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应”:表现、生成原因及改革路向
2014-03-30卜谦祥掌海啸
卜谦祥,掌海啸
(1.苏州大学 学生处,江苏 苏州 215123;2.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应”:表现、生成原因及改革路向
卜谦祥1,掌海啸2
(1.苏州大学 学生处,江苏 苏州 215123;2.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花盆效应”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早期教育实践的延展、高校考核评价的短期化行为导向以及辅导员职业倦怠是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花盆效应”生成的主要原因。要破除“花盆效应”,从中观层面而言,应当从变革教育管理模式,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消弭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三个方面着手。
花盆效应;选择性政策执行;职业倦怠
一、“花盆效应”及其表现
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在狭小有限的空间里,人为地创设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在一段时间内,作物可以长势很好。但如果花盆中的作物长期处于这种优渥的生长环境中,其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会下降,一旦离开了精心照料,就可能枯萎。这即是花盆效应。理解“花盆效应”有两个递进的关键点,第一,花盆的生态环境是人为生成的,并且这种人为生成的环境是持续单向度依赖和外在可控制性的,一旦生成,其效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持续自我强化。第二,花盆的这种外控性支持的生态环境的空间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撑更大的发展。“花盆效应”“削弱了课堂生态个体、群体的创造性、求异思维能力、生存能力,泯灭了实践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导致肤浅、狭隘、僵化、封闭”[1]。
“花盆效应”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第一,面对多元复杂、日新月异的学生事务,辅导员以完成工作为出发点,遵循各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按照设计好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创新和应变意愿与能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性不强。第二,“谈危色变”,以堵为主,采用禁止组织外出旅游、课堂禁止手机、新生禁止携带电脑等一系列底限性约定以及提供全面的保姆式服务。
二、生成原因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应”是一种低效的教育管理实践。但从现实来看,这种教育管理实践在很长时间内将继续存在,特别是当教育管理对象整体自主能力较差时,这种教育实践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那么,“花盆效应”生成的原因是什么?
(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应”是早期教育实践的延展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应”不是阶段性生成、孤立存在的现象,而是早期教育实践的延展和继续。子女是社会保障不完善前提下个人养老的绝对性支持,尤其是在精神支持层面,这种支持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子女在未成年阶段“还得靠外来的营养和保护,所以多多少少是需要一段抚育时期。……社会性的抚育在对于孩子的成长,新的社会分子的培养,以及种族的绵续上,和生理性的抚育有同样的重要性。”[2]在传统社会,这种抚育除了物质层面,还特别表现在《训蒙文》、《三字经》以及更为普遍性存在的族规、家训等教育实践层面。进入新时期后,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持续深入实施,少子化、独子化成为家庭结构的重要特征,这种支持的唯一性承载了更多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和为子女提供获取规避风险的能力,以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增加“城市化机会”[3],父母在子女的教育和保护方面的投入倍增,这种压力反过来也传导给社会以及其他组织,学校便是这种压力承载的组织之一。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严重不均衡的前提下,为了获得高质量和高层次教育服务的受教育机会,集中封闭教学、题海战术等等各种以升学为直接目标的速效速成的应试教育方式在商业化的推动下被家长“顶礼膜拜”。但同时,心理素质教育、生活教育等各种生存适应能力教育却完全被滞后了,到了大学,异地求学、住宿制以及更为开放的教学环境、更为自主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适应性、学习动力、人际关系以及情感等方面表现出应激障碍,网络成瘾、校园暴力、自杀等失范行为屡屡见诸网络报端。许多高校不得不继续采取保姆式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加强管制和约束,以期能够实现从花盆到花园、自然的过渡,甚至是在学制期限内保证最低限度的“不出事”。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应”与当前高校“选择性政策执行”逻辑相匹配
考核评价是政府和社会监管高校的重要手段,赢得考核评价是高校在竞争环境中获取办学资源、社会声誉的前提条件,也是高校管理者获得政治升迁的重要资本。在考核量化、标准化的背景下,赢得考核评价就是赢得可量化的指标。以国内目前影响力最大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领导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高校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其一级指标分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一级指标下设本科生培养和研究生培养两项二级指标,本科生培养细分为本科教学评估结果、新生录取分数线、全校师生比、教学团队、挑战杯本科生学术竞赛奖、本科数学建模竞赛奖等13个二级指标;研究生培养下设毕业生平均学术水平、博士毕业生数、硕士毕业生数、优秀博士论文、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共计5项三级指标。科学研究下设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两项二级指标,具体又分为数据库论文及引用、学术著作引用、专利授权等三级指标。[4]在这些指标项中,除了本科教学评估结果外,其余指标项均是年度性、可以量化的,是可以进行数目字管理的。这是基于评价客观性的需求。但是,当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即时性、可量化与高校管理者的任期限制、政治资源竞争性相叠加时,锦标赛机制便开始发挥作用,在“预算的软约束”可能的情况下,高校管理者集中精力甚至不惜成本地去完成指标,包括以错位竞争为由搞单兵突进、以明确奖惩的责任状的形式将指标进行发包,追求短平快。
由于学生工作教育成效是不能被量化的,成效的显现也是长期化的,这注定了学生工作在锦标赛机制中必然处于弱势地位。尽管政治体系不断强调其重要性,在考核中列出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等“一票否决式”的指标项,但高校一般是以“‘管控打压’等刚性维稳、注重‘事后控制’的静态维稳以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维稳”[5]的反应性政治逻辑支配政策执行,通过管控、网格化管理等措施,保证表面稳定即可。同时,学生工作者在过细的分工以及科层理性的作用下,陷入了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之中,缺乏对教育手段和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批判的时间与精力,不能够有效地回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这进一步导致学生教育管理呈现出简单重复的状态。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花盆效应”是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传导反应
组织行为学认为,与人的工作有关的因素分为两类:“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成就感、职务晋升、领导赏识等,能够激发人的工作动机和工作动力;“保健因素”包括薪资福利、卫生保健、安全保障等,不能直接激励人们努力工作,但是可以防止产生倦怠情绪,维持最低工作标准。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和社会矛盾多发时期,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深受影响,这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与此同时,辅导员的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中,职务晋升得不到实现,激励因素得不到保障,辅导员必定会产生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低等一系列消极的情感、意识和行为方式,出现了职业倦怠。“没有辅导员对其自身的职业认同作为基础,辅导员这一职业将不具备历史稳定性。”[6]长此以往,辅导员势必将缺乏创新和应变意愿与能力,工作呈现敷衍了事的姿态。
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具体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来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掌握,是通过习得来实现的。“教师学习策略是由7个具体的学习行为,即反思实践、专业对话、阅读规划、观摩学习、拜师学艺、记录研思、批判性思维构成的。”[7]这其中,对新辅导员而言,以观摩学习、拜师学艺为代表的交互式或继承性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模式。一旦辅导员群体产生倦怠文化,通过交互与继承,将进一步影响新辅导员的意识和行为,使新辅导员也出现职业倦怠,从而进入一种“倦怠循环”并呈现出锁定状态。这进一步消弭了辅导员这一职业的价值,降低群体的职业认同感。
三、改革路向:中观层面的探索
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在教育资源竞争性的前提下,早期教育阶段出现的“花盆效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本性的扭转需要全局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同时,在我国当前规模宏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内,包括学校类别、学生构成等在内的教育政策生态环境错综复杂,教育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任何一蹴而就的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就中观层面而言,解决“花盆效应”的基本思路包括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当前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和消弭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三个着力点。具体而言:
(一)“花盆效应”是外控性管理的结果,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要破除这一效应,就必须转变教育管理观念,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育管理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要理顺学生事务与学习事务之间的关系,有效整合政府、社区、企业、校友等多方资源,搭建实习实践创新平台,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切实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获得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学校要积极创设学校与家庭间沟通的制度、组织,促进学校与家庭的深度合作以及家庭实质性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成立学校-家长合作组织等脱藕性组织,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的合力,缓解高校作为唯一主体的巨大张力。
(二)数目字管理是与科层理相相适应的,考核的年度性也与任期制紧密关联。追求短期效应的整体性行为背后隐蔽着行政逻辑取代育人逻辑的不争事实,高校被人才培养之外的目标所累。改变这一现状,要求政府及高校要深入研究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改变甚至取消阶段性的考核评价,建构多元参与、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投入机制,促进大学回归育人本位。
(三)职业倦怠及倦怠循环降低了个体乃至群体的效能感和价值认同。必须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职称评聘体系,拓宽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健全完善动态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有效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同时,还应当通过组建辅导员协会、俱乐部,实施辅导员导师制等方式,有效增强工作嵌入度,为辅导员创设良好的组织文化。
[1]汪霞.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27-428.
[3]肖索未,蔡永芳.儿童抚养与进城务工农民的城市社会文化调试[J].开放时代,2014(4).
[4]武书连,吕嘉,郭石林.2010中国大学评价[J].科学管理研究,2010(4).
[5]余敏江.从反应性政治到能动性政治——地方政府维稳模式的逻辑演进[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6]袁本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98.
[7]张敏.教师学习策略结构研究[J].教育研究,2008(6).
[8]陈雨露.建设回归本位的大学章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4(Z1).
“Flowerpot Effect” i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Performance,Reason and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ing
BU Qian-xiang1,ZHANGHai-xiao2
(1.Student Affairs Offic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2.School of Humanities,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Flowerpot effect”is a kind of phenomenon that appears commonly in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Basically,it has three main causes including the extension of early education practice,the shortterm oriented appraisal of behavior and the occupation slackness of the counsellor teachers.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effect,from themeso level,threemethods can be adopted such as reforming the education andmanagement pattern of colleges,improving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eliminating occupation slackness of counsellor teachers.
flowerpoteffect;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occupation slackness
G459
A
1008-2794(2014)06-0059-03
2014-09-20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家校合作视角下的高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研究”(2013SJB880094)
卜谦祥(1987—),男,江苏赣榆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与青年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