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缅甸近代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与政治表现 (1886-1941)

2014-03-31吴永航

关键词:缅甸知识分子佛教

吴永航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在19世纪以前,缅甸是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封建国家,而在19世纪以后,如同亚洲大部分国家一样,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英国分别在1824年、1852年以及1885年发动了三次侵缅战争,逐步吞并缅甸,使其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为适应其在缅甸剥削和巩固统治的需要,引入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部分制度和国家模式。为了尽快达到英国殖民当局的目的,殖民者在缅甸推广了近代西式教育。在这种情况之下,于1866年成立了教育局,缅甸近代教育开始兴起,从而为缅甸近代知识分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886-1941年,缅甸殖民地社会全面形成,民族运动发展进入高涨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内,知识分子利用公共空间反映着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知识分子在缅甸近代史上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具有自身特质的公共形象的。他们最初以宗教为旗帜,关注的是缅甸传统文化的内涵问题,到后来上升到社会和国家的命运问题。而这些特质深刻影响了缅甸知识分子的政治思维,打破了固有的传统宗教思想。在漫长的缅甸近代化过程中,知识分子历经波折,苦苦探寻着适合缅甸解放和发展的道路,联合各阶层共同反对殖民统治,使民族解放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阶层当中都充当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用“知识”的力量来唤醒民众的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历史的长河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当今的知识分子群体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量,更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缅甸的知识分子,不仅对缅甸的国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对我国关于知识分子政策的改革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缅甸近代知识分子的公共空间

“知识分子”一词最早问世于16世纪的欧洲。随着世俗社会的出现与科学的进步,当时出现了一些世俗的思想家,他们在宗教教义之外探讨哲学问题,把教化伦理、传播知识看作是自己的使命。随着世俗社会的发展和分化,这部分思想家除了发挥知识载体与传播功能之外,日益承担起思考人类终极关怀的社会批评者的责任,因而被视为是社会的良心。

“公共空间”一词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其早年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概念。他强调“公共空间”是公民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17世纪末18世纪初出现于英国和法国,19世纪盛行于欧美。最初是市民间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的公共交往场所,后转型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议政和参政的民主渠道。[1]

(一)协会组织

1897年7月,在缅甸的曼德勒出现了第一个由世俗的知识分子所建立的,以研究佛教为旗帜的组织——曼德勒佛教复兴会。除此之外,1899年在缅甸毛淡棉,1902年在缅甸的阿拉干,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组织,1904年仰光学院佛学会成立。在这些地方性佛教研究会活动的基础之上,1906年在缅甸的仰光成立了全国性的知识分子协会组织——佛教青年会。该协会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民族语言、佛教精神和教育”。[2]318其成员是接受近代西方式的教育的知识分子,包括青年教师、学生、退休官员、商人等等。1910-1911年度佛教青年会已经拥有15个地方分会和组织。1909-1910年度佛教青年会有正式成员346人,佛教宣传会有会员 1210 人。[3]89-90

从这些协会组织的名称、宗旨,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组织的成立最开始并不是为了反对殖民者统治的。缅甸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深受小乘佛教的影响,其佛教的思想在缅甸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这些协会的组织者打着宗教的旗帜,最初只是想要维护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和佛教精神,甚至缅甸在被殖民的最初阶段,部分缅甸人的心中是感谢英国殖民者为其带来了先进文明的。

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这些协会中的成员也与传统的爱国者有所不同。他们是在缅甸近代社会的前进中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已经意识到缅甸应该吸取西方的进步文明,才能适应缅甸的发展,并接受西方迎面而来的挑战,朦胧地表达了缅甸文明应该和西方文明相结合才能解决缅甸所面临的问题。但这一阶段只是有了意向,却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实施纲领。

(二)出版物

“佛教青年协会”成立之后,于1908年创办《缅甸佛教徒》报,主要是宣传佛教的作用。“佛教青年协会”还开办了许多自己的图书馆,开始出版英文周刊《缅甸人》和用缅文、英文、巴利文出版月刊《缅甸佛教徒》。1907年成立的“佛教宣传会”与“佛教青年协会”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开办了印刷厂。[3]891911年, 《太阳报》的第一份缅文日报开始发行,[3]91它是由“佛教青年协会”的领袖吴巴佩创办的,这份报纸对“佛教青年会”的发展和在缅甸唤起民族觉醒起了显著的作用。在这份全国性的缅文报纸中,提出缅甸民族主义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要求。这一时期,国内还出版了一系列供缅甸读者阅读的报纸,除《太阳报》之外,比较有名和普及的还有《缅甸新光报》《班都拉日报》《猫头鹰杂志》等。[3]205

这些出版物所出版的书籍、刊物都是以复兴宗教为旗帜,以弘扬缅甸的传统文化为主旨。因为在这一阶段,缅甸的近代知识分子依然还处于唤醒民族主义意识的阶段,在他们的思想中还未形成坚定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倾向。然而到了“我缅人协会”活动的后期,刊物所发表的文章、出版的著作在思想意识方面有了极大的转变。

在我缅人协会活动的后期,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和著作在成员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在这一过程中,红龙书社和社会主义书社发挥了重要作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和一些其它的进步思潮传播到缅甸,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苏联和马克思主义。1937年11月4日,由吴努、德钦丹东以及德钦梭倡议,在仰光成立了红龙书社。该社成员最初200人,后来发展到1500人,到1939年增加到3000人。[4]178书社在征集社员的通知中指出:“缅甸充满着贫困、疾病和愚昧。红龙书社向您提供除上述三项罪恶弊端,建设一个在自由、进步、和平基础上的新社会所需要的知识。”[5]该书社的宗旨在于“向缅甸人民灌输争取独立的思想;引导人民将争取独立付诸于行动,并争取早日实现;反对对人民的言论自由作出限制,要求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主张人人都能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权利,反对让少数一部分的资本家因自身利益而发动战争使得贫困人民受到灾难。”[6]1938年,红龙书社出版了德钦梭的《社会主义》,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社会主义思想,还有吴努翻译的《资本论》部分章节,以及德钦巴欣翻译的一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和 《列宁传》等重要著作。[2]392-393同时书社还创办了《红龙杂志》半月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英国殖民当局加紧实行高压统治,书社领导人大部分都被逮捕入狱,因此书社被迫停止活动。[7]1938年又创办了社会主义书社,属于《新缅甸》报社,该社社员主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的著作,探讨缅甸的民族解放运动。[2]393

这些进步书籍的出版,毫无疑问给予缅甸人民,特别是“给青年以一种新的政治教育和一种新的鼓舞力量”。[4]178英国的殖民者在缅甸兴办学校,但其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为殖民统治服务的。因此在学校开办的课程当中也大多都属于奴化和愚民教育,宣扬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样的教育和书籍并不能使缅甸人民获得民族意识的觉醒。而青年又属于社会当中最为重要的一股社会力量,他们的民族意识在缅甸缓慢的近代化进程中逐步觉醒,但缺乏系统的思想。这时候出版的进步书籍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二 缅甸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8]缅甸近代的知识分子是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下产生的,这一特点也同时反映出它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与其他国家的近代知识分子不同的是,直到20世纪初,缅甸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数不多,其大多出身于地主、资本家以及下层官员。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英国虽然在缅甸发展了西式教育,但其只是为了培养殖民统治所需要的办事员和下层官员;引导学生为政府部门服务,并不是为了发展殖民地,因此在殖民统治下的高等教育依然是落后的。而且下层民众尤其是农民很难有接受新式教育的机会。

殖民者的到来,伴随掠夺,虽然也带来了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办了各式各样的世俗学校,基础性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学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这种殖民体制下的教育发展是畸形的,且发展日益缓慢。

在当时已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缅甸,却只有仰光学院 (政府开办)和贾德逊学院 (教会开办)两所高等学校。1913-1914年度,这两所学院在校学生人数才453人,还不到总人口的1/20000。[2]317到 1920 年,缅甸大部分的科技人员、农业机械师、化学家,没有一个是缅甸人;在建筑、灌溉等部门的副工程师以上的技术人员共151人,缅甸人只有13个;在林业部门有126个技术管理人员,也只有14个缅甸人;在邮电部门,所有的技术人员无一位是缅甸人。[2]317在教育和法律部门,缅甸知识分子较为集中一些,还有在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这其中大部分也是缅甸人。1919年,缅甸有刑事法官和律师645名,只有118名是欧洲人,其他都是缅甸人。[2]352

从以上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缅甸在被殖民之后的教育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高等教育薄弱且滞后,全国拥有一千多万的人口,却只有两所高等院校;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方面的发展落后,在技术层面的工作方面,只有少部分人是缅甸人,甚至在一些部门无缅甸人;第三,教育资源国民分配不均,能够接受西方近代教育的大多数都出身地主、资本家和下层官员,工人、农民是不可能接受到西方近代教育的;第四,奉行重视管理而轻视技术层面的教育模式,因为英国在缅甸发展西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殖民统治所需要的办事员和下层服务人员,并不是为发展殖民地经济和文化。

殖民教育的落后,对缅甸近代政治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J·S·弗尼瓦尔认为:“缅甸民族主义兴起较晚,原因不在于缅甸人民缺乏民族感情,而在于他们不了解现代世界。”[9]325那么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近代的缅甸民族解放运动偏重于民族主义和宗教色彩浓厚,究其原因是由于缅甸缺乏一支人数众多的,了解现代世界的近代知识分子队伍。

三 缅甸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

1886-1917年,因缅甸人民的近代意识和政治觉悟还很薄弱,在人民群众当中更多的是受到佛教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在此期间缅甸的知识分子以复兴佛教为旗帜,致力于维护缅甸人民在宗教、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权利。

1885年,英国通过第三次侵缅战争吞并缅甸后,缅甸各民族就开始进行顽强的反抗斗争,但这种反抗还比较零星,没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运动。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虽然接受新式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的影响,但由于刚处于殖民统治之下,自身地位和职业受到限制;又由于殖民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落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影响并不很大,相反是传统的小乘佛教思想和理论根深蒂固。在变化中,他们主要是将佛教思想与西方平等思想融合在一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诉求。

1918-1941年缅甸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促使了缅甸人民的政治觉醒,同时还促使了缅甸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20世纪初,世界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政治发展,对缅甸的知识分子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1905年的日俄战争、1911年的中国辛亥革命,都给缅甸人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吸引了缅甸先进分子的目光。在缅甸国内,越来越多的青年接受到近代教育,民族意识日趋强烈,并开始在政治上考虑缅甸的地位和缅甸人民的政治要求。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帝国把缅甸强行拖入战争的漩涡,加深了缅甸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这些因素促使缅甸近代知识分子团体在短暂的几年当中就发生了急剧变化,迅速从利用佛教思想和西方平等思想来婉转表达自己政治要求,转向组织起来进行公开的政治斗争,及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此后,缅甸的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到高涨时期。

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到来之际,缅甸的大学和中学学生广泛地加入到反英斗争的浪潮当中。青年学生作为知识分子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斗争中表现出了特有的爱国主义热情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使之成为缅甸人民在反帝斗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920年,由缅甸仰光大学学生发起了一场抵制殖民教育的学生运动,主要是抵制殖民当局在1920年8月通过的《仰光大学条例》。仰光大学是由1920年缅甸立法会议通过决议,由原仰光学院和贾德逊学院合并而成。《仰光大学条例》的许多规定不利于缅甸本土青年进入大学,例如该条例规定“仰光大学为寄宿生大学 (增加学生费用),入学的学生必须掌握英语,取得学位至少要3年(缅甸学生认为在校时间太长)等”。[2]367-368《仰光大学条例》的规定,不仅伤害了缅甸学生的民族感情,同时损害了他们的实际利益,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对。1920年12月3日,仰光大学学生开始采取行动,并成立了以吴巴宇为主席的反对《仰光大学条例》的委员会,同时在12月8日发表《告缅甸人民书》。这场学生自发的反对殖民压迫和殖民教育的爱国运动,唤醒了缅甸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反英斗争情绪高涨的形势下,1930-1931年,我缅人协会和缅甸青年联盟相继成立。其宗旨和目的是要“实现缅甸青年的统一,改善缅甸的经济状况,用演讲、辩论和小册子启发人民”;[2]389-390同时还提倡使用国货。1935 年 3 月底4月初,缅甸青年联盟与我缅人协会合并,名称仍为“我缅人协会”。在我缅人协会活动前期,即从1930至1936年的主要活动和指导思想来看,主要还是一个反英的爱国组织。1937-1941年所受到的思想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对协会有重大影响,后期逐渐发展成为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和民主主义者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形成的联盟。但总的来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者占主导。

四 缅甸近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异见

佛教青年协会最开始成立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政治组织,所讨论也的主要是佛教问题,例如一些入寺仪式、宗教供奉,怎样为佛教学校提供各种帮助等。尽管利用宗教旗帜逐渐介入一些社会和经济问题,但这一时期在政治上依然处于软弱地位。协会表示它忠于英国国王,感谢英国国王在缅甸的统治所带来的进步。在1915年举行的佛教青年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协会领导人在讲话中仍然表示要忠诚于英国国王,感谢殖民地政府的恩赐。[2]317-318在1917年举行的佛教青年会上 (该会议在毛淡棉召开),协会主席宣称:“我们来自各地的佛教青年会代表都是女王陛下的忠实的臣民。我们讲英语,享受一种特权,一种荣誉。我们是绅士。”[2]327佛教青年协会虽然有着严重的局限性,但是该协会也唤醒了缅甸人民的觉醒,在组织和思想上为后来缅甸民族主义运动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界初,缅甸国内外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使得佛教青年协会所领导的活动,迅速转向政治斗争。这一转折点发生在1916年的佛教青年年会,在政治上具有激进倾向、以吴巴佩为代表的“少壮派”提出要把活动扩大到政治层面,但遭到“元老派”的拒绝。最终,“少壮派”在“脱鞋问题”(外国人进入寺塔跟缅甸人一样必须脱鞋)上找到了民族主义和人民群众同时参加斗争的结合点,激发了缅甸人民深厚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情绪。此后,缅甸各阶层人士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反英斗争中。由于广大的僧侣、农民、手工业者纷纷加入,这就使得反英斗争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样佛教青年会就不再适应政治斗争的需要了,因此,1920年9月,在缅甸中部卑谬所举行的全缅佛教青年会的年会上,代表们把“佛教青年会”改名为“缅甸人民团体总会”。[2]366缅甸人民团体总会的建立,标志着缅甸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形成,从此,缅甸的民族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37-1941年是我缅人活动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协会本身发生了很多方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即转变成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团体,在后来缅甸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领导层方面,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成员已占据多数。如1934年德钦哥都迈当选为我缅人协会名誉主席之后,德钦登佩 (仰光大学学生会执行委员)在1935-1936年进入协会的领导层;1936年仰光大学学生大罢课之后,学生中的一部分精英份子参加了我缅人协会,有的也进入了领导层,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昂山和吴努。昂山坚决反对帝国主义,认为缅甸遭受到帝国主义残酷的统治和剥削,缅甸的民族利益与帝国主义的利益是敌对的。吴努当时翻译了一些马列著作的部分章节,同时还写过一篇《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文章。此外,在1938年进入协会领导层的还有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德钦巴欣、德钦丹东以及德钦梭,他们都信仰共产主义。同年,一些元老、右翼人士退出了协会,重新成立新的但同名的组织。

其次,在政治思想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及著作在我缅人协会成员中广为流传,深刻影响了协会的发展方向。在最初阶段,协会中只有少部分成员能够阅读从国外传入的英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到了后期,协会中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不断翻译、出版、介绍这些英文版著作,同时还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来撰写小册子,力求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普及,并开始思索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缅甸现实结合,以解决缅甸民族解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领导层面、思想政治方面的转变之后,协会的活动范围和内容以及领导群众运动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开始重视工农运动。在前文中提到过,当时缅甸的知识分子大多都出身于地主、资本家家庭中,自然不了解工人和农民,与工农也缺乏联系。协会中的左翼分子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始意识到工人和农民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力量和作用,于是开始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并且发动工农群众反帝反殖,这样全国性的工人和农民组织也开始建立起来。

当然,直到后期,我缅人协会仍然不是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如1939年协会第四次会议仍宣称:“协会不是一个共产主义组织,它是一个反帝的、争取自由的组织”。[2]395

1886-1941年缅甸的历史进程,与缅甸近代的知识分子是须臾不可分离的。缅甸近代的知识分子作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一个精英群体,有其独特的个性。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困惑,但他们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一直起着先锋作用,为争取缅甸的民族独立和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5.

[2]贺圣达.缅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B·Φ·瓦西里耶夫.缅甸史纲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4]波巴信.缅甸史 [M].陈 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5]姚秉彦.缅甸红龙书社 [J].东南亚.1984(4):28-29,58.

[6]梁英明,梁志明,周南京,等.近现代东南亚:1511-1992[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56.

[7]貌丁昂.缅甸史 [M].贺圣达,译,何 平,校.昆明: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1983:172.

[8]刘利民.试论英国殖民统治对缅甸教育的影响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17-20.

[9]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缅甸知识分子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缅甸记忆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缅甸非常之旅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