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横山道教论坛:财神文化研讨会”会议综述
2014-03-29吴启琳
吴启琳
(江西科学师范大学,南昌 江西,33003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各地财神信仰也日渐兴盛起来,如何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亦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深入挖掘道教历史文化资源、促进道教文化尤其是道教财神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探讨财神文化的现代意义与社会价值,由江苏省民族宗教研究会主办,江苏省道教协会、常州白龙观、奥阳华美达大酒店承办的“2014 横山道教论坛——财神文化研讨会”于2014年6月28日在常州奥阳华美达大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国家宗教事务局政法司、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江苏省民族宗教研究会、江苏省道教协会、常州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等部门的相关领导与白龙观、仪征东岳庙等寺观住持,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常州大学、安徽大学、黄冈师范学院、温州大学、《中国宗教》杂志社、《地方文化研究》杂志社、武汉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40 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财神文化研讨会是在立足常州这一“财神文化”圣地,发掘道教文化中财神文化要素这一社会需求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学术盛会。会上,学者们围绕财神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财神文化在当代崛起的原因、财神文化在当代的社会功能、财神文化与市场经济伦理建设、财神文化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等五个子议题对“道教文化中的财神文化”这一主议题进行细致阐发、探讨、交流,其中不乏新视野、新材料、新观点,以下按演讲顺序择其要者简述之。
华东师范大学蔡林波在《早期天师道的“财神”——三天万福君》一文考证了“三天万福君”是早期天师道正式设立的“财神”。经演讲者考察,“三天万福君”的神格职能主要为“招财致利”、“却祸来福”,其神格品次应属“官君”,即“天官”而非“官将”;“三天万福君”作为天官“财神”,并非只是单一的职能神格,而是具有一个由他专属职掌的“财神部门,“三天万福君”的名讳及其身份来源之原型,则极可能渊源于“黄帝”。研究表明,“三天万福君”很可能是道教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专职“财神”;通过对“三天万福君”的考察,可以一窥早期天师道的财神信仰及其文化面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霞的《“富之为言者,乃毕备足也”——论道教财富观的生态意义》认为道教以物种的多寡论天地之贫富的财富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意义。并指出,道教对贫富还有一种划分就是看拥有的物种的数量,真正的富足就是拥有最多的物种,万物不能备足是赤贫,这是天地的贫穷,道教的保护范围很宽泛,它呼吁人们爱护天下万物;道教不仅在理论上承认动物有道德秩序,用神的名义颁布保护法令,还发展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推动动物保护。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陈金凤的《略论汉地佛教中的财神信仰》一文首先纠正学界一般认为财神是道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且与佛教没有多大关系的看法。从宋代以来民间财神信仰的兴起和不断道教化以及被佛教因素渗透的社会现实切入,讲者指出,不仅道教与财神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与财神的关系亦颇为密切。特别是自宋代以来财神信仰兴起并日渐普遍影响普罗大众时,本不轻言财富的佛教,积极参与“财神”建设的工程,努力使财神染上佛教的色彩,甚至将之佛教化,在民间社会上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佛教构建自己的“财神”文化,不仅是其寺院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宣扬宗教、与道教争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佛教的繁荣。
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邓子美的《财神崇拜的认识根源与社会功能》一文分别考察了财神信仰的社会起源的文化、经济因素及财神崇拜的社会功能问题。有关其起源方面,财神崇拜在宗教学中属于行业神崇拜类别,财神崇拜主要是商人的信仰;在中国古代行会的财神崇拜体系中,已经存在初步的理性的伦理信仰因素,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将继续存在甚至在全球化的当代还会扩大。财神文化的社会功能方面,邓氏认为,在坚守伦理的前提下,财神文化具有一定积极的社会功能,但也要警惕财神崇拜蜕变为赌神崇拜、烧高香、不择手段谋取不义之财的负面功能。为更好地防止这些负面功能,亟待提高庙宇管理人员的文化与宗教素质,并通过管理人员的引导,提高信众的素质。
南京大学董泊的《浅谈财神赵公明信仰中的利与义》认为,赵公明作为道教最早的财神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赵公明财神形象的形成过程中,其所代表利与义的文化内涵也逐渐丰富。研究这一现象,对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中的财神信仰与商人阶层的道德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以赵公明为例,对财神的起源与发展,财神的利与义进行了初步探讨。董氏认为,除却赵公明,在整个财神体系中,关公、刘步蟾、比干等等,都有各自所代表的独特含义。无论从思想文化、地域还是伦理层面上,中国的财神文化都还有着许多内容等待我们去挖掘与探讨。
江苏省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范恩君的《富好行德、财聚裕民——文财神范蠡信仰的当代启示》一文从近三十余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财神信仰也愈来愈甚,各地的春节迎财神、财神圣诞庙会等民俗活动精彩纷呈这一社会现象出发,指出道教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观和社会责任感,历久弥新,至今仍未人津津乐道备受奉行。文章以文财神范蠡的人生成就、经商智慧和财富观为线索,考察、反思当前的财富观及人们的社会责任问题。
温州大学韩雷的《论当代中国财神信仰与文化正义》一文通过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财神信仰,以探讨财神信仰与中国文化正义乃至中国社会转型等内在关联的复杂问题。讲者以为,传统财神信仰传承到当代,其载体或媒介已发生很大变化,财神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也发生了微妙的位移;通过各种媒介中的财神信仰可以深度透视社会体制或民众生活的变迁,财神信仰所包蕴的文化正义尤其值得发扬光大,应取代流传已久的道德实用主义。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财神信仰的文化内核有可能被置换,社会文化之正义可能遭到的某种危机,要提防缺少文化正义的财神文化最终沦落到只有金钱崇拜却没有文化的尴尬境地。
上海大学黄景春的《上海接财神习俗的历史演变及现状》一文则以上海接财神习俗为个案,对其流行扩张、逐渐衰落乃至停顿、恢复兴盛三个阶段的历史研究过程进行细致爬梳,并对各个阶段的转变原因予以了揭示。作者认为,上海地区财神信仰日益流行,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家极“左”政策的全面调整之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长期抑制接财近神习俗活动的外在政治文化压力解除;二是近三十多年来上海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急剧转变,人们面临更多的获取财富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崇拜财神、接财神表达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是接财神习俗复兴的内在推动力;三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较好地落实了国家宗教政策,一批著名宗教场所得到恢复,市民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为接财神习俗的复兴拓展了广阔空间。
华东师范大学李似珍的《财神信仰在宋元时期成型的原因》将财神信仰体系的成型定格在宋元时期,指出根据宗教学的考证,财神信仰大作可以追溯到北宋。特别是武财神赵公明、关公,偏财神中的五路神,可证的史料更为确凿。根据财神信仰体系的形成脉络可知,财神信仰源自于现实社会的需要。具体到宋代财神信仰的成因,则与当时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市民阶层的成型密不可分。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远国的《道教财神的历史考辩:赵公、关公与五显》选取财神信仰体系中具有道教性质的赵公、关公、五显这一类神灵作为考察对象,试图从财神信仰的观念、起源、财神群体的演变,以剖析财神文化内涵以揭示其包含的财富观。作者认为,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文化的形成,宋代以来财神信仰达到极盛;当时道教大量吸收民间祠祀,财神信仰遂被纳入道教,导致所奉财神多与道教有关。
苏州市道教协会黄新华的《苏州五路财神信仰考》一文在清人顾禄对五路神的考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出苏州五路财神信仰更为久远的历史。讲者认为,苏州的五通神信仰随着苏州的商品经济发展而发展,并随着苏州商家,尤其是纺织业主的推动,在社会上蔚然成风;虽然历史上五通神曾被淫靡黠者所利用,在开启财运之外,被涂抹上了狎亵妇女的邪神外衣,但经汤斌等整肃,重新回到了护佑财运的神格上,受到苏州民众的敬奉,并形成了影响苏州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风俗。
黄冈师范学院江峰的《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与财神文化的经济伦理探析》一文指出,马克思的财富观念都通过反贫困理论得到全面贯通,而财神文化是具有丰富经济伦理因子的特殊文化形态;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与财神文化在财富均衡、财富正道、财富品质、财富梦想等方面都存在着经济伦理关联,对于当代中国财神文化具有经济伦理统摄作用。作者认为,从马克思反贫困理论出发,可以引导财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经济伦理方向、发现传统财神文化经济伦理价值、强化当代财神文化的社会伦理教化功能。
华中师范大学姚伟钧则以《财神关公与中国儒家经济伦理》为题,以关公为例探讨了中国传统经济伦理与对财神在人们生活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影响之相互关系,说明了民间信仰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且财神信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盖建民、杨雯独辟蹊径,以《道教祈财文化与星宿信仰的关系研究》为题探讨星宿信仰与财神文化之关系,并认为,财神作为职能神,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与之相应的,中国的祈财文化也起源甚早,有职掌财富职能的神灵在宋以前就已经出现,诸天星宿的“天市”、“天钱”等星宿和可能是中国财神文化的滥觞。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李冬妮教授的《财神意象的审美分析》报告从美学的角度出发,将财神形象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来看待,进而从历史的维度对财神文化符号的演变加以考察、分析并解释这一文化符号演化的原因。报告指出,在一般等价物出现之前,人们求物、求富是以巫的形式来表现;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出于对财富的储存和保护,以语言和图像形式出现的财神即可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但其感官冲击力有限;随着大规模的市场出现后,财神渐有人形化的形象的转化。这一转化,其在后来的道法中描绘的十分清晰,不但从财富积累的渠道予以介入,还从为维护财富而制定的规则予以介入。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伦理社会,但在金钱王国中,则需要一个来源于民间的作为秩序维护者威权形象来充当。尽管财神是神,但从其形象审美意象来看,实际上人们对其的设定仍是对当下的关注,故其很容易成为世俗的形体,并以神的形式来满足信徒求财的愿望。
华中师范大学刘韶军《据<周易>“元亨利贞”释论财神文化的理性精神》一文则从文本解读的视角出发,根据《周易》乾卦中提出的“元”、“亨”、“利”、“贞”四德的内涵来分析财神文化中所包含的理性精神,这是将财神文化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与刘韶军不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谭德贵、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宁俊伟合作的《山西清代部分地区关帝庙碑刻的研究——兼论关帝财神之职》一文则充分发掘民间文献,利用民间碑刻资料考察清代山西关帝信仰的原因、立庙者对关帝所求之内容,进而分析当前关帝所被认为具有财神角色的原因。
有关财神在道教中的地位,中国道教学院、四川省道教协会蒲郸名的《财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举例介绍。而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的《和合与公正——神圣化了的市场伦理》则提出,中国的财神信仰的起源几乎无考,但目前已知作为财神的纸马,见诸记载的是在宋代;财神文化的兴起、兴盛,实乃商业文化发展的结晶,但道教的推动不容忽视。
中国道教学院孙常德《面对财神文化热的省思》不但肯定了财神的道教神灵范畴,更进一步反观了当前财神文化热的内在原因。江苏省道教协会张凤林的《财神信仰的现代思考》进一步指出,道教财神日益升温,于道教而言是重大机遇;道教要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利用好财神信仰这一平台,区分财神信仰与拜金主义的区别,以道教伦理精神和优秀文化包装财神信仰,使财神信仰更具文化价值。
会议闭幕式上,由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作总结发言并与参会学者就本次会议的议题及相关报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互动交流。刘教授梳理了本次会议所有学者的学术报告,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所取得的成绩,也对未来的财神文化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希望:通过学术研讨,凝聚了学者与宗教管理部门的智慧,必将把有关庙宇的管理及其信众的引导提升到更高层次;但更为重要的,还是本次会议开拓了不少问题,开启了不少可以进一步研究的余地,特别如黄冈师范学院江峰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凡贫困理论来考察财神文化的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李冬妮的审美角度考察财神形象的演变以及四川大学盖建民、杨雯的祈财与财神文化之关系的研究视角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跨文化、跨宗教的研究路数也十分值得称道。最后,刘教授指出:今后的财神文化研究如能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从史料的考订入手,财神文化研究必能更成熟、更深入一点;有关民间传说的使用要慎重,辨别牵强附会的因素;研讨会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如何将其与现实结合、更好地加以推广也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