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思考

2014-03-29王乃波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作风党员干部民主

王乃波

(大连市政协, 辽宁 大连 116001)

作风建设常态化的思考

王乃波

(大连市政协, 辽宁 大连 116001)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落下帷幕,但经常性教育实践活动今后应如何展开,如何建立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长效机制,我们应当关注的四点是:作风问题是否会反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锐器能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仍需完善;结合党员民主评议把好三关,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

全党深入开展的以 “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聚焦 “四风”,解决突出问题,取得重大成果,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它如同当年延安整风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做好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的准备一样,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为我党积极应对新的挑战、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了思想上、政治上、作风上的充分准备。如今,集中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已落下帷幕,但经常性教育实践活动今后应如何展开,如何建立起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的长效机制,则为全党高度关注,为全社会所期待。笔者作为亲历者和督办者,见证了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见证了它所取得的辉煌成效,同时也看到了党内外对实践活动结束后心存的疑虑和担忧,本文仅就其中的四点担忧,谈谈不成熟的看法。

一、作风问题是否会反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清醒地告诫全党,作风问题不仅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人心向背,同时,更带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党的作风建设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一定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不可否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三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高标准严要求的实际操作,中央领导率先垂范和各级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的积极参与,以及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与监督,辅之以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度规定和专项整治工作,使党风政风出现了可喜转变,也带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这股清新的春风迎面扑来,使全党收获了信心,使人民看到了希望,也为世界进步力量所赞赏。但之后怎么办?作风建设会不会反弹?这是大家不约而同的疑问,也是党内外、国内外极其关注的新课题。当然,中央已经明确要求,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一起要,尤其强调要把教育实践活动的好作法好经验通过制度固化下来,形成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这固然重要,使党员干部有章可循,违规必纠,犯法必惩,层层拧紧螺丝扣。但这仅仅是解决了一个外力约束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党员干部的内力约束,尤其是党员干部要实现从 “服从”到 “忠诚”的跃升。因为实现作风好转,光有党员干部对制度纪律的敬畏是不够的,这只是行为规范的 “服从”,是被动的。这仅仅是作为党员干部的最低标准,是行为规范的“底线”。而最高境界和标准应该是思想观念上对党的 “忠诚”,这是作风好转的质的飞跃,是从 “被动”到 “主动”的提升。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即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深究细思,这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是高度一致的。可见,每个党员干部承担党风好转的责任,由被动到主动,由 “服从”到 “忠诚”,关键是要用好干部的标准时刻反省检查自己,勿忘自己是一名党的忠诚卫士,务必恪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作出的郑重承诺,这是实现党风好转不反弹的内因。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则从外因上,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紧紧盯住党员干部严格兑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作出的承诺,以好干部的五条标准经常性地教育引导干部,辅之以激励与惩戒相配套的措施,使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则党风政风乃至社会风气不愁不好起来。

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思想锐器能否坚持

众所周知,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我们党正是依靠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思想锐器,才不断克服和纠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完善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受市场经济和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不知不觉中被逐渐庸俗化了,民间一度盛传的 “理论联系实惠、密切联系领导、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三股阴风,不仅是对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嘲弄,甚至大有进一步蔓延并取代之势!尤其是党内光栽花不摘刺,表扬与自我表扬之风盛行,以此带来浮夸、造假、虚报政绩的恶劣行径滋生,群众对此深恶痛绝。何以至此?归根结底,还是私心在作怪。党内批评开展不起来,大家似乎早有共识,这就是:上对下不敢批评是怕丢选票,同级之间不敢批评是怕伤了感情和人缘,下对上不敢批评是怕打击报复。看来,要真正拿起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关键是要解决以“私”代 “公”的问题,除此,别无它途!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扛起致力于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杆大旗,而且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自觉践行一心为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理想信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则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的历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活动,何时效果最好,就是大家出于 “公心”,打开情面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时候效果最好。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所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更充分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我被省委安排担任督导丹东市的组长,根据程序设计,督导组在教育实践活动启动时和民主生活会之前,分别同四大班子成员进行谈心谈话,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又聆听了大家的发言。三次集中的话题都是围绕自己和他人存在的 “四风”等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前后对比,大相径庭。大家从开始的遮遮掩掩,到中间的半遮半掩,到最后的真情实露,其思想认识的轨迹,是不断升华的过程,实质是 “公心”战胜 “私心”的过程。所以,我对市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的点评是:自我批评实现了三级跳,互相批评出现了超八度。中央第二巡回督导组杨衍银组长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应该 “载入丹东的党建史册”。回过头来看,当时之所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除了始终贯彻 “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反复强调 “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装袋子”,使领导干部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其中更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大家不是从个人恩怨出发,而是从党的事业高度要求,围绕 “四风”的侵蚀,坦露心胸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一次 “公心”战胜“私心”的成功范例,也是灵魂深处的一场深刻革命!经验是宝贵的,灵魂的修复也是不易的,我们应该十分珍惜。教育实践活动之后,只要我们始终抓住 “公心”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定能够发扬光大。

三、民主生活会制度仍需完善

为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每年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都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但从未像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民主生活会开得如此成功,富有成效。致使绝大多数的同志由衷地感叹终生难忘,甚至很多同志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何以至此?因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症下药,深深触及思想灵魂。但是,净化心灵,改造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伴随人的一生。今后的民主生活会还能开成这样吗?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疑问。有人认为,这次民主生活会是多个环节若干措施聚合产生的效果。今后如若不能有众多条件做保证,民主生活会的质量自然是要大打折扣的。笔者作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全程督办者,更切身地体会到,这次民主生活会成功的理由纵然有千条万条,追根溯源最关键一条,就是 “问题导向”,各级党组织都把“找不到问题本身就是问题”作为能否开好民主生活会的检验标准。而这种 “问题导向”又是多元的、发散的,不能不与每名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相关联。如仅就 “四风”问题就足以把大家囊括其中,外加政治组织纪律与群众利益和服务,可以说与每个人都能挂上号,所以才有脸红、心跳、排毒的效果。而日常民主生活会又是怎么开的呢?每年上级党委都要给县处级以上领导班子下达通知,确定一个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各级党委相关部门再根据这个主题要求,分别召开座谈会或以信函的方式,为同级党委征询意见。由于各层级、各部门、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问题表现相差各异。而上级下达的主题要求却是共性的问题,难以兼顾到下面的个性表现,生活会经常索然无味、不痛不痒。若征询意见时再不敞开大门、严肃认真听取意见,就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难怪有人评价民主生活会的记录往往看不到互相批评的记载。鉴于此,笔者建议,要想使民主生活会真正收到对症下药,触及灵魂的效果,一定要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除了把教育实践活动 “问题导向”等各项征询意见措施坚持下来外,就必须兼顾各层级各方面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情和下情,给予地方党委和各级组织以更多的灵活性。比如,由过去一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改成一年两次的民主生活会,一次重点解决上级要求的共性问题,一次重点解决各级组织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如若不然,也可一年仍开一次民主生活会,但要确立两个主题:一是解决共性问题,另一个是解决个性问题。至于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更应灵活多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触及思想灵魂。这样以来,就避免教育实践活动结束后,党内生活会制度又重蹈覆辙,甚至成为一种不得不走的形式。

四、结合党员民主评议把好三关,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实证明,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力并不取决于数量,关键是质量。如前苏联共产党,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拥有200万党员的时候,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法西斯,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而在拥有2000万党员的时候,苏联共产党却丧失了执政权力,社会主义国家也随之解体。前车之鉴,后人不得不警醒。尤其是对于一个拥有8600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更需倍加重视。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党情,中国共产党要从容应对 “四大考验”和积极化解 “四大危险”,切实担负起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而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解决吐故纳新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严格把好“三个关口”,即入口关、教育关和出口关,而现实的一大难题,则是出口关一直困扰我们裹足不前。所谓的入口关,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第一关口,按照 “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方针,从严掌握标准,切实把那些忠诚于党的事业,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教育关则是第二关口,这一关也不可小视。因为它不仅要解决党员组织上入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党员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尤其在和平年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检验一个党员的入党动机要比革命战争年代难得多。因此解决党员的思想入党则显得尤为重要。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引起全党的重视并形成共识,即全党抓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远远弱于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孰不知,就中国的国情和政党制度,一般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从党员起步,逐渐走上领导岗位或更高级领导岗位(少数党外干部除外)。如果党员的教育培训基础未打好,走上领导岗位后自然就烙上先天性缺 “钙”的病根,而后天去医治是颇费功夫的。它如同幼树根不正苗不壮,将来就很难长成参天大树。所以,呼吁各级党组织重视党员教育培训,一定要像抓干部教育培训那样,舍得多投入,下气力。第三关即出口关,在当前就显得更重要。这是一个老大难。要建立健全教育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务必要重视和利用好民主评议党员的结论,形成 “前因” “后果”的关联效应。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不仅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全体党员受到一次思想洗礼,补足精神上的 “钙”,同时,又开展了民主评议党员的工作。根据政策规定,最后要对每一位普通党员都要民主评议 “好、中、差”,这就为从严治党,清除不合格党员创造了有利条件。各级党组织切不可放弃这一有利时机,对于那些不思进取被评为 “差”的党员,不能心慈手软,经过教育转化后仍无改进的,要采取果断措施,及时予以清除。并以此为基础,形成长效机制,每年对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对那些不合格党员,随时清除出党,为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姜卉]

D261.3

A

1671-6183(2014)12-0041-04

2014-11-30

王乃波,男,大连市政协副主席。

猜你喜欢

作风党员干部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党员干部要姓“党”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好民主 坏民主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