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论语》选段教学的四个维度
2014-03-30肖君健刘咏荞
肖君健,刘咏荞
(1.娄底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湖南娄底417000;2.娄底市第一中学,湖南娄底417000)
《论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在汉语文化中的经典地位毋庸置疑。初中语文版教材先后于七年级和九年级选录了《论语》“六则”、“十则”,人教社普通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也均有选录(《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儒道互补》首选即是《〈论语〉十则》,初高中教材选录中有几段重复),充分体现了《论语》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分量之重。阅读教学,切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1]22。教授《论语》选段,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而要以一种整体的囊括视野,从语言、情感、章法、理趣等维度对学生予以正确引导。
一 把握好简约的语言维度
通过教材选段即可见《论语》语言简约之一斑。例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也作“不踰矩”)寥寥数语,描述了孔子的一生历程:15岁,立志做学问;到30岁,找到为人处世的准则,但还摇摆不定;到了40岁,才确信无疑,无所迷惑;50岁,通透“天命”无常之理;到了60岁,耳顺心静,内心坦然;再过10年陶冶,进入从心所欲、自由自在的佳境。通过自述,我们可窥见孔子成就事业的艰辛,可感受夫子在这一艰辛过程中获得的乐趣。“志”者,心之所之,“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等,都是在这一进程中不同阶段的收获。三言两语即包罗了夫子的人生。其一生的辗转得失,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论语》这种特殊的语录体形式,大篇量通过对话表达,简明而实在。夫子自道的口吻,别具亲切感。读《论语》选段,如听长者、智者、老者耳语,亲切可辨,智敏深厚,简约可信,言近意远。《论语》的语言通俗浅近,也不乏简约的神情语态的描写。这些特点又是语文教学中“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1]4的好素材,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课内与课外、选段与全著的学习指引。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人物,“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人物,《论语》还成功刻画了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慎施于人”,可见夫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二 把握好诚朴的情感维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在《论语》中是难得的“长篇巨制”,也是屈指可数的《论语》选录单列课文,虽是论政治理想,却是《论语》中最富文学审美感染力的。要充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文本内在的矛盾出发来探究。
该文章表现出孔子诚朴鲜明的爱憎,很明显与《季氏将伐颛臾》在风格上判若两人。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冉有用语凌厉,步步紧逼,揭露其口是心非、制造动乱的阴谋,预言其自取灭亡。而在这里,孔子温良恭俭让:“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在这里子路坦言大志,孔子曾说过他“当仁不让于师”。但是子路所言遭“夫子哂之”,《论语》记录孔子言行显然是受《春秋》“实录”熏陶,直书言行不加评论,“寓褒贬”在叙述的空白中,“哂”字隐含讥讽,暗示孔子对子路的口出大言不以为然。“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的治国观念与夫子大相径庭。孔子政治理想是仁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而子路着眼的是邦国的军事暴力,力图把老百姓训练得好勇斗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从表面上看,子路和冉有是各说各的。实际上,二者在逻辑上是有联系的,究其意脉,冉有说的恰恰是子路所忽略了的。因为子路太迷信于武力,遭到孔子哂笑,冉有根本不提自己会打仗的长处,而强调礼乐,希望得到肯定,含蓄地迎合孔子的胃口。但孔子既没哂之,也没许之,接着点名公西华说话,其实,孔子对冉有的话也并不太满意。“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年纪最小、资历最浅,他看出了子路和冉有的弱点,恰恰是孔子非常重视的宗庙会同,孔子曾肯定过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孔子对于他的话也没有认可。最后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才是文章意脉高潮。不同于前面三位只有对话,有了三个动作细节“鼓瑟”“舍瑟”“而作”,“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回答使情景出现了转折,曾皙说的是逍遥自在的春游,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说的邦国之事相比似乎是微不足道,孔子却全盘肯定:“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皙意味深长的结论可以理解为孔子仁政、礼乐、教化思想的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也有人认为这是孔子晚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一种心态。不管怎么说,都是孔子精神风貌的一个侧面。
但是,这不该是钻研这篇经典的终点。这是一堂颇具现代感的“自主、合作、探究”[1]3色彩的“开放而有活力”[1]4的语文课。文章所勾画的逍遥图画别有情趣:“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强化了一种逍遥的风貌,三五成群,老老少少,沐浴着暮春大自然的恩惠,体验着人际的和谐。这样的情境,带着很强的抒情性,构成一种诗化的情调,在先秦散文叙述理性以回避抒情为务,连倾向性都要隐蔽的传统中,可以说是空前的审美艺术瑰宝,于中学语文教学,很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20。而全篇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师生之间开诚布公、真诚率直的平等交流,充分体现了新型教师教学过程中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
三 把握好质朴的章法维度
《论语》的简约、真实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很大。“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个人的修养,自我的约律,孔子都反复告诫。《论语》虽然不是直接的原始诗歌,作为中国最古的书面文献之一,却保留有原始诗歌的某些特征。《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王国维以为“已开《楚辞》体格”[2]。这样的语文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1]7。
《论语》的语录体式给人启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通篇都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和再传弟子言行的文字,类似日札式的全纪录。这种特异的风格和章法,别有其味。日札是人们对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之事及新的体会随时记录、日积月累的日常性言语表达行为之一,是极具个体生命体验与言语生命意识的写作行为。日札写作是一种私人写作。胡适在写作日记、札记或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很长时间内都喜欢将这些日记、札记、读书笔记示阅于人,胡适还喜欢把日记、札记、读书笔记用作一种“自言自语的思想草稿”,把他的文学主张、思想演变,都写成札记,并随时记录人交往中与别人发生的思维及思想碰撞,最后这些日札都留作他自己省察的参考。私人写作不反对日记给人看,但反对在写作时现存给人看的动机。也因此,日札才成为极真实、自由、最见真性情和真人格的写作行为[3]。
《论语》这种日札式体式,为今天我们的作文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由于日札写作具有强大的言语文字训练功能,黎锦煕提出了“日札优于作文”的写作教学原则。梁启超早年供职的万木草堂把日札写作作为一门课程规定在《长兴学舍学表》中,培养了大批人才。1920年代,浙江一师有“10步骤写作教学法”。1920年代扬州八中张震南老师等人开展了“札记”写作教学教改活动。1930年代高馨圃老师开展了“日记替代作文”教改实验。这些尝试都对我国当代语文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如1980年代魏书生进行的“日记代替命题作文”教改实验就肇源于高馨圃老师的做法[3]。因此,在《论语》选段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论语》为范例对学生进行日札式体式作文的指导。
四 把握好睿智的理趣维度
《论语》的智慧灵光俯拾皆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则讲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今天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等表述,均不及这句话凝练。“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极其诚实的态度,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切不可不懂装懂。简简单单、明明了了,是确确实实的“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非“假话、空话、套话”[1]23。
这样充满朴拙理趣的真知灼见在《论语》二十章中比比皆是。《论语》总给人一种常读常新之感,让人享受文化典籍春风扑面、“不亦乐乎”、无可名状的感动与温暖。《论语》中的许多话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的学习密不可分,而此时的孔子,仿佛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而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慈博长者,萦绕在我们耳畔的是他那和颜悦色的声声鼓励,声声提醒,谆谆教诲。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创造力。
《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和一生的主要事迹,其中有孔子的思想和观点,也有孔门弟子的言论和事迹。它既从正面反映了孔子和弟子们的教学、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生活,又从侧面流露出孔子、孔门弟子、时人的时代局限,教学时也应给予学生正确引导。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12:63.
[3]肖君健,刘咏荞.《论语》给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