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14-03-30孟念华
孟念华
(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03)
“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孟念华
(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 江苏 南京 210003)
20世纪8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约翰·M·凯勒教授提出了“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ARCS为注意(Attention)、关联(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和满足(Satisfaction)相对应的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其核心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写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地理新课程和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如何让学生敢问、愿问、善问、乐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学习目标,“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和谐师生、民主平等,让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提问,首先要沟通师生感情,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古语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某位教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这门功课。老师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拉近心理距离就是教师对学生倾注情感。例如:一般上课笔者会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并与部分学生简单交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如提问,读材料,小组活动,面批,学生设计问题,改错训练等)鼓励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并加分奖励;下课不立即就走,征求部分学生的课堂反馈,探讨一些相关的深层次的地理问题;课余有时间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多方位和同学交流,拉近和同学间的距离,做他们的朋友。这也正如于永正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老师要蹲下身来看孩子”。相反,居高临下的教师只能带给学生很强的压迫感,使学生有疑也不敢言。
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环境,才能让学生“敢问”。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愿问
“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将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注意和兴趣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地理信息,诱发质疑猜想,唤起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事物中的奥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
例如在印度这一节教学时,先展示一段印度的视频,用一系列图片展示印度古老的文化,美丽的泰姬陵、经典的歌舞和美味的飞饼、咖喱饭,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发现地理问题,进行探究提问,然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
其次,“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要求建立相关联系。
例如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产生时间差异时,可结合学生业余生活中关注的一些重大活动展开。如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于伦敦当地时间7月27日晚21点在伦敦举行,而我们中国却是在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4点收看这一盛况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时间差别?
再如教师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开展教学。例如:新春开学第一天告知学生:我国北方寒假长达2个月,而南方只有不到一个月。教学时抓住这一地理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然后引申南方暑假会如何?再与教材上相关内容进行对照,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地理知识,又获取了科学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地理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结合一些重大的地理或者时事事件进行创设情境,如学习中国气候时,结合近年的超强台风“菲特”给江浙沪地区带来的重大损失,展示相关图文材料,让学生思考提问。
教师从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为目标,恰当运用资料,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疑问,使学生愿问。
三、方法指导、技巧点拨,让学生善问
动机激发的另一个要求是自信。自信来自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期望。因此,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目标和提供可接受的成就的榜样至关重要。“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外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好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可以指导学生从课题、教材理解、知识运用等方面提问。例如“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显著”教学时,先让学生从课题中寻找问题。即:有哪些气候类型?什么是季风?为什么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如何减轻不利因素等等,从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方法,如对比提问法。对比提问法就是需要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认识的一种方法。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球运动”一节,学习完自转的知识后,学生会顺其自然地提问:那公转是怎样的情况呢?对照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产生的地理现象推断出公转相应的内容。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建立起自信。例如在学习中国地理“自然灾害”一节时,笔者根据刚学过的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知识,并按中国的四大方位提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自愿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小组内共同研究本区域内主要有哪些气象和地质灾害?分布地点在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样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然后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其他组提问和质疑,本组学生解答,最后老师补充小结,学生投票选出优胜组,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和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
四、调节课堂、激励评价,让学生乐问
“ARCS学习动机模型”最后一个要素是满意,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成就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意味着学生的成功得到了认可和认证,而这种成功支持他们内在的满意的情绪。同时,它还意味着学生相信他们被公正的对待了。课堂45分钟,时间是有限的,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必须努力挤出时间留给学生,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提问、质疑和体验的机会。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长期的热点地区”的教学案例。
为了说明中东是一个“长期的热点地区”,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独白“在电视的国际新闻中,差不多每天都有关于中东的报道”,展示课前让学生收集的一些有关中东的资料,模拟播音员朗读新闻报道,获得初步印象。
然后用游戏方式,来学习有关中东的词语(巴以冲突、耶路撒冷、犹太人、石油资源等),启发学生用一两句话来总结概括获得的印象,或以“我印象中的中东”为题进行2分钟左右的演讲,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使这一印象逐步加深,并进一步巩固在书本上,突出中东战争不断的主题。
在学生了解了中东长期的热点地区以后,教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这给当地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可以通过看收集到的图片,形象生动地感染学生的心灵,然后让学生站在中东地区的中学生立场上去提问:你最想说些什么。
最后教师和学生代表给出积极的评价(包括鼓励、评分和物质上等)。平等和公正也是很重要的。学生们必须感到学习量的要求是恰当的;学习目标、内容和学习测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学分的评价是公正的,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倾注自己的爱,用爱去激励学生,带着爱去评价学生,更要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例如: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地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笔者根据学生所提的不同质量的问题(如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新颖、有创意等)酌情加分记入学期平时成绩总分。也许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当堂课的教学主题关联不大,也许学生不能完整回答所问,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并耐心听完。因为此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话,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严重的会影响他将来的发展。因此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保护学生创造的火花。用鼓励性的及时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运用“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培养问题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让课堂上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权非短时之功。它要求地理教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和学情坚持在地理课堂中多方位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尤其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从而为学生均衡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达到教育的真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崔美玉,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5):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