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区分与科学防治蔬菜苗期病害
2014-03-31杜永华李向前
杜永华 李向前
正确区分与科学防治蔬菜苗期病害
杜永华 李向前
鹿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已实行四年了,期间,我市出台了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北部休闲农业区涉及的李村、大河2个乡镇的滹沱河滩沿线,更是发展迅猛。种菜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据我们调查,多数菜农对于治虫、肥水调控、整形等措施掌握较为熟练,而对蔬菜病害的辨别与防控相对滞后,认识上模糊,导致应对上乏力。实践表明,能否取得丰产,苗期管理是重要前提,培育出无病壮苗,才能为后期打好基础。所以,正确区分与防治苗期病害,是蔬菜生产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者所说的苗期,包括育苗期和定植后苗期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外界气候变化频繁,既是蔬菜病害高发期,又是情况最为复杂困扰时期,往往生理性与侵染性病害交替发生,互为因果,或者合并复合发生,分辨起来极易混淆。如果菜农对于细菌性、真菌性以及生理性病害辨识不准确就盲目用药,易导致后面要么出现药害,使本来受损秧苗雪上加霜;要么用药不对路,贻误了最佳防治期。为此,我们总结了几年生产实际中积累的部分典型实例,以期对农户有所帮助。
一、育苗期秧苗倒伏
1、猝倒病引起
常见于瓜类、茄果类和十字花科叶菜类苗床育苗的,穴盘育苗的相对较少。猝倒病属侵染性病害,由腐霉属、疫霉属真菌引起,被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呈水渍状变软,随之迅速萎蔫,茎基部呈线状缢缩。发生快时子叶未表现症状即倒伏,顾名思义叫猝倒。发病条件是低温高湿,当苗床湿度大时,病残体及周围床土上可找到一层絮状白霉。发病时间在幼苗出土而真叶还未展开时。药剂防治:(1)58%金雷拌成药土下铺上盖包裹种子(2)用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喷淋苗床。
2、立枯病后期引起
茄科、十字花科蔬菜立枯病发生较普遍。由丝核属真菌引起。受侵染幼苗茎基部产生褐色病斑,幼茎逐渐萎缩至幼苗枯死,一般枯而不倒。有时受侵染子叶也产生褐色不规则形的病斑。后期湿度过大时立枯植株也会偶有倒伏,病部细观察可见淡褐色蛛丝状霉。发病条件与湿度大有关,但发病适温为17—28℃,高于猝倒病。发病时间上晚于猝倒病,在育苗中后期出现。药剂防治:除普力克水剂外,还可选用甲基立枯磷乳油、嘧霉胺与扑海因的复配制剂等。
3、根腐病引起
属侵染性病害。症状最为明显的一点是秧苗上部幼嫩叶片先是轻度黄化,继而程度加重,向下部叶片扩展,而后出现萎蔫,茎基部以下部位出现缢缩,根变褐色,严重地也有倒伏情况发生。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有机肥发酵不充分、床土或基质消毒不彻底等均可成为诱因,根本措施在于种子处理和苗床(穴土、基质)药物处理,所用药剂包括纯品甲托、甲霜灵与恶霉灵复配剂(如瑞苗清、中保秀苗)。此外采用生物菌剂配制营养土或加进基质中效果也不错。
4、地温偏高或水分不足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蔬菜幼苗于真叶显露前或刚显露时,中午前后出现倒伏,经夜恢复,茎秆与叶片上均无明显的病斑侵染和坏死,此种情形可初步判定为生理性病害,若急于用药,则思路上产生了偏差,反而于事无补。应从管理上找原因,有四种情况值得注意:(1)看是否有有机肥二次发酵导致地温偏高伤根;(2)看是否营养土掺入化肥太多,产生气害伤根(在育苗棚内通过嗅闻即可简单判别);(3)鉴别土壤或基质是否水分不足,最简单的就是看手握能否成团;(4)幼苗出土后,夜间地温线加温过早,根系为躲避高温而向上翻,不能顺利下扎,导致吸水功能差,白天遇强光侧倒。我们在实践中接触过不少生理性病害与上述有关的,尤以西、甜瓜居多。有的是单一因素作用,有的是复合发生,需针对主因进行综合矫治,而非药剂防治。例如补水时加入生根剂、抗生素;叶面喷施黄腐酸型营养剂(降低蒸腾作用)时配合芸薹素、宁南霉素、氨基寡糖素等,都能收到理想效果。
二、育苗期叶部病害或畸形
1、侵染性病害
症状包括叶缘或叶脉间出现病斑,有的有明显凹陷或浅晕圈;有的有灰黑色霉层(如灰霉病),一般可判定为真菌性病害。若茎秆、叶片出现脓状物、溃疡、软烂等情形,则多为细菌性病害。对于真菌病害,常规药剂防治即可;细菌性病害,建议使用抗生素类杀菌剂,尽量避免苗期应用铜制剂,浓度掌握不准易发生药害。
2、非侵染性病害
蔬菜秧苗上有时也会出现斑块,但分布常常无规律,而且管理措施得当后,不再扩展蔓延,斑块很快缩小或干枯,多数情况为生理原因,例如经历短时低温形成冰点斑;久阴乍晴造成日灼斑;中午时段膜上高温水滴烫伤;有害气体积聚熏蒸,造成叶片黄白边等,需要在日常管理方面进行细致分析,做出正确调整。
3、秧苗叶部畸形
有几种可能性:(1)种子遗传因素。重点做好种子精选和出苗后适时剔除;(2)温度控制不当,造成叶片起泡或畸形,这点生产上好克服;(3)病毒病,判定标准是看叶片上出现不规则褪绿环斑,真叶自下而上表现畸形皱缩,有时有疱疹。一般播种前做足种子处理的,病毒病发生几率很低,发现病株应及时清理销毁,全苗床喷洒病毒钝化剂如宁南霉素、病毒A、植病灵等,同时补充全价营养(如金维果营养系列),复壮秧苗生长势,提高植株抗性。
三、定植后苗期病害的区分与应对
1、非侵染性病害
本时期,寒根、高温灼伤等生理性障碍发生偏多。蔬菜秧从苗床移入温室、大棚或中小棚内,要经历缓苗过程,此时外界气候变化要比在苗床内剧烈,秧苗适应能力取决于定植前自身锻炼程度和定植后从业者管理经心程度2个方面因素。管理者做到了温湿度调控正确,通风及时,就能减少生理性病害70%以上。即使出现了也容易矫治。切忌盲目用药对秧苗形成二次伤害。
2、侵染性病害
(1)苗期炭疽病
此病害在近年的生产中应引起重视。据调查,瓜类、茄子定植后发生苗期炭疽病几率上升,原因与棚内控温偏高关系密切。一旦出现,首先要从管理上着手,其次才是药剂防治。可选择炭疽福美、苯醚甲环唑、腈菌唑、咪鲜胺等施治,交替用药,5—7天一次,连用2次。
(2)番茄细菌性茎基腐病和髓部坏死症
其中,番茄细菌性茎基腐病在定植后缓苗期发生较多,严重的病株率达8%以上,植株先表现出上部叶片黄化,继而萎蔫,最后整株枯死。栽秧时人为形成机械伤口,大水漫灌、地膜下湿气大都会为细菌侵入创造条件。应对措施有:①定植前做好杀菌剂苗床处理;②定植时精细操作;③铺地地膜前以多抗霉素、中生菌素、新植霉素淋灌根际;④发病初用加瑞农、可杀得、中生菌素等交替防治2次,每次间隔5天。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症也发生于本期,时间上晚于茎基腐病,可持续到花果期;发病部位要比茎基腐病部位靠上。我地于2012年春在华康基地发现该病,其害危害性较大,病株率接近10%,不容小觑,而且常规防治细菌性病害药剂效果很差,可以用二氯异氰尿酸或三氯异氰尿酸随水冲灌或病部涂抹的方法防治。
总之,蔬菜苗期病害防治很关键。面对多种复杂的情况,要结合管理的方方面面加以区分,以达到对症施治、科学防控的目的。
(作者单位:鹿泉市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