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对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2014-03-29叶亚丽
○叶亚丽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高铁对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溢出效应
○叶亚丽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63)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形成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紧密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尤其近年来国家实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通道为加速中原经济区腾飞和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高铁是现代化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其物理特性使其具有明显的网络属性。同时,它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本文结合具体的发展规划分析了随着区域间经济联系的强化,在集聚与扩散作用下,高铁将会对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正溢出效应。
高铁 中原经济区 溢出效应
一、引言
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将形成“四纵四横”的骨干网络格局,连接所有的省会城市和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营运里程将达到1.6万千米。中国将建成的以北京为中心的8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的“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络中“四纵”包括京沪客运专线(京沪高铁):北京-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无锡—上海。京广深客运专线(京广深高铁):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京哈客运专线:北京-承德-朝阳-阜新-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沪杭福深客运专线(东南沿海客运专线):上海-杭州-宁波-台州-温州-福州-厦门-深圳。“四横”包括徐郑兰客运专线:徐州-商丘-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杭长昆客运专线:由杭长客运专线、长昆客运专线组成。青石太客运专线: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宁汉渝蓉客运专线: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其中,“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络中的京广深客运专线(京广深高铁),徐郑兰客运专线分别从南北、东西贯穿中原经济区。目前,与中原经济区链接紧密的京广深客运专线(石家庄—郑州段2012年12月26日通车,郑州—武汉段2012年9月28日,)于2012年12月26日全线开通,徐郑兰客运专线中郑西高铁在2010年1月28日开通,京沪高铁2011年6月30日全县开通。
中原经济区是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中原城市群为支撑、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区域,地理位置重要,粮食优势突出,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
二、高铁对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正溢出效应
高铁对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正溢出效应着重表现在对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京广深客运专线和徐郑兰客运专线将加快中国东西、南北城市走廊的形成和发展,为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这将提升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发展的优势,也将增强中原经济区对其他地区的吸引力。通过人流的集中和物流的加速运转,以及以高铁建设为契机的相关站点区域的城市开发,也将会提高中原经济区中小企业的产业效益。同时,也为大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选择。通过与发达经济区和经济圈的对接和融合,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效益的提高改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还会提高区域劳动力就业水平,改善就业结构。
1、拉动旅游消费,推动旅游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
高速铁路将会促进一些区域性服务业向周边扩散。高铁的开通将是中原经济区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打造旅游精品路线,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大机遇。中原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仅河南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景区景点就有300余处。中原经济区中菏泽、亳州、聊城、邯郸、长治、郑州、洛阳、开封、淮阳、济源、登封11个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晋城、邢台等城市亦拥有众多旅游景点。邢台素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晋城被誉为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原经济区主要区域河南省国际级景区最多,其中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15个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
然而,在中原经济区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只有郑州的少林寺、洛阳的龙门石窟,菏泽的牡丹园、宿州的灵璧石比较出名。其实中原经济区除了功夫之旅,郑州还有嵩山之美、宿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国画文化,都需要深度挖掘和广泛宣传。高铁开通之前,中原经济区的旅游市场结构相对单一、分散,游客主要来自各城市周边地区,远程游客所占比例较小。而高铁恰恰给中原经济区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较远距离的旅行市场提供了一个桥梁。由于高铁使旅行时间极大缩短,旅游者可以借助高速铁路实现在较远居住地与旅游景区(点)之间的往返,所以形成沿线景区(点)旅行者的聚集。同时,交通条件的改进将增强旅游企业在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的集聚效应,挖掘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从而促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2、促进中原经济区商贸业发展
高铁的日常运营和维护、客流的增长及城市间交往的增加,都会为中原经济区沿线城市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高速铁路的运行,不仅带动了人流,刺激了消费,而且必将带动新一轮投资。与高铁共生的一些商业项目,如宾馆、百货商店、游乐公园、步行街等,既为高速铁路带来客流,也可以利用高速铁路的客流。这种高铁模式既为中原经济区高铁沿线城市商贸业的发展带来便利条件和投资的吸引力,也会使所在城市迅速成为新的交通、产业和商业中心。
以京广深高铁和郑西高铁的开通对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郑州商贸业的影响为例。郑州自古就是商贸云集的聚散中心,流通渠道畅通,市场货源丰富,商品交易繁荣,建有农产品、服装、纺织品、汽车、建材、小商品等全国性的专业批发市场。京广深高铁和郑西高铁的开通运营,将进一步促成郑州大交通、大物流、大流通局面,产生强的商贸经济流。具体表现在:一是高铁的开通对商贸业的招商引资产生了推力。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方面做了不懈努力。截止2013年11月底,郑西高铁沿线城市荥阳(郑州所辖县级市)就引进域外境内资金98.58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引进省外资金62.57亿元,同比增长57.6%,实际利用外资1.11亿美元。二是对市场构架产生了引力。郑州高铁东站运行后,郑东新区高铁站商圈已经强烈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改变了车站周边的投资环境,还给周边地区的酒店、商业、餐饮等行业带来更多商机,尤其是对地产业,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三是对商贸服务产生了张力。高铁运行后,来河南旅游观光的数量与日俱增,郑州商贸服务行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前往广州、深圳、武汉等地考察学习的也不在少数。各种方式的交流沟通为郑州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思维,加快了郑州商贸服务业提质升级的步伐,有力提升了郑州商贸服务业参与区域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高铁强大的人流量也必将对郑州传统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3、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高铁基础建设本身及其维护工程投资巨大,在建设过程中,多种生产要素被活化、利用,经济效果辐射强劲,而高铁沿线各地将会成为这种经济效果辐射的主要承接者。以京广客运专线和徐郑兰客运专线的交汇站郑州东站为例。郑州东站共设正线、到发线32条,站台30座。总建筑面积39.2万m2,其中站房建筑面积15.0万m2,站台雨篷面积7.8万m2,地铁及桥下通道、停车场等共16.4万m2,项目投资75.0亿元。而京沪高铁在建设期间,平均每天产生的投资金额达到1.9亿元,若按照铁路建设投资与相关产业配套投资1∶10的比例,平均每天要消耗1万吨钢筋、3.5万吨水泥、11万立方混凝土。以此推算,郑西高铁、京广高铁在、京沪高铁建设过程中,对建筑材料和动力燃料的大量需求,可对沿线地区如中原经济区郑州、商丘、宿州等城市的能源采掘业、机车制造业、建材、机车零部件制造、通讯信号设备生产等配套设施与相关产业发展起到拉动作用。另外,与此相关的运输设施制造加工业、多种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的制造业等也将会得到发展,这些为中原经济区的现代制造业、钢材制造及新材料产业工业等第二次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结论
构建先进高效的高铁交通网络系统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高铁的建设使中原经济区各地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以政策为导向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破除行政区划、地方政策束缚等行政性壁垒,实现高铁沿线城市之间合作,使高铁速度真正实现推动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效果,形成规模效应。
目前中国产业的梯次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东业西移,南资北移也已经成为事实。中原经济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相对落后其他沿海发达地区。面对高铁带来的巨大机遇,中原经济区先期应根据自身人口,区位,市场等优势以承接全球及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主,营造较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最终实现产业发展后来居上。
[1]国家发改委: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通知(发改基础[2008]2901号)[Z].2008-1O-31.
[2]大河网:国家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EB/OL].http://news. dahe.cn/2012/12-03/101800581.htm l,2012-12-03.
[3]周平、刘清香:京沪高铁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1).
[4]徐玉萍:高速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
[5]殷平: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J].旅游学刊,2012(12).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201414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qn-284)、黄河科技学院课题(KYSK20130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