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辟蹊径 腾越抄“近道”——东宝区县域经济发展综述
2014-03-29常北方
○ 常北方
在2013年度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荆门市东宝区跻身全省22个第一类县(市、区)中,位列第7。东宝区块头不大,在土地、财税、融资等多种权限上也远不及一般县市,但其犹如一只小老虎,辟蹊径、抄近道,使得近些年来县域经济稳健发展:连续七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市、区),四度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回顾发展路径,东宝区县域经济走过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艰难探索历程。
一、经营城郊——崭露发展头角
东宝建区之初,开放水平不高,像大多县市一样,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进入21世纪,湖北省委、省政府针对湖北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之路(简称“一主三化”)。如何在“一主三化”指导方针的指引下,找到一条符合东宝发展的最佳路径,是新世纪以来历届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共同追求。
“十五”后期,区委、区政府结合东宝城区、郊区、山区、库区层次分明的特点,提出“经营城郊、兴工强区,唱响山歌、兴山富民,服务城市、提升三产”的发展思路,并把“经营城郊”确定为衔接一二三产业,带动山区库区、推动城区发展的主抓手。
“十一五”时期,东宝以城郊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明确“经营城郊、兴工强区”和“经营城郊、统筹城乡”战略为这一时期的发展主题,确立“把东宝建设成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作为荆门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之一,城郊的子陵铺镇、牌楼镇被纳入荆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子陵铺镇、石桥驿镇、牌楼镇成长为全市十大工业重镇,东宝也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
二、兴工强区——奏响华美乐章
回顾东宝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工业无疑是一段最华美的乐章。
“十五”后期,东宝工业才刚刚崭露头角,规模工业增加值还不到10亿元,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只有50多家,湖北洋丰股份有限公司独挑工业大梁。
“十一五”以来,东宝立足经营城郊,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着力打造“一条工业经济走廊”(207国道工业带)、建设“一个省级工业园区”(东宝工业园)、培育“三大产业集群”(磷化、建材、纺织),向工业强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洋丰、宝源、葛洲坝、众和、凯龙等一批中央省市属企业在207国道东宝段扩张裂变;东宝工业园筹建取得重大突破,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入驻企业不断增多;磷化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重点扶持的52个产业集群之一,新洋丰肥业跨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子陵铺、石桥驿、牌楼三大工业重镇连续4年保持全市排头兵位次。可以说“十一五”时期,东宝工业走过了精彩的五年。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东宝发展历史上不同寻常的一年。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克难攻坚,扎实开展“工业经济百日大会战”、“园区建设攻坚年”等活动,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2012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干攻坚,实现经济开发区建设大突破、项目建设大推进、招商引资大见效,磷化、建材、纺织等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异军突起。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9.7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40.8亿元,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长693.43%、854.15%、1431.42%。
经过多年来发展,东宝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不仅仅是“洋丰”一枝独秀,而且呈现出比翼齐飞局面,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09家,其中亿元企业达到35家,一举突破了县域经济产业层次低、生产方式落后、自主发展能力差的三大瓶颈,跳出了“膏煤磷”等单一发展资源型经济格局,实现了产业向“高新大”转变,形成了磷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
三、园区建设——扛鼎跨越脊梁
东宝在工业走廊创造一个个奇迹的同时,总有拳脚施展不开的感觉:外地客商要落户、本土企业要扩张,“走廊”已不能适应发展之势,难以承受基础设施薄弱之重。
建设自己的工业园区,既是工业发展的时代所需,也是东宝人的迫切愿望。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2月,东宝工业园正式获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由此,轰轰烈烈的园区建设大幕徐徐拉开。
5年多来,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工业园为大、工业园为重、工业园为先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大力发扬“白加黑”、“5加2”精神,各路精兵强将向园区集结,各种优势资源向园区倾斜,抢晴天、战雨天,开展了一个个“大会战”、一次次“大攻坚”,工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累计投入资金10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骨架,供水、供电、通讯、排污、绿化、网络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集中平整土地近1万亩,搬迁农户近600户。
到2012年,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9.6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24亿元,实现税收3.5亿元;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到59家。
四、新区建设——插上腾飞翅膀
“十二五”时期,是东宝主动融入“中国农谷”建设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东宝全面融入荆门建设区域性大城市的黄金发展期。
2013年,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区情实际,突出规划引领,绘就出东宝未来的美好蓝图,制定了“立足产业强区,建设长林新区,争创中国农谷‘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战略构架,旨在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特色优质农业为基础,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一核四区”——“一核”,即重点将西外环以东、建泉水库以南、杨竹流域以西、中心城区以北10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域,打造成为产业发达、服务配套、生态良好、宜居宜业的东宝新城;“四区”,即30平方公里的东宝经济开发区、20平方公里的杨家桥现代物流园区、30平方公里的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20平方公里的圣境山文化旅游和生态宜居区。
新区建设战鼓擂响后,东宝围绕“快建设、早建成、早投产”的目标,在项目建设单位之间开展建设竞赛;围绕“招商引资、投资增幅、服务效能”三个方面,在乡镇街道之间开展项目包联服务竞赛,比谁签约和储备的项目多、比谁发展的步子迈得大、比哪个辖区项目进展快,通过扎实开展“道路建设年”、“项目建设大会战”、“招商引资大竞赛”等活动,新引进项目46个,新开工项目43个。华能热电、子陵风电、昊天山水城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福居家具、新缘机械等9个项目建成投产。
新区骨架基本拉开,初显雏形;“四大组团”竞相发展,雄姿初展。
在东宝经济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安栈口路、安栈口北路刷黑封油,华晟一路、新台东路和西路、新城北路等8条新建道路全面开工。拆迁安置同步推进,新桥新安花苑、长岗锦绣家园、子陵张家湾等新型社区基本建成。新兴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新引进电子类项目5个,总投资17亿元;装备和机械制造类项目6个,总投资5亿元;森工家具类项目4个,总投资6.8亿元;现代物流类项目5个,总投资23.7亿元。
在杨家桥现代物流园区,大型商贸物流组团百盟一马商业茂、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亿美特再生资源、弘业物流二期、聚通物流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一个新的商业副中心呼之欲出。
在杨竹流域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台湾汉光农贸物流园、润泽神州现代农业园等项目成功落户,花卉苗木、健康养殖、精品果蔬等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荆钟、革集新型农民小区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双龙苑”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中国农谷建设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两化”“两转”示范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俨然成形。
在圣境山文化旅游和生态宜居区,昊天山水城、龙凤山生态观光园初具规模,昊天雅阁酒店即将开业;亚鑫置业、华能家属区等房产项目和葛洲坝水泥厂片区改造即将启动建设,游乐园、五星级酒店、高档房产、休闲度假园等项目规划纳入议事日程,区域对人气、资金的吸引力不断增强,届时这里将成为荆门一颗耀眼的城市明珠。
2013年,东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0.44亿元,同比增长10.8%;规模工业增加值88.31亿元,同比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33亿元,同比增长27.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51亿元,同比增长13.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38亿元,同比增长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10元,分别同比增长12.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