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定位探析
2014-03-31PBL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定位探析
PBL教学模式下师生角色定位探析
贾清贤,赵净
(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不难看出,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已经不能满足整个教学过程对其角色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对自己角色和地位的认定亟待重新审视。
在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的今天,作为教学环节决定性因素的教与学的双方——教师与学生,其角色和地位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传统的教师角色正面临挑战。在新理念、新模式背景下,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新认识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PBL模式的发展及内涵
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是近年来由国外引进的、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随着建构主义的发展而形成的。该教学法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该学院神经学教授 Barrows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上首先使用此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PBL很快在现代医学教育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至1991年,美国70%的医学院不同程度地采用了PBL教学法;90年代,欧洲部分医学院也开始进行 PBL课程的实验;1994年,英国曼彻斯特医学院在 1-4年级的教学中全面采用了PBL教学模式;1997年香港大学医学院正式开始推行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该校全部医学教育课程的 60%已经采用该教学模式;台湾阳明大学从1996年开始筹备PBL教学,十多年来,PBL的成功教学已经成为两岸医学院校观摩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先后开始将 PBL应用于建筑、法律、经济、商业管理、地质学、心理学等其他多种学科教学中。国外30年的实践展示了PBL在二语/外语教学中的潜力和优势,目前已经形成本领域的国际研究团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正在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9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PBL的院校逐渐增多,如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大学等。文献表明,国内 PBL研究总体上处于试验阶段,理论研究处于理念讨论和模式建构阶段,实证研究则处于基于个案分析的探索性和描述性研究阶段,存在对 PBL过程及影响因素关注不够等问题。
PBL模式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施一系列项目活动从而进行语言技能的整合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为主要组织形式,以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方法,它具有问题性、情境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反思与评价的多元性特征。
二、实施PBL模式的必要性
迄今为止,围绕大学英语课程的各种改革和试验一直是如火如荼,各种尝试虽然对英语教改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并未完全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仍旧以语言技能的训练为主,缺乏对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练习和培养,忽略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其次,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学习者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并进行长期的积累和实践,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再次,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应参与到真实的语言活动中,才能达到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和使用。PBL教学模式体现了这种教育理念,也提供了这样的教与学的环境。
三、PBL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PBL教学模式的框架大体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步是项目设计;第二步是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第三步是评价或互评与反思。
PBL教学模式的核心和起点是项目设计。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 PBL教学活动中,学生要面对许多实际存在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哪些知识是已知的,哪些是需要做进一步探讨的,在已有知识和新内容之间正是 PBL学习、高级思维、特别是创新性思维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以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而设计项目、提出问题,促进新旧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PBL教学模式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小组成员首先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各自的任务,然后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恰当的方法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保证学习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PBL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评价与反思。反思主要围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及各小组成员的贡献而进行的活动,包括自我反思、小组反思等。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自我评价、小组内部评价、小组间互评、教师评定等等。
四、PBL模式对师生角色的要求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自觉转换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导入者转变为知识系统的整合者,并在教学环境中,创设语言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与传统的“灌输”式的单项教学方法不同,PBL教学法更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PBL模式的实施就成了师生面临的新挑战,也对师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生应主动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PBL教学法更强调教师的帮促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师生必须牢固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主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宰;PBL模式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为主,学生应逐渐适应并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中去。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教师应起到示范专家、思维过程的支架作用和教练作用;从知识建构看,教师是项目的设计者、提出者和助产士,学生则是问题的解决者和孕育者;从呈现知识的角度看,教师是导游和信息咨询者,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从问题解决方案展示看,教师是主持人和观众,学生是演员;从反思总结角度来看,教师是点评者,学生是收获者。
(二)对师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牢固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能够有效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在小组活动开始之初,教师需要更多地发挥支持作用,而随着活动的进行则慢慢地隐退,更多地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操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供有关的信息,尽量不利用自己关于这一内容的知识去问一些能把学生‘引到’正确答案上的问题;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小组成员关系,确保所有学生都参与活动中;教师应观察各位同学的表现及发言情况,给出评价(形成性评价)。
PBL模式对学生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了解关于PBL模式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了解,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和探索知识的好奇心等。
(三)师生双方的积极配合
PBL教学模式的成功开展与完成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和积极参与。首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需要结合提纲、项目内容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大家同心协力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大,远远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PBL模式的成功实施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积极配合老师,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五、对教学的启发
PBL教学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目标,但是,以下几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 PBL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班容量过大
典型的PBL课程由5-10个学生和一名任课教师组成,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班级一般都有60名左右的学生。此种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帮促作用很难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课堂活动也很难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展示和表现自己的机会。
(二)PBL教材不足
目前,基于项目的教材设计与开发严重不足,有望在未来教材的开发设计中,把 PBL理念融入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教师的经验不足,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师水平亟待提高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自主学习的理念、方法等严重不足。
PBL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熟悉 PBL教学理论和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等。目前,并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够成为合格的PBL教师,教师的理念、专业知识等亟待转变、提高和培训。
[1]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2]孙鸣.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6):32-34.
[4]山步芬.高职英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与局限性及补正[J].科教文汇,2009(12):24-27.
[5]贾清贤.自主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定位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