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视野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略论

2014-03-29张健

当代经济 2014年8期
关键词:壮族文化遗产广西

○张健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广西 南宁 530022)

广西历史悠远、民族多样,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地区,以壮族人口居多,多年来形成了以壮族文化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区域民族文化特点。广西各个民族不仅创造了数量众多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广西各少数民族创造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涵盖了民间文学、戏剧、舞蹈、音乐、传统手工技艺、医药、民俗礼仪节庆,以及传统的民俗游艺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部内容,内容丰富。新时期以来,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大潮的强烈冲击,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面临消失或濒临消失的困境,因此必须理清广西非物质遗产本身的特点,制定符合广西实际的有效措施,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个特点,非物质性、民间性、活态性、传承性、创新性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有特点,而由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特殊性,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独特性等几个特点。

1、民族性特点

广西是一个具有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地区,是骆越民族的发祥地。主要以壮族为主,还有汉、瑶、苗、侗等多个民族,长期以来,生活在广西这片天地上的12个世居民族与其他多个民族相互交融,不断发展,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种类繁多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也区别于同个民族在其他地区的民族特色,这就更加凸显广西自身浓郁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如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多声部民歌、壮族歌圩、壮剧、壮医药、壮族天琴、师公舞等传承了壮族优秀文化遗产;瑶族的盘王节、密洛陀、蝴蝶舞、瑶族服饰等则是广西瑶族文化遗产的代表;苗族系列坡会群、德峨苗族跳坡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大歌、京族哈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那坡彝族跳弓节等广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广西各少数民族精神风貌和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也是他们对传统生活的追求和延续,是自身民族特色的集中代表和突出表现。据笔者统计,广西现有的3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当属少数民族代表作的有26项,占相应级别总量的7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全国40%左右的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优势地位十分突出。

2、多样性特点

由于地域条件、生存环境、群众基础的不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异彩纷呈、种类繁多的局面,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多样性体现得更为充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劳作生活技艺、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同的文化气息,就形成了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个基本种类来说,在民间文学方面,广西有布洛陀、密洛陀、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壮族嘹歌、合浦珠还民间传说、刘三姐歌谣、布洛陀、桂林山水传说等,包含了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史诗等类型;民间音乐方面有高沙锣鼓、瑶族蝴蝶歌、广西八音、那坡壮族民歌、侗族大歌等;民间舞蹈有田林瑶族铜鼓舞、瑶族长鼓舞、壮族春牛舞等;传统戏剧有邕剧、侗戏、壮族师公戏、壮剧、彩调、采茶戏、桂剧等;曲艺方面有桂林文场;杂技与竞技方面有壮族抢花炮等;传统手工技艺有毛南族花竹帽编织、钦州坭兴陶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壮族织锦技艺等;有壮族民间医药、瑶族医药、梧州龟苓膏等传统医药;还有跳岭头、梧州龙母诞、瑶族祝著节、宾阳炮龙节、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壮族铜鼓习俗等民间习俗活动。种类多样、风格各异,几乎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类型。

3、独特性特点

广西具有沿边、沿江、沿海等区域特点,而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示了地方的区域特点和文化特性,凸显了其独特性。京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兴市境内的“京族三岛”,京族的哈节、独弦琴艺术都是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产生与沿海的地理特征、与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渊源关系,以及与当地的壮族、汉族长期共同生活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其民族文化特色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毛南族、仫佬族也是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而且也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他们的民族文化也独具特色,毛南族肥套、花竹帽编织工艺、仫佬族依饭节、古歌、刺绣技艺、舞草龙等都是他们民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各族人民极其宝贵的共同财富。同时广西沿边的特点又使得广西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东南亚国家特别是相邻的越南是共同拥有的文化,许多文化遗产是他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这也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的一个体现。

二、全球化背景下广西非物质文化保护面临的困境

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基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来说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加速,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就是全球化典型的负面影响之一,而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不得不面对全球化过程中的挑战。

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自工业革命以来,文化多样性就随着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的衰落不断减少。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迁移和扩散过程中以不同方式适应不同自然环境过程产生的结果。语言和文字在发展过程不断变异也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在现代工业时代,文化产品可以简单地机械复制,许多传统手工业和技艺消失。人们为了更好地发展贸易和交流而学习使用各地的通用语言,大量的语言及其携带的文化元素消亡或者陷入濒危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中心主义和现代化的影响,许多不同于强势主流文化的地方民族文化往往被认为是落后的。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优势、经济优势、政治和军事优势使得西方成为世界权力中心,而近代西方社会的文化形态则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在这个过程中,对异文化的贬低和歧视并非鲜见,极端条件下就形成不同形式的法西斯主义。学术研究的发展,人权思想的传播,殖民地的独立和殖民地的“文化自觉”以及西方社会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人们对现代工业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呼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而逐渐获得重视。尽管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仍在发展,但是,世界各国对保护文化多样性已经取得了共识。

广西的文化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显著地减少,很多文化处于濒危的境地。目前广西仡佬族语言就属于濒危语言,而且使用人口在不断地减少。过去壮族、毛南族等聚居的地区大多有歌圩存在,人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如今各地歌圩大大衰落,很多地方的歌圩已经消亡,年轻人很少学习传统的民歌,传统歌圩的失去了发展活力。

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对策建议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志,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创造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寄托。中国有56个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多元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多种因素,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经济、提高当地生活水平的同时,如果不去保护这些民族民族文化,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会销声匿迹,这种消失一旦发生将无法弥补,民族特色也将消失。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科学、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大量经费的投入、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对于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这里只着重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入手,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性保护的对策建议。

1、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区、文化传承基地等对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文化生态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民间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存活并传承下来,是与它特定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建设民族文化生态区就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将民族文化原生态的保存在其所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即将民族文化与其生态作为整体加以保护。

广西是个多民族地区,但民族特色保存完好的地区却越来越少,应尽快研究出台符合广西实际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对民族文化生态区的建设目标、建设标准、措施保障、管理方法等作出具体的规定,严格控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和管理,建立高起点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建立若干个文化生态示范村、文化传承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传习馆,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加快建设“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百色壮族文化生态保护”,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广西有一到两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升格成为“国家级生态保护试验区”。同时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区和乡村,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等活动,采取多种方式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2、以旅游开发为主要形式的开发模式

要充分挖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资源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要适度选择。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当下常见的开发方式之一,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只是将文化遗产资源当做招揽游客、牟取利益的手段,而忽略了文化本身对于民众的真实目的和特殊价值,因此非物质文化资源产业规划与开发要注意几点。

首先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及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在开发经营管理中采取生态化管理模式,尽可能保持民族文化生态区的原貌,使旅游环境与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谐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还要采取渐进式开发方式,制定科学的规划发展目标,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能急功近利,条件成熟的可以实行规模经营,产业化运作;旅游开发还应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身份,将他们的技艺充分发挥出来,成为顺应时代的“活态文化”。在民族节日、节庆活动中,由遗产代表传承人全程展演节庆活动的仪式和礼仪等过程,还可以在旅游开发项目中设立表演环节,把传统的戏剧、民间音乐、歌舞、民间故事搬上舞台;也可以开发一批旅游纪念品,将民间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如壮锦、铜鼓等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工艺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有收藏价值;还可以在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古镇等景区设立风味小吃精品馆,请代表项目传承人制作原汁原味的广西风味,如油茶、老友粉、螺丝粉、粽子等各民族精品美食;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除了遵循旅游基本原则之外,还要将广西特有的民族文化与特定地区的自然山水资源结合起来,增加旅游活动的体验性和参与性,既可以提升山水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丰富自然风光旅游的文化内涵,又可以使旅游项目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和区域内既欣赏到了广西秀丽的优美风光,更亲身体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乐趣,加深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3、以文化产业化发展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在知识经济时代,既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力挖掘并合理发展利用广西非物质文化资源,实施品牌战略推动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还有利于将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广西经济的发展。

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保护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并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引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在实际上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植力度,在政策、资金、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及配套政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三是要注重资金投入的问题;四是应当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平台,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4、城市规划、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建设中要保护文化生存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草根性和大众性,只有在民间、老百姓中,才会有生命力,但是在城市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旧城改造、城市开发、大型项目建设不断落户,这给广西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机遇,但同时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也面临着破坏的挑战,而这种文化生态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无从恢复。因此无论是在城市的旧城改造、还是农村的新农村建设,以及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在规划初期就应当充分调研当地的民族文化,既要考虑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还要科学论证拆迁移民会带来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给文化传承带来的影响,再进行规划,尽量避免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特别是那些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要进行抢救性保护,更是不能对其文化生态进行改变和破坏。

(注: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大型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中民族文化保护研究》(批准号10XMZ044)阶段性成果。)

[1]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的挑战[J].炎黄春秋,1999(3).

[2]陈蜀玉、王建民:民族文化保护:经济发展的资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3]覃德清: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现代构建[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4]甘安顺:发挥广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2(6).

[6]杨福泉: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J].中国民族报,2000(3).

[7]马雪松: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4(10).[8]王庆仁: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开发[J].中国民族报,2007(6).

猜你喜欢

壮族文化遗产广西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广西尼的呀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