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与健康关系思考
2014-03-29董扣艳
黄 娟 董扣艳
环境与健康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正面临着环境和健康问题的重大挑战。近年来,环境污染导致的人体健康损害问题越来越突出,“癌症村”和重金属污染造成健康损害事件频现,造成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1]环境与健康问题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环境与健康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但从生态文明视角探讨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成果很少。本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辩证唯物主义为主要方法,在界定生态文明等概念基础上,阐明环境与健康的内在联系,分析我国环境问题与健康问题的相互影响,提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实现环境与健康良性循环的几点建议。这对加深我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促进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一)生态文明
狭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的一大建设领域。广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提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等四大建设中,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各项制度。表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自然环境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这里简称为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空气、淡水、土壤、动植物、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要素都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各种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当前,我国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仅2013年以来,山东潍坊部分化工企业深井排污导致地下水污染、北京等城市因雾霾导致空气污染、因土壤重金属污染引发广州“镉大米”等事件频发,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
(三)身心健康
习近平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2]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人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和心理是两种基本表现形式。身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身心和谐。“躯体健康是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健康。躯体健康具有相对性,人体通常不断地通过各种机制调节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功能,以适应并保持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由于环境不断变化,因而躯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这种心理上的完好状态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正确认识自我;二是正确认识环境;三是及时适应环境。”[3]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身心和谐,这些都是人民健康的最基本内容。
二、环境与健康的内在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所谓联系就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环境与健康是辩证的统一,从表面看,环境与健康是两个不同事物,但实际上两者之间联系紧密。环境状况影响身心健康,健康状况影响生态环境;良好环境是身心健康的根本基础,身心健康是保护环境的基本前提;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健康,人民健康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良好环境促进身心健康
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优美的自然环境,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一是良好环境促进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影响人民幸福的首要因素,而健康状况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生活与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没有水、空气、土地,人类无法生存更何谈健康。良好环境促进身体健康,身体健康要有良好环境。地处桂西北山区的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巴马长寿村,村里人的长寿秘诀除了合理的膳食结构等因素外,与该地良好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巴马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约2000~5000个,而一般城市的数目约为1000~2000个。负离子不仅能起到净化空气作用,而且使人精神振奋,增强肌体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过程,消除呼吸道炎症,缓解支气管哮喘,稳定血压。[4]良好环境对身体健康的极端重要性,使森林疗法、荒野疗法、自然疗法等日益兴盛。二是良好环境促进心理健康。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的形成及行为的产生都来源于环境刺激。人作为高级动物,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刺激都是极其敏感,环境中各种微小的刺激能够使人产生反应。据研究,目前有50多种不同性质的环境污染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5]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抚慰心灵、减轻压抑,化解心中矛盾和困惑,舒缓压力和紧张感。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荒野可以建立自信、消除压力、促进反思、产生敬畏心理,最终形成心智健全、精神健康的生态自我。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促进人们的心理趋向纯净、甜美和完善,促使人的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完善和健全。[6]232-234良好环境对身心健康的巨大促进作用,使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渴望优美的自然环境。
(二)健康良好有利生态环境发展
良好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健康良好也会有利环境发展。相对而言,人们较多看到前者而忽略后者,认识健康对环境的反作用十分重要。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和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保证。一是身体健康影响环境。人是生产力中最有决定性的力量,身体健康是人开展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只有身体健康,人们才有精力、体力、毅力去保护生态环境;只有身体健康,人们才能提高知识、能力与技能去维持生态平衡;只有身体健康,人们才能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各项制度;只有身体健康,人民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周恩来早就指出:“把环境搞好了,人民身体健康了,就是保护了最大的生产力,是最大的财富。”[7]二是心理健康影响环境。环境对心理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也深刻影响着环境。良好环境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从而使其安居乐业,努力工作和生产,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言:“经济搞上去了,环境也保护好了,人民群众就会更加满意,更加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8]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同样如此。因此,倡导精神绿色,引导人们与大自然亲近融合,在大自然中调动起情感、直觉、体验等人之为人的全部生命力,还给人们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灵,还给人类一个有情感和有灵性的自然,将有助于人们生态情感的形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6]234-235
三、我国环境与健康的恶性循环
良好环境使人心情愉快、心旷神怡、精神焕发,有益于劳动者身心健康,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恶化使劳动者心烦意乱、精力分散,产生厌恶、憎恨情绪,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进而阻碍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9]环境问题、健康问题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环境问题引发健康问题,健康问题带来环境问题,我国环境与健康关系处于恶性循环中。
(一)环境问题引发健康问题
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因素很多,环境污染是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江泽民指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如果环境保护搞不好,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些疾病流传。”[8]一是环境问题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目前,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是严重影响我国人民健康乃至生命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水是生命之源,水质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由于受水污染的影响,我国的“癌症村”已超过200个。我国首份城市PM2.5研究报告《危险的呼吸》指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PM2.5污染造成早死人数分别是2349、2980、1715、726,共7770人。[10]土壤污染造成的血铅儿童事件不断:2009年,陕西凤翔县一家铅锌冶炼公司排放废水、废气,导致至少615名儿童血铅超标;[11]2010年,湖南郴州市疾控中心和市儿童医院一共查出152人血铅超标,45人铅中毒,且中毒者均为14周岁以下儿童。[12]近年来,我国城市中不少夫妇因污染不能生育或生下畸形儿。二是环境问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杜·舒尔茨认为,人类全部工作和生活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全都会影响人类的感觉,影响人类的行为。人类已经破坏和污染了许多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土地、水源、空气都遭到破坏。结果导致了这种环境对人类行为的消极影响。[13]根据《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数据显示,60.7%公众对食品安全最不放心,39.7%公众担忧装修涂料安全,25.8%公众对空气质量“气”愤满膺,41.8%公众把服装材料污染视为“心腹之患”。[14]多种不同性质的环境污染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造成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人与周围环境关系一旦破坏,就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疾病——抑郁。在城市化地区,人们的精神抑郁状况十分严重。”[15]据世界卫生组织保守估计,我国抑郁症患者高达3000多万,已经进入心理疾病高发期。
(二)健康问题带来环境问题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各类财富的总和,健康是人民创造各种文明的本质要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个人的生命长短,影响人民对生态文明的贡献。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众多,人们从经济、认识、科技和政治等方面寻找根源,其实,健康问题也是影响环境的一个根源。一是身体不健康的环境影响。身体不健康,人就没有精力和体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无法形成有利于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身体有病还需要看病就医,在医疗、预防、保健等过程中产生大量医疗废弃物,这些具有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是环境污染的来源之一。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财政投入,财政状况及其投向将影响生态环境。有关组织估算,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占GDP的7%,2020年将达到13%;上海每年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相当于8个亿。[16]这些损失不仅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而且影响生态环境投入。何况在健康方面投入多的话,必将影响生态环境的投入。二是心理不健康的环境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人类行为又与人类的心理息息相关。面对生态环境问题,许多心理学家引入生态维度,试图揭示生态危机的心理根源,研究心态与生态的共生关系。他们认为,环境不是心理生态系统的一个部分,而是把心理看成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心理失衡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失衡,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衡又会影响到心理健康。[17]罗扎卡(Roszak)在其专著《生态心理学:重建地球,治愈心灵》中,分析了精神健康、行为环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为治愈地球与医治人的心灵是同一过程。生态心理学把环境危机看作一种心理危机。[18]心理不健康还会影响人民消极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身心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与健康良性循环的对策
李克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将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推向人民群众,必须以保证人民群众生命权、健康权为重,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19]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生态文明要求审视环境与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环境与健康的良性循环。
(一)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问题
在传统观念中,环境和健康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观念不仅妨碍了人们正确认识二者间的关系,而且影响人们寻求有效的解决思路与方法。根据环境与健康的辩证关系,针对我国环境与健康现状与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与健康问题,统筹环境与健康的二者关系,推动环境与健康协调发展。要避免环境与健康恶性循环,实现环境与健康互促共赢,必须将环境和健康整合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环境与健康关系中,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中促进人民健康,在提高健康水平中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2007年,国务院相关部门为推进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积极响应国际社会有关倡议,针对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其总体目标是完善环境与健康工作的法律、管理和科技支撑,控制有害环境因素及其健康影响,减少环境相关性疾病发生,维护公众健康等;行动策略包括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形成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加强环境与健康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国家环境与健康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完善环境与健康技术支撑建设、加强环境与健康宣传和交流。[20]这是中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我国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全面贯彻。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塑造良好环境,才能保障人的身心健康,这是实现环境与健康良性循环的根本保障。建设生态文明,不只是资源环境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健康民生问题,是顺应生态民情、满足生态需求的迫切需要。从健康、民生角度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人民健康是人民幸福的基础,环境问题与人民健康紧密相关,将有效提高人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脱离了保护群众健康这一目标,环境保护就会失去方向,就可能得不到群众的支持。[21]这是其一。二是要针对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对大气、水和土壤等污染的治理力度,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三是环境危机本质上是由人的行为所导致,危机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来化解。这意味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提高我国生态文明水平,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只有促使人们的心理、精神绿色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才能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树立生态文明新型健康观
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传统健康观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病,健康与心态、生态、社会无关,这种健康观一直影响至今。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现代健康观:“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种健康观至今尚未普及。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道德问题及其健康影响引起注意,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整体健康观,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3]从传统健康观,到现代健康观,再到整体健康观,体现了人类健康观的变迁与进步,以及人类对健康认识的越来越全面。以往的健康,关注人的身心健康、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而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6]234上述健康观是工业文明时代的健康观,是适应工业文明需要的健康观。健康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是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测度,自然环境因素在诱发疾病、接受治疗和康复还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2]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因此要有新的健康观,即不仅要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及其和谐,也要关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更要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文明的新型健康观,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和生态健康的辩证统一。生态健康或环境健康,是生态文明时代人类健康的新标准。从健康角度审视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自然的健康价值,以及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这种新型健康观是实现环境与健康良性循环的有力保障。的人居健康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24]绿色居住环境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愉悦,还能增强其对所处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我们在设计生活环境时,要考虑噪音、污染、拥挤、个人空间等环境心理因素,把环境设计和人的心理有机结合起来,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生活环境中。[6]183三是健康的生态治疗。鉴于环境的健康作用,国内外在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建立了大批疗养院,以自然环境为背景的治疗手段——生态疗法,包括森林疗法、荒野疗法、园艺疗法等也日益风行。森林具有制造氧气、阻隔杂音、绿色安详、净化空气、调解气温等治疗疾病及保健作用。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建立了一批森林浴场,如北京的红螺松林浴园、浙江天目山森林健康医院、广东鼎湖山的天然氧吧等。[6]235-237
(四)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还能改造环境,使环境更加适合人类生存。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创造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①参见《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html。一是健康的工作环境。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有1600万家企业存在着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不同程度受到危害的职工总数有2亿人。[23]人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工作中度过,工作环境影响职工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其工作满意度。因此,实现环境与健康良性循环,必须打造健康的生产环境,工作环境设计必须考虑职工身心健康。二是健康的生活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最密切最近身的外环境,创建健康
(五)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绿色发展[25]
医疗卫生事业是促进环境与健康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必须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并推动其实现绿色发展。一是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尽量使群众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医保,降低个人支出,减轻群众治疗负担;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合理定价、保障供应,让患者用得起药,减轻群众用药负担。基本医药卫生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有效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从而减轻贫穷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二是建立环境医疗救助制度。环境问题会导致传染病、职业病等危害生命和健康等问题,而贫困人口是环境疾病的主要受害群体,他们没有能力支付相关医疗费用,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必要的环境医疗救助。世界银行负责环境问题的副行长伊恩·约翰逊说:“处理健康问题的潜在环境原因,要比建立更多医院、生产更多药品的好处大得多。”三是医疗机构绿色发展。医院在医疗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具有复杂的污染物构成和造成灾难性环境影响的极大可能性,医院必须实现,建设绿色医院,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以减少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四是坚持适度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数量与质量是影响资源环境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正在逼近资源环境的极限,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紧张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矛盾。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与健康和谐,必须坚持适度计划育基本国策,建设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