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生态人”的培育研究

2014-03-30周芬芬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培育文明

尹 华,周芬芬

(湖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在生态文明日益迈进、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社会,人们更理性、清晰地认识世界,一方面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给人们带来舒适的生活,另一方面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也带来巨大的生态危机与挑战,而这种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之间的危机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就促成了“生态人”假设的产生。生态问题是人的问题,人才是生态文明之根。生态文明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维与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培养“生态人”,思维方式生态化与生态化思维方式是“生态人”的本质规定,没有生态人就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

一、“生态人”的概念厘定

自从人类走出渔猎时代,主要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当下正向生态文明转移;在人的存在形态上,侧重表现为“道德人”“经济人”,当下正向“生态人”过渡。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现实的产物,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生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人”不仅追求人与自然的共生,还追求人与他人、人自身的完善,这是一种理想中的人,一种完人;生态人是广义的人,是行为主体,可以包括国家、政府、公司、企业、个人等。凡是追求关系和谐的就是生态人。生态人也是数字化的人、信息化的人。狭义的“生态人”是指单纯的环境保护人士。生态人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准则,追求的目标是人的生态存在。它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的人,是自然人,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统一的集中体现。

“生态人”把“社会和谐”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看待,其包括的基本内容是:不仅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还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实现内部各阶层、各利益团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既要培育微观的各个社会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又要形成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同发展(李承宗,2007)。它是追求和谐的人,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和谐的符号动物。生态人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既可以是主体也可能成为客体。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生态人”的培育内容

生态文明的主体是生态人。生态人不是回归到原始的自然生存状态,也不是抽象的生态价值理念,而是人自身整个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人自身存在的各种关系的和谐就是一个生态人。作为生态人的人性存在内容,这四种生态关系作为人的存在,构成的是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文化意识、内在自由意识的人性结构系统。这四种关系作为人性的抽象就是生态人的自然性、历史性、社会性、自由性的人性抽象。和谐是生态人的人性特征,是生态人的人性本质规定。

没有生态化思维与思维生态化的人,就不可能有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广大农民的生态化思维与思维生态化,就不可能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化思维的培育,是思维方式生态化的关键。所谓思维方式生态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的、辩证的实践思维,自觉地运用贯彻到思维方式变革进程中。在当今中国,正在实践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化生产,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思维方式离不开社会现实。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生态人的培育,就是对文化心理的培育,培育和谐的文化心理,培育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思维。对农村“生态人”的培育,就是要使广大农民的心理——自然性、历史性、社会性、自由性自觉地达到和谐平衡,从而使思维方式转化。

三、农村生态文明视角下“生态人”的培育意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学规划、分步落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需要构建易于操作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规划、路径选择、行动方案以及实施方略等。农民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民具有了生态文明的理性自觉、成为“生态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动力。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必然形成生态人。人是时代的缔造者,社会文化的主体。“生态人”是更高境界的人性假设,但假设不是虚无而是有现实基础的。

第一,培育“生态人”能促使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处于一个和谐平衡的生态系统,如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就是和谐的、平衡的。人的生理结构与心理结构是一个统一体,生理结构是先天就有的,而心理结构才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而培育“生态人”可以提升人的正确认识,使生理与心理结构达到一个和谐平衡的状态。

第二,培育“生态人”能促使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达到和谐、平衡。人的追求可能无限,在追求中就包括了对和谐、平衡的追求(如知足常乐),这就意味着人存在生态因子、因素。在揭露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时,弗洛姆就曾经指出:人身上最强烈的情欲和需要不是那些来源于肉体的东西,而是起源于人类生存特殊性的东西。人在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要以后,还要受到心理需要的驱使。食欲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机能,而内在的心理需求只有靠文化的进步来促进。

第三,培育“生态人”能促使人生活在和谐、平衡的环境之中。环境造就了人,地球环境是和谐、平衡的,人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人也就只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广大农民最容易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虽然以其特有的能动性开始了改造自然的历史,有恃无恐地开发利用自然带来了诸多好处;然而,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其惨遭破坏的身体不断对人类进行报复。所以培育“生态人”可以从根本上端正人对自身及其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变人在自然界之上为人在自然界之中,以平衡人类生活居住的环境。

第四,培育“生态人”能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生态问题不仅仅是纯自然的问题,它更多地体现在人的问题,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问题。人是生态问题的主体,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是实现生态和谐的核心。

四、农村生态文明视角下“生态人”的培育方法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呈现出简单、早熟、稳定而又脆弱的特性。草根文明的生态根基经受不了混合而成的“生态”洪流的冲刷。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农村生态文明系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地球上这张巨大的生命之网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生态人作为人类新文明的主体承负者,它的孕育必然要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必须要冲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障碍重重的社会条件。培育农村“生态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快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这是塑造“生态人”的前提,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快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二是要加快生态伦理意识培育;三是要加快生态理性意识培育;四是要加快生态责任意识培育;五是要加快生态审美意识培育;六是要加快生态保护意识培育;七是要加快生态法律意识培育。

第二,建设高度文明的物质社会。这是塑造“生态人”的现实基础,为“生态人”的培育提供保障路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生态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进步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其方式必须与自然生态相协调、符合人性,这是农村生态文明的质量路径。二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完善绿色产业体系,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还必须重点发展绿色工业、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化的服务业,形成绿色信息业和绿色服务业,加快体育、旅游、休闲等文化类产业的发展等。

第三,建设高度文明的政治文明。这是塑造“生态人”的政治体制保障,政府推动可以为“生态人”的培育提供保护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设高度政治文明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二是强化政府绿色管理职能,建立绿色综合决策机制,加大绿色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力度。绿色管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但进行绿色管理的事业“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政府实施绿色管理“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动员、引导、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五是要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为公众关注环保、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四,建设高度的“社会文明”。弘扬传统、多元发展可以协调“生态人”的培育路径;在高度文明的社会里,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社会建设来自觉创造积极、进步的成果,这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弘扬现代公民精神,促进传统公民向生态公民转型,构建互惠和共荣的新人道主义价值体系。只有通过社会的全面协调才能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协调与促进。

五、结语

生态文明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离开人的生态文明毫无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在建设,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中国广大农民是最优秀的“生态人”,但现代的生态文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有新的“生态人”。生态文明问题是人的存在问题,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在不断地创造生态文明,又不断地破坏生态平衡,人是能制造矛盾、消解矛盾的“动物”。农村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大自然、大尺度的自然环境之上的生态文明。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再经不起破坏,再不能等待,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人”,要消解生态文明的矛盾,首先要有生态文明的理念,要达到自身内在的生态平衡。只有自身达到了内在的平衡,才会自觉地追求生态文明的平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农村生态文明问题,更需要去培育“生态人”。

[1]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inevitable road to sustainable Evolution,Min Jiayin,World Futures,Volume 55,Issue 2March 2000,pages 137-152.

[2]姬振海.生态文明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邹冬生,高志强.生态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陈志尚.论生态文明、全球化与人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5]王宝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猜你喜欢

生态化培育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对不文明说“不”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文明歌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