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化与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2014-03-29杨晓培宋丽娟
杨晓培,宋丽娟,罗 斌
(1.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0;2.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 组织部,江西 南昌 330038)
法律文化与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杨晓培1,宋丽娟1,罗 斌2
(1.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0;2.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 组织部,江西 南昌 330038)
当今社会,多元价值差异并存,党的建设环境、任务、方式等也发生着新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引领和主导成为需要。党员干部作为执政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领导核心的中坚力量,“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亦成为应然和必然。为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法律文化深度融入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为方向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规范和推动当前党建工作。
法律文化;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法律文化与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应然性和必然性
(一)党员干部依然承受道德滑坡与法律信仰缺失之痛。
当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各种矛盾凸显、交织,老人摔倒、“扶与不扶”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让全国人民都纠结了,这说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道德并没有与之相匹配。在面对着西方普世价值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侵扰,许多党员干部的道德观、价值观悄然发生着改变。使自身的理想信念逐渐脆弱直至崩塌,于是,当一些党员干部处于领导岗位或权力运行中心时,不仅利用职务之便,或明或暗地追求经济利益,更有甚者尽情放纵自己的欲望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毫无顾忌。这不仅动摇着社会民众对法律的信仰,还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同时致使一些党员干部“前腐后继”。
(二)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未能有效落实。
市场经济下,现实价值利益评判标准充斥着各行业,党政机关也未幸免。准确地说,廉政教育的本质是公民良知的教育,良知是一种普适的价值观、人生观、善恶观、是非观。当党员干部带着一种人格的缺陷从事着公共管理与服务,廉政教育就无法使受教育对象有效抵制对价值观、善恶观的负面选择,从而导致其很容易接受不良刺激并将其付诸实践。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性格中忠、孝、礼、仪传统文化的功能在物欲横流面前显得微乎其微,国民性格更倾向权力本位、个人本位、欲望极度膨胀。多年来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现行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自律的规定,主要还停留在党内法规的层面上。
(三)犯罪亚文化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淡化。
1.犯罪亚文化影响党员干部的价值观。“蔑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1](P416)受犯罪亚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党员干部群体中也逐步形成经济领域中的职业价值观。当一些党员干部注视到自己周边所谓高智商者、能人等通过神秘方式获取巨额社会财富,行业奸商等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社会财富,便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客观上刺激他们的暴富欲望并通过实施违法行为获得满足。另外,根据心理强制说,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为,法律的惩罚功能对有违廉政行为之人的影响不大,换言之,法律惩罚功能不足以抑制部分党员干部对经济犯罪亚文化的向往,最终使经济犯罪亚文化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弱化法律惩罚的功能,引起部分党员干部对违反法律的侥幸和轻视之心。
2.犯罪亚文化淡化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与法律心理。犯罪亚文化会使部分党员干部认为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并不属于违法犯罪,或者因涉及人数众多、某些领域内都在实施这些行为而认为不是犯罪,即使构成犯罪也因人数众多不可能受到应有的处罚,从而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所谓“潜规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不仅滋生腐败,导致滥用职权和商业贿赂,而且也严重破坏党的纯洁性及其党员干部的廉洁性,
(四)信息媒介过度宣传法律失衡与道德不洁影响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
现实许多进行管理服务行为的党员干部,基本上都会遵循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则,但总难免会存在一些党员干部为了追求利益,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从事违法活动,而导致其经济违法行为被司法机关所披露,或者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结果通过信息媒介进入了公众视野。本来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对党员干部的违法犯罪应做出客观、公正、正面的宣传,然而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媒介为了抓住公众的视线总是故意渲染夸大,影响其他党员及社会公众的客观判断,过度宣扬党员干部道德不洁、法律失衡,也严重影响了监督主体及社会公众对道德与法律的期望与信仰。与此同时,信息媒介不负责任的宣传,还冲击着公民对社会道德的“洁癖”防线,撕裂着公众对法治社会的美好憧憬。
当今我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多元化,多元化给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面貌带来了深刻影响。为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就成为党建工作的方向,法律文化的深度融入成为党建工作的保障。笔者认为,法律文化下法律制度、法律心理、法律设施及机构组织以及其外化的、能够产生后果行为的方式使用及活动开展,不仅利于培养党员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情感,还利于该群体坚定党性意志和理想信念、提升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利于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是对践行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的深刻回应。反腐倡廉,是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的重大需求。针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迫切性,以直观生动、形式多样、感染力强的法律文化为载体,将法律文化与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深度融合,促使党员干部会用批判的眼光评析各种社会思潮,然后在比较和认同中坚持廉洁操守,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法律意识的形成也源于法律文化的长期熏陶。
二、法律文化融入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廉政教育应加大对我国优秀法律文化的发掘与宣传。
法律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和与文化相同的认知方法。在社会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经济违法行为受传统趋利思想和西方文化影响深刻,为此,笔者认为国家应加大精神文明建设,重塑社会文明信仰,发掘并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由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价值观、法律制度及设施机关组成的法律文化来约束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指引和警示人们抛弃那些不劳而获、贪污受贿的危险观念。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及党建工作需加大发掘、宣传、引导我国优秀法律文化,这不仅因为它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廉政观、是非观,也能够从根本上预防、减少党员干部违法行为的发生。实践中在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诸多经济犯罪和违法行为都严重违背了我国法律文化精神和理念。为此,在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法律文化融入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全面开展利于塑造廉政文化的人格教育与法制教育。
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意识与党性修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个不断教育培养和监督引导的过程。从国民性格来讲,我们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忧患意识较为严重,一旦外界被自己感知到缺乏安全,或比较下有较大利益的获取,他们则会想尽办法来满足自我,而这种动机的形成则是由于行为人的人格缺陷所致。笔者认为,应通过廉政文化的人格教育与法制教育来改善并健全他们的观念。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也是在文化和观念上对廉洁从政行为的客观反映。《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表述之意即是官员应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党员领导干部反腐倡廉建设与形式多样、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法律文化深度融合更显必要。首先,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教人们心向善、重清廉、明是非,严守行为底线和内心良知,而非一味地进行物质追求,而忽视人的精神需求和终极向往。其次,通过教育逐步消除党员干部心理上存在的权力本位、金钱至上等国民性格方面的缺陷,并将其最终培养成人格健全、真正能够服务大众的人。最后,国家的普法及专门的法制教育要避免走过场,求功绩的心理,真正落到实处。使党员干部真正意识到法律是约束个体不良行为的有效规范,权力只是为民服务且受人民监督的。为此,要实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目标,既需要重视党纪党规,也需要强化国家法。
(三)法律和舆论监督下党员干部的养成教育和权力规范。
社会转型背景下,行业产业化与市场经济不断加速,党政机关早已无法分割。部分党员干部难以抵制诸多社会诱惑,以至身陷囹圄,悔不当初,此类案例屡见报端。所以,除了加强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一种事后监督)之外,党员领导干部还要时刻内省并加强修养,自觉抵制不良的、低俗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懂法、守法、护法,以入党时的誓言和忠诚来维系内心世界的真、善、美,尤其是树立自身对经济利益获取的良好道德意识约束,时常自我警示和自我反省,这是预防其实施经济违法行为的基础。鉴于当前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过于集中,部分权力寻租和被私用,用法律和制度对其公权力进行束缚,成为权力合理使用的关键。从严治党,一定意义上讲是从严治吏,严则警钟常鸣,严则邪气难侵,严则队伍纯洁,严则凝聚民心。[2]同时,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需加大规范信息媒介的传播行为,加强舆论的疏导管理和监控,从而避免假新闻和有害信息媒介辐射作用,甚至为个别党员干部实施违法行为带来助推效应。为此,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应加大社会主义主流道德的宣传教育,逐步树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伦理道德体系,从而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四)法律文化现代化与社会化深度融入党员干部教育活动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对现实社会进行规范和指导,加速法律文化在整个社会的普及、传播及其功能发挥和实现程度,快速实现法律文化的社会化。同时,使法律文化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对现代社会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关系给予法律调整,使其呈现一种有序状态,加速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当法律文化的现代化与社会化深度融入党员干部廉政教育,必将有益于党建工作和依法执政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形成良好价值风尚。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十八大又用了三个“倡导”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紧紧相依,也是我党在大力弘扬中国梦的时代契机下是最直接的助推力和精神动力,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针对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因此,党建工作不仅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与引导,还应提升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认真学习“焦裕禄精神”,逐渐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示范,基层教职员工敬业奉献的良好工作环境,使得党内尽早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价值风尚。
法律文化可通过走基层、下单位、进社区、开博客以及法庭审判旁听、监狱警示教育等多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融入和创新党建工作。依托机关单位、家庭、社会等多个平台,不断丰富法律文化的警示、教育和评价指引等功能,建设和利用好法律教育实践基地,并充分利用社会法治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创新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方式并不断树立廉政形象,使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得以提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赵乐际.落实十八大精神 深化党建研究工作[J].求是,2013,(5).
责任编辑王 飞
D262.6
A
1008-6463(2014)03-0031-04
2014-04-01
2014年江西省高校党建项目“廉政文化与高校党员干部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JXGXDJKT.YB-201405)。
杨晓培(1980-),男,河南许昌人,江西服装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刑法;宋丽娟(1982-),女,河南许昌人,江西服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罗斌(1971-),女,江西南昌人,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组织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