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牌 文化 功能——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展望

2014-03-30王冬健byWangDongjian

雕塑 2014年3期
关键词:长春雕塑艺术

文/王冬健by Wang Dongjian

伴随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化,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文化艺术形态日益繁荣。中国的城市雕塑建设如纪念性主题雕塑、公共环境设计雕塑、标志性建筑雕塑,以及大规模的城市雕塑公园建设,在国内的许多城市被兴建起来。

这是城市雕塑积累与沉淀的结果,艺术家们关注了雕塑与环境之间的融合,伴随这种融合的加深,就形成了雕塑与环境协调结合的文化空间——雕塑公园。雕塑公园既有休闲活动功能,又有雕塑艺术的欣赏功能,是一座露天的大型雕塑博物馆。

一、国内外雕塑公园的发展

1.国外雕塑公园的发展

雕塑公园是利用山坡、树林、水池等自然环境来陈列雕塑的露天美术馆。雕塑公园的产生,起因于现代雕塑的迅猛发展。利用钢铁以及工业废料和生活废品制作的雕塑日益增多,体积愈加庞大,于是有人便想到开辟一个专门用来陈列雕塑的公园。1960 年美国在纽约州哈德逊河西岸利用一处景色优美的私人地产建立了一个占地140 公顷的史东姆艺术中心,第一座雕塑公园从此产生。雕塑公园还设有一个至数个室内陈列馆,用以陈列小型的雕塑作品以及绘画作品。

雕塑公园与奥运会及奥运精神有着密切联系。1964 年,东京举办了第18 届夏季奥运会;1969 年,日本富士箱根雕塑公园正式开放;1988 年,汉城举办了第24届夏季奥运会,而兴建的汉城奥运雕塑公园更成为文化建设的一大硕果;2008 年,北京承办第29 届夏季奥运会,全球奥运雕塑巡回展和雕塑公园的建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世界地位。

雕塑公园出现的社会根源是欧洲艺术的平民化,艺术主流由权势的个别人转变为更广泛的人民大众占主体。雕塑家们不仅把雕塑作品雕好,还要考虑把它放在什么地方。作品构思时就联想到一定的外在空间形式和位置。强调了雕塑作品和环境的结合,将雕塑融入空间的大环境中,将自然环境作为介质来创作设计,构成空间的雕塑。根据雕塑作品的理念,精心布置摆放的空间、次序等,对自然环境的稍加改造,使得雕塑在周边环境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优美。

2.国内及长春雕塑公园的发展

我国雕塑公园的产生与雕塑艺术的发展有关,随着欧洲现代雕塑艺术理念以及前苏联雕塑教育模式的引进,给中国雕塑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为现代雕塑的起步提供了必要条件。城市雕塑的出现,促使雕塑由室内走向室外,从博物馆、美术馆走向街头,走到人民大众的身边。是雕塑公园发展的雏形期。

国内雕塑公园最早出现在20 世纪末,1980 年建成的台湾花莲文化中心雕塑花园,是我国第一座雕塑花园;1985 年建成的“北京石景山雕塑公园”是我国第一座大型雕塑公园;1993 年首届“中国威海国际雕塑大赛”后,建成了“威海国际雕塑公园”;随后陆续形成的雕塑公园,多是缘于雕塑比赛和雕塑展而建立的。比如,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杭州太子湾雕塑园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今约有50 多座不同规模的雕塑公园。

长春是一座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20 世纪90 年代末,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从1997 年开始,长春市人民政府与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成功地举办了9 届国际雕塑展,共积累了来自全世界216 个国家和地区的500 位知名雕塑家亲手制作的520 件精美雕塑作品。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扩大长春雕塑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长春雕塑文化品牌,长春倾力兴建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它是长春城市雕塑的“聚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二、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简介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位于长春市南部新城,占地面积92 公顷,是一个融汇当代雕塑艺术,秉承现代雕塑文化品味,融合传统自然山水的造园理念,体现“未来文化的自然山水主题雕塑公园。主体建筑是国内最大的雕塑艺术馆,设计构思新颖,功能齐全,优美的曲线与直线相结合的造型本身就是一尊巨大的现代雕塑艺术品。园内建有极具震撼力的29.5m 的主题雕塑——“友谊·和平·春天”。

影响颇为深远的长春国际雕塑作品邀请展,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数百位雕塑精英之作品于一园。有反映玛雅文化、爱斯基摩文化、毛利人文化的代表作,也有标志印欧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东方文化的精品,堪称世界雕塑的花园。

三、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的展望

目前,世界各国约有三百余座雕塑公园,依据本地区的文化特性和景观类型,开展对雕塑作品的收集、保护和展示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雕塑成为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公园以其特有的价值,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亮点,雕塑公园是集文化、观赏、休闲、教育、收藏、研究和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专类公园。

1.雕塑公园的发展战略

雕塑公园的发展必须以雕塑为核心,而“收藏”,是雕塑公园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国外雕塑公园一般在建设之初就有明确的定位和远景规划。例如:日本的箱根雕塑公园定位为收藏型雕塑公园,在园内有毕加索馆和亨利·摩尔馆,收藏有两位大师的众多精品。依据长春雕塑公园雕塑作品的现状,收藏国际级雕塑大师的作品是快速有效提升雕塑公园价值的途径。

雕塑公园的发展应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模式。通过选择性的收藏雕塑作品,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特色,并表现出不同功能和价值取向。雕塑公园多以个人艺术品收藏为起点,收藏和展示应体现精品意识,环境规划应符合雕塑作品的主题意识。

雕塑公园的资金运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为建设费用;另一方面为日常运作和维护费用,以及作品收藏的费用。我国雕塑公园几乎全部采用国家投资方式建设,并靠财政拨款维持运作。国外雕塑公园建设靠各种民间组织、协会或基金会来实施,资金一般来自于个人或企业赞助。在日常运作中,采用近似于企业的运作模式,资金来自于门票收入、私人或企业的赞助。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创新发展意识,广开市场渠道,增加公园收入。让雕塑公园成为一项文化产业,用商业设施的收益投资于雕塑事业,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加强雕塑公园的“软件”建设工作。“软件”是指对公园发展有利的宣传、教育、服务等方面的活动。长春雕塑公园具有综合公园无可比拟的功能优势。

借鉴国内外雕塑公园的经验,加强其公共参与性活动。如承办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活动;举办系列普及雕塑艺术的公益活动;举办公众创作和制作雕塑培训活动等,吸引公众参观雕塑公园,实现雕塑公园的艺术价值和功能。

2.雕塑公园的功能

在雕塑公园规划和设计上,充分体现和发挥“主题”的功能。一方面,雕塑公园应具有公众游憩和改善环境的功能。从游客出游的动机和游憩心理需求,要把公园的基础设施放在重要地位,这样才能吸引公众前来参观,实现雕塑公园的休闲功能。另一方面,雕塑公园属于专题公园,不同于以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公园;也不同于以创造商业价值为主要目地的主题公园,雕塑公园更像一座室外博物馆。雕塑公园除具备观赏、娱乐、休闲的基本功能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功能。

展示功能:在长春雕塑公园内已成功举办了多届国际雕塑展、北京奥运会雕塑作品巡回展、全国美术展览中的二届雕塑展。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雕塑展,以及其他规模和层次的雕塑展示活动。

宣传功能:通过雕塑和相关文字资料,宣传雕塑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如英雄人物、文化名人、历史事件、中西方雕塑历史等。雕塑公园内设有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雕塑展,使中国年轻的一代人铭记这段历史,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变革的足迹。

美育功能:美育功能主要体现为雕塑艺术的感悟。这种教育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灌输”,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它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人们欣赏和领悟雕塑作品,使人们了解雕塑艺术史,雕塑家及其代表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艺术知识。

研究功能:长春世界雕塑公园现在拥有室内外雕塑艺术品1500 余件,它们属于不同的风格流派,表现不同的文化内涵,从写实、抽象、超现实、到后现代等应有尽有,可谓是现代世界雕塑的教室。同时展示了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现在雕塑公园已成为国内多家艺术院校雕塑教学的实验基地。

收藏功能:收藏是雕塑公园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环节。雕塑公园现已收藏雕塑大师罗丹作品5 件,分别是《思想者》《青铜时代》《巴尔扎克》《加莱义民》《行走的人》;收藏了中国雕塑家王克庆先生创作的全部雕塑作品;非洲马孔德木雕作品;定期邀请雕塑家群体或个人举办雕塑展,并在展览结束后,收藏那些具有较高艺术升值潜力和备受大众推崇的雕塑作品,以及赠送和交流的作品等。如此即丰富了雕塑作品的质量和数量。

创作功能:国外大型的雕塑公园,都经常会在为雕塑家及公众提供雕塑创作和制作场所的同时,邀请雕塑家创作雕塑作品。国外有的雕塑公园在经营运作中,公众可以参与制作雕塑作品。管理者利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公众,达到宣传、教育和普及雕塑知识的目的。长春第八、九届国际雕塑邀请展的雕塑制作工作,便是在园内的创作中心完成的。这座雕塑公园同时还是国内多家艺术院校的雕塑实验基地。

商业功能:在雕塑公园规划建设完成以后,如何使之长久生存和发展下去,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对长期和短期的经营管理目标进行规划。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经营管理方式,增加自身的经济实力,以确保雕塑公园的可持续性与良性发展。

四、结语

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具有双重效益性。从物质文明建设角度来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长春标志性景观,它的建成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精神文明建设角度来看,雕塑公园的建立也具有提升公众文化审美的作用,达到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积极作用。城市雕塑是民族艺术的升华,体现出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地域特征及公众理想和情感。

结合国内外雕塑公园建设与发展的经验模式,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形成了自己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经营管理方式,进一步强化雕塑公园的“软环境”建设,完成了时代赋予我们的社会责任。

1 陶宇.雕塑公园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6

2 郭少宗.雕塑公园在亚洲[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5

3 宫曳雪.欧洲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平民精神[J].中国园林.2006.(8):77—80

4 陈辉.环境雕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5 马钦忠.雕塑.空间.公共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7

6 郭少宗.从景观雕塑到雕塑公园[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1993

7 朱国荣.话说雕塑公园[N].文汇报,2004.5.7(Too).

8 邹文,两个雕塑公园的比较与管窥[N] 长春日 报,2005.3.2(012)

9 张君娥.雕塑公园发展思路的一点探讨[J].广东园林,2003,(增刊):53—54

10 秦璞.看韩国奥运雕塑公园[J].雕塑sculpture,2006,(1):65—66

猜你喜欢

长春雕塑艺术
巨型雕塑
初夏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印语长春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走进长春净月潭
长春——我热爱的森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