣言,就会影响社团内部的团结,削弱社团的凝聚力。

(六)社团成员的需要满足程度

社团成员个体都有自己参加社团的目的和需要,这些都要在社团内得到实现和满足。一般来说,越能满足成员需要的社团,其所产生的凝聚力越高。成员生活在社团中,一方面希望得到社团的承认,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和帮助;另一方面希望自己所在的社团是成功的,有成就的,能够得到别的社团以至学校和社会的认可。这样,社团成员才能感受到社团的吸引力而乐于留在社团内。

(七)社团的地位

各个社团在学校以及社会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影响其地位的因素有很多,其主要是由社团对学校和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决定的。社团对学校和社会做出了贡献,获得的声誉越多,就越会增强社团成员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因此,一个社团的成就越大,声望就越高,社团的凝聚力就越大,就越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

(八)社团外部影响

来自社团外部的压力和威胁往往会增强学生社团成员间的共同价值观和相互依赖程度,从而有利于增强社团成员间的合作和团结精神[5]。例如学校里传播了不利于某个社团声誉且不太符合事实的消息,该社团反而更加团结了,原本涣散的社团,凝聚力反而会增强。应当注意的是,社团成员在获得其他社团或组织的信息,特别是更利于满足个体需要的信息时,如果没有完全认识这种参照社团的特征,而且所在社团又不能予以正确引导,该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可能会降低。

综上所述,凝聚力是高校学生社团现实生活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决定学生社团生存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是社团吸引成员以及成员之间彼此吸引的力量,也是社团成员想要融入社团,与其他成员共同成长的心理感受。归纳研究者的概念和理论,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在内容上可分为社团任务合作、社团人际亲和、社团任务适应及社团人际吸引四个层面。高校学生社团凝聚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该社团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影响该社团的士气、文化和工作效率。影响社团凝聚力的因素是决定高校学生社团生存的必要条件。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需要社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对于学生社团凝聚力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的研究有利于揭示高校学生社团的行为规律,提高学生社团工作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1] 顾建平,李占祥.团队情商管理对团队绩效的影响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

[2] 段万春,王云,李宏茜.群体凝聚力与组织生产率关系深层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3] 张警吁,王二平.军事单位团队凝聚力的理论研究及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

[4] 姚利民,王钰,贺光明.说高校凝聚力[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4).

[5] [法]让·梅松纳夫.群体动力学[M].殷世才,孙兆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责任编辑:王兰锋)

StudyontheProblemofCohesivenessofStudentAssociationsinUniversityandCollege

GUO Hong-ling

(InstituteofEnvironmentalandMunicipalEngineering,NorthChinaUniversityofWaterResourcesandElectricPower,Zhengzhou450045,China)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ry method,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cept of cohesive force and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cohesion forc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cmore researches into the relevant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cohesion force which is advantageous to reveal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in addition it offers some practical guides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students associations; cohesiveness; influencing factors; university and college

2014-04-09

郭红玲(1982—),女,河南杞县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助教。

B849

: A

: 1008—4444(2014)04—0108—03

猜你喜欢

凝聚力动机高校学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动机比能力重要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