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平衡
2014-03-29张丽华
○张丽华
(河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事业单位是由相关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或者由国家机关举办的,从事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首先需要对资产进行确认,事业单位规定的资产应当是凡是有助于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有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且为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都应当认定为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内容。事业单位在我国是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确保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有效且高效是值得分析的问题。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现状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当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强资产的充分有效使用,防止事业单位的资产流失,保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运行,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目前,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1、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认为事业单位的资产都是国家的资产,不够就向上申报,并没有加强自身资产管理的意识,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也是仅仅重视资产的购置,单位内部缺乏市场管理的理念和健全的制度,很少专门研究资产运用和管理等,不重视管理的意义。部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不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专业知识不强,资产漏记错记的现象经常发生,一些单位的资产管理由非会计专业人员进行兼任,不利于资产的管理和保值增值。同时,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标准也不统一,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有效的预算管理体制和流动机制,预算没有细化,部分采购的资产严重超标,不考虑日后的使用效率和国家的规定,甚至部分单位为追求高档的产品提前更新产品,造成资产的严重浪费,资产闲置和短缺的现象并存。
2、问责机制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外部监督不到位
很多的事业单位并没有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的要求,经常出现一人同时兼任管钱和管物的职务,缺乏必要的制约机制,岗位设置不合理,这样不利于内部的控制制度执行。实际工作中,很多制度成为了空文,相关的责任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导致违规现象无法得到真正的制止。事业单位内部的问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相关部门之间无法得到有效制约,无法做到有效的监督,一些员工认为不按章行事也没事,内部控制无法得到落实。审计和检查部门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资金运用进行监督,但是因为其外部监督力量不足,监督机制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导致员工责任意识不强。
3、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资产管理规范性不够,收益性不高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一直没有解决好由谁管理、如何管理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有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有的则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的单位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和财政部门的管理权限没有理清,各自管理权限没有理顺,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脱节。事业单位在资产的运用过程中,资产更新不能及时入账,报废和处置资产调账不及时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的问题较为明显。部分资产也没有及时入账,存在账外资产的问题。一些事业单位没有实现电子信息化管理,信息无法共享,影响资金管理的效果。事业单位的资产收益性不高也是常见的问题。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协调任务
以上的问题总结而言,其实就是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安全性和收益性不强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达到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应当是安全性和收益性相协调。
1、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性和收益性所要达到的目标
首先,事业单位要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国家需要明确让事业单位建立起完整的账目,以便于切实反映出国有资产的存量,健全手续明确责任,保证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并保证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事业单位内部也需要建立起定期报告的机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其次,事业单位要尽快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按照物尽其用的原则,增强资产的内部流动,实现配置的优化,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对一些闲置的资产进行积极调剂。再次,事业单位内部要做到资产的有偿使用,监督其保值和增值,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有偿使用,征收相应的使用费和占有费,将部分资产收益集中起来,进行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和投资等。同时,事业单位自身开办的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也需要进行监管,保证事业单位的保值增值,规范这些经营单位的行为等。
2、事业单位保证资产管理安全性和收益性管理体制的建立
为了达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要求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事业单位需要做到国有资产管理应当满足配置科学、运营高效、处置优化的要求。首先,事业单位要按照公共预算的规定合理确定其资产的配置,按照行政办公资源配置的标准,依据其提供公共产品的任务量及资产的市场价格进行预算编制,该预算一经批准后就需要严格执行。其次,在资产的实际运营中,要明确出资人的责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价值最大化,建立起国有资产考核体系,通过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资产的高效运营。最后,在处置的时候,国有资产需要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处置,对一些闲置的资产和待处置的资产进行调剂时,需要通过提升资产的利用率,防止资产处置的随意性,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的运作程序。
三、建立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协调体系
1、加快建立分级授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做好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现有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一般是通过财政部门和事务管理部门进行双重的管理,容易造成责任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由政府授权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代表政府履行相应的出资人职责,统一管理事业单位的资产。同时,政府要建立独立的资产管理机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配置资源,对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强化资产产权人的职责,制定资产的管理规章制度,施行资产的产权登记工作,负责资产的处置工作等。事业单位要建立起专项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专项资产的阳光化管理,通过管理审计和跟踪监督,降低资产管理的随意性,做到资产管理流程化、科学化、规范化,防止资产的流失。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选择符合地方特点且满足实际要求的事业单位专项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对资产的预算编制、领导审批、购置、入库、调拨、配发、处置等全过程进行管理。
2、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处置和调剂管理,提升内部使用的市场化操作
部分事业单位对资产的使用没有成本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使用成本进行核算。事业单位也需要像市场主体一样,对资产的使用提取必要的折旧,通过折旧制度扭转事业单位资产无偿使用的误判,让使用者也明白其资产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对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积极性,解决资产利益部门化的问题,让资产的使用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事业单位应当通过折旧制度揭示其办公等成本,让其财务管理可以更加合理,加强对这一支出的管理,从而加强对资产的购置进行管理,全面强化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资产较多,其处置也是保障资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资产处置管理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增强资产使用的有效性。加强资产的处置管理根本在于要强化责任追究的机制,避免资产随意处置的冲动,提升资产使用的时限,对于一些大型的精密仪器报废需要由使用单位报资产主管部门组织相应的技术部门和人员进行评估认定后,通过市场化的公开拍卖等确定处置的价格;对于一些达到时限、失去使用价值的一般固定资产应当由主管部门根据法定使用年限进行处理。对造成固定资产浪费、损失和损坏的事项,事业单位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缴因责任人造成的损失。
闲置资产的调剂也是提升资产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调剂机制的建立需要打破之前资产不流动的现状,避免资产的部门利益化问题,对一些预算中提到的新购、新建资产应当首先考虑现有的资产是否可以进行调剂,必要时可以将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拿出来交易,鼓励事业单位之间的闲置资产进行调剂。
3、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的资本运营,提升其投融资收益
事业单位要实现资产的收益,还需要最大限度根据资产的形态采取不同的运营模式和运营对策,对不同的资产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提升收益。例如,部分事业单位有店铺、写字楼、办公楼、土地资产等,可以根据这些资产的性质和类别选择资产重组、参股、合资等方式,引进社会的资本,共同开发运营,盘活长期闲置的资产。事业单位可以将一些非公益单位转换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通过争取政府资金的支持,充分利用相关的政策,减少经营的压力,利用政府的信用,发挥政府的信用融资,积极利用当地的资源,整合相关的资源和社会力量,吸引多元化的资金,保证事业单位有侧重的发挥自身作用。事业单位将一些非公益性单位过渡为自主经营的经营实体,可以有效地减轻财政的压力,调动单位创收的动力,对于一些单位仍然在组建无所不包的后勤保障体系的行为,可以予以尽快剥离,将这些经营单位进行社会化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种种问题,为了达到其资产管理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平衡,事业单位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有意义的方法进行尝试。本文立足于此,提出相关的意见和措施,希望能够对相关的单位有一定的帮助。
[1]徐明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0(41).
[2]郭兴利:对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
[3]黄海芸: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核算与监督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