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关系述论

2014-03-31余传杰

关键词:多元化价值观价值

余传杰

(河南工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郑州 45001)

多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关系述论

余传杰

(河南工业大学 党委组织部,郑州 45001)

改革开放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不仅打破了我国原有价值观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崭新格局。在此背景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表现出个人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现象,并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既是当代我国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

多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教育

作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校大学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大多是年龄在19至23岁左右的年青人,正处于思想、观念、生理、心理等完善阶段,在校期间的生活费用主要由家庭负担,思想十分活跃且极富创新力,对外在环境变化具有敏锐的感受力。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社会的未来价值观,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能否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不过当在校大学生的个人理想与信念得不到满足,特别是个人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时,他们往往就会陷入个人价值观的实用主义或现实主义的泥淖中难以自拔。因此,用社会道德模范的力量去唤醒良知,用重塑核心价值观来指引迷失的方向[1],便成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和社会使命。鉴于此,本文特对多元价值观与我国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我国多元价值观形成原因浅析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其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态度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信什么、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等主观内容。价值观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意识,广泛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各领域中,并通过以上的各社会意识形式体现出特定人群的价值标准。虽说人的最高层次的价值观是属于哲学世界观层次的主观意识,是关于人的最深层次的一种主体观念。但是价值观中最核心的问题却是人们怎样生活才是幸福的问题,即它是一种人的幸福观[2]。由此可知,多元价值观集中表现在人们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方面,它体现了人的更高的或最高的价值追求。

近十几年来,我国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打破了人们生活环境的封闭落后状况,使人们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大市场和现代社会主流文明。但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途径等日益多样化,我国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杂糅在一起,彻底改变了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思想文化整齐划一的状况,价值观也因此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之后,我国教育政策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对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意识增强,打破了他们安于现状、甘于中庸的思想状态,使其逐渐养成了积极奋进、努力进取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国家的体制改革打破了很多不合时宜的老传统、旧体制,这也使在校大学生们难以很快适应眼前的新形势,进而产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现象。在此背景下,必然导致在校大学生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人生价值目标由政治化、理想化、长期化向实效化、功利化、短期化转变[3],最终造成他们在个性发展上的不同,并导致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象。

西方现代价值观对我国传统价值观所形成的严峻挑战和消极影响,是造成我国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由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西方各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日趋密切,在彼此文化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以此为契机,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综合利用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各高校的青年学子开展“异化”、“争夺”活动。由于校园文化深受形形色色、良莠掺杂的西方文化的直接冲击,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在校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多元化态势,进而使一部分青年学子陷入新旧价值观念冲突的矛盾之中,他们不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同时也源于西方的各种价值理论感到困惑,最终导致价值观念认同上的矛盾甚至冲突。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社会的人才需求之间相对脱节,也是造成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加之当前教育领域畸形政绩观的推波助澜,很多学校因片面追求就业率、考研率而忽视了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不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较差;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依然充斥着不少空话、套话,不根据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形势变化转变教育方式,使学生对此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逆反情绪和排斥心理,进而选择西方文化或政治异见人士所鼓吹的价值观。

二、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多元现象考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青年人的价值观较为单纯,主要是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基本内容的,无私性和革命性是其鲜明特征。但随着我国对以前极左价值观的不断反思与深刻反省,我国社会各阶层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开始注重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日渐认识到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性。但由于一部分人对思想解放的认识存在较大错误,在西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思想冲击下迷失了方向,出现了否定传统价值观、盲目崇拜西方文明的错误行径,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我国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发展。

在党中央和各级教育机关的积极引导下,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形成了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据有关的社会调查,当代在校大学生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时代精神;他们在校园活动中表现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优秀素质,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自强进取、诚信交往的良好品格。由此可见,我国正走向经济繁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不仅为当代在校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客观环境,同时也为未来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典型范例。

目前,我国的传统信仰、信念、理想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在校大学生对此前社会流行的空头政治、形式主义、禁欲主义等产生怀疑,甚至很多年青人对此产生了不屑的心理。这主要是因为,新时代的在校大学生渴望成才、喜欢标新立异,他们关切国家的经济远景,关爱生活的社会环境,关心国际时事政策。当代我国在校大学生更在乎自己的个人发展,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实用主义的特征。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价值观因其过分强调实用性而使之带有了一定的庸俗性,如他们欣赏高尚行为但却不想践行这种高尚行为,赞誉英雄人物的模范却不想成为英雄模范,从而使之缺少了一份应有的人文精神和理想色彩。

对于我国的广大在校大学生来说,怎样实现个人价值是他们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社会利益分配和个人价值实现途径多元化的情况下,反映我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对广大在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我国在校大学生价值观中的积极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也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借鉴或吸纳,形成了当代我国主流价值观多样化的存在态势。在校大学生在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中,虽然会有首先考虑个人价值体现的局限或不足,但他们还是养成了脚踏实地做事的工作风格,认为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是不可分割的。在多元价值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对于价值的评价更为宽容,且不再停留在纯粹描述的层面。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和文化内容等都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巨大变革,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价值观已经难以再独领风骚,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并存发展的趋势。例如,在价值实现上,有的人“唯利益”,有的人“唯个人”,有的人“唯事实”,有的人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私利为标准;在价值取向上,有的人重金钱,有的人重义气,有的人重享乐;在价值目标上,有的人重理想,有的人重现实,有的人重当下,有的人重未来。作为一个思想活跃和感受敏锐的特殊群体,在校大学生的价值多元化现象的最终形成,不仅与社会价值观混乱和价值标准失范密切相关,同时也深受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复杂影响。

三、多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关系探究

由我国青年人的群体特征可知,在校大学生正处于对外感知敏感和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的特殊时期。在此情况下,正确地研究和把握我国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各种因素,及时避免或减少不利于他们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因素出现,遂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可见,只有对国情、民情及个人情况进行正确的评估,才有可能在在校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在校大学生与思想教育者之间形成相互沟通的渠道,并建构一个培养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思想教育模式,从而在二者之间搭起一座良性互动的桥梁。

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国在价值观问题上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目标现实化等时代特征。这些价值观中的很多重要内容,不仅与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要求存在明显差异,甚至还对高校思想教育的成效产生了不利影响。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并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切实可行的纠错程序或弥补机制,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其引入主流价值领域,千万不能采取“是”与“非”、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进行粗暴处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式确立,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也得到了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在此情势之下,以自我肯定、自我奋斗、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得以张扬,并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紧密相关。目前,在暂时还很难改变这一社会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正视社会上价值多元化与高校价值观教育单一化之间的冲突现象,并尝试把简单的理论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积极引导,正确处理好社会价值内容多元与校园思想教育单一的矛盾,最终在一元化与多元化的冲突与协调中实现统一。

在社会价值内容多元化的背景条件下,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常会陷入学生厌学或变相排斥的困境。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教育领域的价值观教育难题,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并力争及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不是对这些问题听之任之或畏难不前。尽管我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是一个客观现实,但是我国各民族的心理特性和思维习惯却是相对恒定的,我们完全可以在二者之间搭建一座畅通交流的桥梁。所以,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树德育人,更要引领他们走上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舞台。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已是一个客观现实。在此情况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针对性价值观教育成为加强其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在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则是厘清他们价值观多元化的成因。因此,做好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对影响其价值观形成的各种因素进行客观分析,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切实提高其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也就是说,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工作,应更好解决在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选择问题,即教育他们将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奉献进行有机融合,并把个人价值实现外化为无私奉献社会的日常行为。

四、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双重冲击下,我国社会的价值文化正处于由单一向多元过渡的转型期,传统而封闭式的单一型价值观日渐在许多个人的思想观念中淡化,各种不同类型价值内容和价值文化交织并存乃是这一时期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可以说,我国社会文化的多元性渗透是造成多元化价值观形成的根本原因。作为对外界环境感受敏锐和思想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多元化价值观对在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在社会价值环境和价值内容均已发生巨大转变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还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种大公无私、简单化一的价值观内容,用以去衡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价值实现行为明显是行不通的。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不仅已从抽象而空泛的个人权利概念中走出,同时也已清醒地认识到“极左”政治给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会较前更为客观和全面,他们在对各种文化和价值内容的系统比较和综合衡量中,明确认识到个人价值只能在与社会良性互动中找到实现途径的道理,即他们已经懂得怎样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和协调中建立起一套适合个人发展的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我国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存在的客观现实,不仅为我们的高校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提供了较大压力。所以,客观而全面地对当代我国的多元价值观进行利弊分析,不但可以使我国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我国在校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特别是使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思想教育活动,进而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宏伟目标向前推进。

[1] 李东明,刘家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N].光明日报.2010-02-03(11).

[2] 翟学伟.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类型、转型及其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118-127.

[3] 郑文力,秦小龙,张明显.大学生多元价值取向应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 87-92.

[责任编辑 位雪燕]

The Relation of Plural Values and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Education

YU Chuan-jie

(OrganizationDepartment,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1,Henan,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deepening of structural reform, the social-economic infrastructure——basis of Chinese former value——is broken, while a new pattern of plural values is formed. In this contex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 values show signs of individualism and utilitarianism, which has made impact 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refore, how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right personal values is not only a key issu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but also a major topic for all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ors to study.

plural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2014-05-11

余传杰,(1965—),男,河南柘城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E-mail:ycj@haut.edu.cn

G621

A

1673-9779(2014)03-0356-04

猜你喜欢

多元化价值观价值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