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性教育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变革
2014-03-30李凤莲李国强刘纲华
李凤莲,李国强,刘纲华
(1.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党委,湖南 娄底417000;2.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教育科学系,湖南 娄底417000 3.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组织部,湖南 娄底417000)
1993 年国家教委提出了《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大学生性教育陆续引起各高校重视,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高校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
如今大学生性教育状况如何、效果怎样?本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57.7%的同学反映大学生性教育“有一定成效”或“有成效”,37.79%的同学认为“没有成效”和“没有关心过”。但也发现,大学生性教育在教育内容、方式、效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为了切实加强大学生性教育,应该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必须从性教育内容体系、教育方式、主体作用等方面全面改进。
一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的性教育主体机制
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家庭是性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关性问题的准则和观念是孩子成年后的性心理基础,而且,由于孩子长期同父母一起生活和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的血缘关系,使得家庭性教育更具有情感性、针对性。学校是性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不仅能有效保证性教育的正确方向,而且学校可以通过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通过选择积极健康的性教育内容,通过不同的学科和专业教师,针对学生所处的生理时期,实现教育全面性、系统性、科学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之中,其个体的社会化始终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的,“社会环境制约和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性心理、性观念、性行为取向、性价值观、性道德的形成和转化”[1]。而且,在社会中进行性教育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特别是今天的信息社会,这种影响就更为明显。
但从调查发现,无论是学校性教育还是家庭和社会性教育都存在不少问题。最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主体责任的缺失。家长缺乏对孩子性教育方面的责任自觉,不太关心和关注对孩子的性教育,调查发现分别有30.6%、24.85%的大学生是从初中、高中开始接受性教育的。学校缺少大学生性教育“主阵地”的自觉,没能自觉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性教育和性规范指导,调查反映,37.79%的同学认为大学性教育“没有成效”和“没有关心过”,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明显不够;社会缺乏大学生性教育舆论引导者的认识,未能形成科学的性活动的道德评价标准,已有的社会性法律法规对社会环境的净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明显不够,一些良莠混杂的性信息对大学生性教育造成了不好的负面影响。二是家庭、学校、社会性教育相互脱节、各自为政。作为个体和社会成员统一体的大学生,同时生活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交织的网络之中,时刻要受到三者的综合影响。如果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中有任何一方的教育缺失,大学生性教育就不能实现良好互动[2]。况且,当前大学生性教育本身就是在前期家庭性教育的缺失、肤浅及社会环境中负面多于正面教育的状况下进行的,这种相互脱节、各自为政的状况,不仅使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而且更加难以形成教育的合力。三是教育主体教育观念和知识、能力的欠缺。不同程度地存在的重智轻徳、重主轻辅、顺其自然等观念和家长、教师在性教育方面知识能力不足的原因,又影响了大学生性教育效果。
因此,高校、家庭和社会不仅要高度认识和树立大学生性教育责任意识,提高教育能力,自觉承担起性教育的任务,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沟通,相互配合,真正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大学生性教育主体机制和合力系统。相对而言,学校宜承担起引领和开展系统教育的责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二 建立“知识、道德、法制”三位一体的性教育内容体系
教育内容是开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据了解,目前的大学生的性教育,仍然处于一种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没有相对固定的教材,学生几乎没有教材,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的“三无”状态。教学内容上,各高校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容体系。课题组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了解到,学校以讲座形式开设了共16 课时的“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其内容主要是生理卫生知识、心理健康知识、艾滋病预防知识,几乎没有涉及性道德、法制方面的知识。而大学生希望接受系统、全面的性知识教育,调查中选择希望学校提供性道德、性心理、性生理、性法制知识的同学分别达到65.91%、63.24%、50.92%、40.66%。
性教育是根据青少年性器官、性机能、性心理、性行为等的发育和变化的特点所进行的教育,由于这些发育和变化是多方面的,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和广泛的。而且现实生活中,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性错误、性失范,有青少年生理知识缺乏的原因,但更多是青少年源于好奇和没有形成性道德感和性道德观念。学校作为性教育的主渠道,性教育的内容必须是全面的、完整的体系。学校性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人体的奥秘,而且要让他们了解人生、家庭与性的关系,青春与责任的关系,婚姻与性的关系等等,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舒缓性冲动、解决性心理上的困惑、规范两性之间的行为。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本奈特曾经说过,对青少年的性教育,必须具有是非善恶这样的人格教育内容,具有应有的道德价值的引导,成功的性教育不仅要让青少年懂得性是什么,而且还应当使他们拥有健康的性心理,并且在具体面对性的时候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3]。特别是对已经经历过了小学、中学阶段且具备了一定的性知识,又处在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性教育内容上更须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如果只局限于生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显得性知识单一,而且还不利于他们科学性价值观、性道德观的形成和个人的全面发展。1990 年代以来,人们借鉴国外经验提出纯洁教育,认为性教育不仅仅是进行性知识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进行性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4]。因此,大学生性教育应当放到培养合格全面发展大学生的高度。性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以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为基础的,以性道德和性法律为核心的,集“知识、道德、法制”三位一体的全面科学的内容体系。
三 发挥集体教育、个别教育、自我教育互补结合的性教育方式
集体教育就是把教育对象集中在一起,通过课堂讲授、学术讲座、观看录像、宣传画展等进行的教育方式。集体教育面广,便于进行比较系统的、比较全面的教育。目前,高校基本上都是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或选修课等集体教育的方式进行大学生性教育的。而且这些方式也得到了认同。调查中有39.84%和37.58%的大学生选择了“开设性教育课程”和“举办性教育专题讲座”的性教育方式。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大学生性教育一直处于学校教育边缘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意性很强。调查中了解到,学校没有科学的、系统的性教育计划,性教育教材和资料缺乏,学生没有教材,教师没有统一的教材,任课教师主要由生物、体育、教育心理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辅导员担任。由于客观原因,这些教师自身都没有受到过正轨的性教育,他们对性的知识的了解也非常有限,教学中临时补火、边教边学现象普遍存在,教育方法简单,对学生的性规范指导更是流于形式。再加上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学校、教师对性教育责任自觉缺失,使得集体教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个别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个别地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教育的面不大,但便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情况和心理活动,便于帮助学生打消顾虑,因人施教,比较灵活,针对性强。特别是对人们比较忌讳的性问题,个别教育不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能弥补集体教育方式的不足。因此,在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中可能出现或遇见的有些不宜公开、不适合在集体教育过程中解决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通过老师、家长或学生信任的长者,采取个别交谈或网上邮箱等形式进行。但必须注意,这种方式应该建立在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爱护学生的前提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的实际进行,切忌训斥压制、居高临下、漫不经心、挖苦嘲弄。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可能事与愿违,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人格伤害。
自我教育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和言行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它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也是自我提高的方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教育的本身是一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者互动的过程。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都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觉能动性才能实现。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也具有比较强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大学生之间年龄、经历相当,具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便于平等坦诚的交流和沟通。
因此,大学生性教育,必须把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发挥集体教育面广、系统性强和个别教育针对性强的优势,通过开设性教育课程和性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个别性心理咨询、进行异性交往指导。同时,又要注意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社团教育活动等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个体接受、参与性教育活动的自觉性,结合学生的自我意识、自尊和个性,发挥大学生相互教育的功能,把大学生的性教育由外在的教育转变为大学生内在的自觉,真正实现集体教育、个别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教育方式的有机结合和作用互补。
[1]程桂荣,袁新初,张伟,等.新时期大学生性教育模式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0(3):496-497.
[2]鲁法菊.关于构建多位一体大学生性教育模式的思考[J].高教视窗,2009(11):207-209.
[3]邹顺康.当前中国青少年性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德育与文明,2004(3):45-48.
[4]王莉梅.大学生性教育研究综述[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