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华背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末期的“太平盛世”

2014-03-30姜小丢

电大理工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姜小丢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沈阳 110034)

浮华背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末期的“太平盛世”

姜小丢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 (沈阳 110034)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的绝世佳作,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清明时节市井民生的生活场景。画面中一派繁花似锦,国泰民安,使得世人对北宋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不容置疑,但本文依据画中细微之处进行讨论,尝试揭露“盛世”背后的真实社会面貌。

清明上河图 太平盛世 社会问题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具有不朽意义的杰作珍品。画家熟知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于不为一般“文人雅士”所青睐的“市井细民”生活刻画深入具体,再现了宋代都城的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熙来攘往的繁华场景。纵观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密,构图起伏有序,其笔墨兼工带写,画中元素无一不至臻至妙,生动传神。画中给人呈现的是一派繁花似锦,国泰民安的景象,使得世人对北宋末期徽宗统治时期的“太平盛世”不容置疑。但笔者认为,看似盛况的背后却处处隐藏着社会的隐患与统治阶级的腐败麻木,画家抑或是别出心裁,用意颇深,加之巧妙的对比描绘,使得画面中不经意间流露出官僚的腐朽生活,兵吏的庸懒,百姓民不聊生,乞讨者比比皆是等场景。所以,本文着手从这些被人忽略,或未曾涉猎的细微之处入笔,揭露“盛世”背后的真实社会面貌。

据史料记载,画者张择端官居翰林院,是宋徽宗时期的宫廷画家。向皇帝进献画品是他的本职工作,在他用传世作品《西湖争标图》和《清明上河图》奠定了自己在画院地位的同时,为什么会突然间失位退隐家中?以至于这位绝世佳作的现实主义画家的名气远不如自己的作品。究竟是何原因让画家失去了官居翰林的位置?是他触犯了权贵?还是触怒了君王?他是一个用画来说话的人,也许答案就在他的作品之中。

画面中,描绘了北宋高耸的城墙、繁华的街市、密集的人潮,一切都是在歌颂天子脚下的太平气象。可是笔者仔细观察后发现,张择端的这幅绘画中隐藏着许多他要表达的言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印证:

1 画中体现了北宋时期的贫富分化问题

从北宋末期的现实情况而言,在城市日益兴盛的背景下,仍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贫苦阶层,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严重,贫苦者沦为乞丐的数量不断增多。画面中,有对贫富生活鲜明的对比描画,市井中心街区,达官贵人出行骑马乘轿,富商巨贾高门子弟处处可见。而破衣褴褛,跪地乞讨者,与之形成对比也散落在各个角落之中。贵族阶层对此冷漠无视,或骑着肥马游春逛集,或闲坐吃喝于茶肆酒楼中。富商们的马队、官员们的仪仗与侍从、平民还有各种体力劳动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这无可厚非,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等级分化是很平常的事情,可是在城门楼外有一个被众人围观的乞讨者也被安排在画中,算命者身后的大树下乞丐懒汉成群,这些怎可能是一幅要进献给皇帝,用来歌颂太平盛世的吉祥画里所应该存在的东西。在宋徽宗时代,推行过许多社会福利政策可谓是历史上的空前绝后,福利覆盖了国民“生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等层面,可谓“从摇篮到坟墓”均有国家救济,这些都是宋徽宗引以为豪的政绩,而且他认为圣旨诏发全国后,宋朝从此便会不再有穷苦百姓。但北宋末年,如果不是民不聊生,乞丐遍地,苛捐杂税等怎么会有宋江和方腊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如果要粉饰太平,这个事情嘴上说说都不行,画在画里难道就可以么?张择端是不是想通过这些来向皇帝柬言呢。

2 表现了北宋军事薄弱军备松散

整个图中,无论是城门的守卫兵丁还是官府护院的卫士,人物形象都是百无聊赖,慵懒无比的状态,也可以推断是为了衬托东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让士兵无所适从,但是笔者认为张择端不会如此愚蠢的认为这就是奉迎。城墙似有似无,表明东京的防御能力存在致命的隐患。画中城楼两侧低矮的土墙长满了草木,根本没有防御设施,按照宋廷统治者的自诩,东京已然是一座坚不可摧,设备森严,固若金汤的无忧之城,而画者却偏偏选了内城墙不堪一击的样貌进行描绘,寓意着其实东京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在政风日益腐败的情况下已经危机重重了,这些都是张择端想要画给皇帝看的事实。

3 从侧面印证了赋税高昂,百姓困苦不堪

从画面中,城门楼下的争吵者和街市上的争吵者,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东京的税官是很辛苦的。在北宋初期,宋朝建立了一种很积极的税收制度,就是把各种应收的税都张榜公布于城市醒目之处,便于官民参考,防止隋唐时期的中央地方的层层盘剥,但是到了北宋末期,由于官场腐败,各级官员巧立名目,设置各种税收盘剥百姓,充裕自己的腰包,让这个制度彻底消失,也就是我们在张择端的画上看到的税务厅门口,商人与税官就货物的税钱进行争吵,引得城楼上的士兵也向下张望。这个场景其实并不算过分,但是对于正在享受太平盛世的皇帝怎么会喜欢看自己的子民在街头巷尾骂街呢,同时,张择端选择的还不是两个平民的争吵,而是一个税吏和一个商人之间的争吵,这又充分证明了张择端想就一些税收方面的社会现实问题与皇帝进行交流。

4 结语

《清明上河图》作为反映北宋时期社会生活真实场景的伟大作品,无论其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上乘之作,画面显示的浮华场景,表现的是北宋经济社会的发达程度,和宋之前五代十国战乱相比,民意向稳,人心思定,虽然北宋并没有从地理版图上达到以往朝代的最大化,但也可以说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已经形成。艺术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形式之一,张择端运用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巧妙的表现手段再现了东京汴梁往日的奢华。任何一个时期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北宋时期也是如此,从政治上讲,当权者政见不同,吏治上文恬武嬉,官僚机构上叠床架屋;从经济上讲,虽然随着耕种技术发展,生产力得到发展,粮食储备增加,但是各种捐税杂役品种繁多,社会矛盾重重;从军事上讲,战略物资储备不足,将士斗志低落,可用“军备废弛”形容。基于此,在张择端的笔下,也悄悄的通过自己更具技巧性的细节折射,把北宋末年的社会问题一一重现,张择端在创作之初是否想让这幅《清明上河图》有劝谏皇帝的功能,这个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只是笔者一厢情愿的推测,但是作为一个真实的呈现也未免显得实话过多了一些,宋徽宗是一个细心之人,童贯、蔡京也都是才气敏锐的文人,他们怎么会看不出画中的端倪呢?这样,张择端最终的下场也就一目了然,但是宋徽宗对美术作品的珍爱让他没有下决心毁掉这幅巨作,才得以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它的全貌。历史在那一刻定格,《清明上河图》和张择端不仅仅留给我们一个不朽的美术作品,留下了研究北宋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史料证据,也留下了考察繁荣背后存在社会问题的证据材料,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的无尽思考和遐想,对今天的绘画创作也不无启迪。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周宝珠.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孟元老(宋)编;邓之诚注.中国古代都城资料选刊 东京梦华录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4]张其凡,陆勇强.宋代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周宝珠.从〈清明上河图〉看宋廷的腐败统治[J].史学月刊,2005,4:121-123.

(责任编辑:文婷)

猜你喜欢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站在城楼观街景
图谏
张择端:汴梁的天际线
《清明上河图》是描写清明景象吗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清明上河图》里的秘密
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