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2014-03-29朱妙宽
朱妙宽
(中共兴化市委党校, 江苏 兴化 225700)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
朱妙宽
(中共兴化市委党校, 江苏 兴化 2257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树立实现 “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传承先贤圣哲的民族精神;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学习身边人物的美德善行;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弘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我们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1]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践行的过程。当前,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为此,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事实上,唯物主义学说,包括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不仅对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有用,而且对研究和指导每个人日常平凡的生活也完全有用。因此,现在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哲学,使之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智慧学。剩余价值学说及其理论基础劳动价值学说,随着100多年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从传统的狭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发展为广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这种广义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不仅适用于研究资本家与雇用工人的生产关系,而且完全适用于研究每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贡献与索取,从而适用于研究每个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用以指导每个人的勤劳节俭、奉献社会,从而由经济学的商品价值论发展为人生哲学的人生价值论。关于社会主义学说,1924年孙中山在 《三民主义》一书中就写道: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2]159。 “社会问题便是民生问题,所以民生主义,便可说是社会主义的本题。”[2]163按照高放教授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人本社会主义、人民社会主义[3]。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就是民生幸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归根到底,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让人民大众过上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主义,这才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因此,社会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只是通俗化、具体化,更重要的是民生化、民主化。否则,人民大众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孙中山先生早已指出,外国的俗语说: “社会主义有五十七种,究竟不知哪一种才是的确”[2]162。1982年,高放教授在 《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书中指出: “目前环球一百五十多个国家中,已有近六十个国家的执政党宣称自己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至于在野的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学术团体更是成千上万,遍布各国”[5]。他在2006年又把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分为大中小各三家。不解决民生、民主问题,就不知道究竟搞的是哪一家社会主义,反正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更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人民大众过上美好生活,人民大众自然会拥护社会主义、信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水到渠成、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要通过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树立广大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树立实现 “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目标。离开了这个共同理想,也就谈不上共同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形象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为坚持原则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内涵和时代精神。13亿中国人民树立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提出了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的顶层设计。在基层实践中,就是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本人的实际,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落实好中央的顶层设计。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奋发向上、奉献社会的人生梦,并将所有这些梦想、理想汇合成雄伟壮丽的中国梦。没有伟大理想、梦想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伟大的事业的,同样仅有理想梦想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人,也是不可能梦想成真,实现伟大理想和成就伟大事业的。
三、传承先贤圣哲的民族精神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古代文明中就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特别是积累了丰富的人伦价值思想。以孔子和墨子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包括日本和欧美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产生过重大影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有句名言说: “中国文化的长处在于合理的人生观”。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会时发表宣言说: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6]既然如此,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吸取孔子的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伟大民族精神。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依靠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历尽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我们更要靠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建设更加美丽的中国,创造现代伟大的文明,为人类作出前无古人的贡献。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无价宝。它存在于我们的先贤圣哲的言行举止中,存在于神州大地的灿烂群星中。我们要通过传承先贤圣哲的可贵民族精神,赋予时代内容,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恩格斯说: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284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世代相传、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又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顺应时代潮流,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其中改革创新精神,也就是锐意改革、创新进取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恩格斯说: “我认为,所谓 ‘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任何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7]693改革创新精神,是一种求得自身进步、发展的责任感,是一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是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创造力的竞争。我们要赶上并超过世界上发达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改革创新精神,没有大无畏的创造精神,是不可能梦想成真的。也就是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培育改革创新精神。
五、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领导干部在各项工作中都应该是广大干部群众的领路人、导向人、带头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无疑也应该发挥这种表率作用。领导干部应该是学习、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带头人,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带头人,是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带头人。当前,我们有一大批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挥了这样的表率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但是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并没有发挥这样的作用。有些人不是社会公仆,而是社会主人;有些人不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而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后;有些人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更有甚者,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直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些领导干部的贪污腐败、蜕化变质,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影响极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以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魄力, “老虎苍蝇一起打”,掀起了力度空前的 “反腐风暴”。包括一批高级干部在内的腐败分子受到查处和惩办,全党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党中央在继续加大治标力度的同时,十分重视加大治本力度,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确保执政党清正廉洁。事实证明,党员领导干部的清正廉洁和表率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自己树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导党员、干部和群众普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学习身边人物的美德善行
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到处都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先进模范人物。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这些先进典型,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在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具有重大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然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但是并不是虚无飘渺、不可捉摸的,并不抽象,也不神秘,它就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只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虚心学习的态度,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德善行和可贵精神,有许多平凡中见伟大、小事中显美德的好人好事。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我们身边人身边事中也确实如此。报纸上、电视上、媒体上宣传的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固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和美德善行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为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更易于学习。例如,曾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省政协主席的曹克明同志,除了媒体已宣传的事迹外,他的节俭朴素的优秀品质也令人敬佩。他不仅从不参加私人宴请,而且烟酒不沾,生活节俭,平常家里的伙食还不如一般的寻常百姓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愧于中央记一等功的殊荣和媒体称为 “党的忠诚卫士”的美誉。又如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34所高校兼职教授高放,已经87岁高龄,仍然坚守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执着追求,勇于探索;而且还不顾年老体弱、工作繁忙,以极端负责的精神、极其严谨的态度精心指导学生们的论文写作,堪称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师。其他凡人善举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总之,神仙并不可信,圣贤就在身边,我们要见贤思齐,善于发现和学习我们身边人的美德善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最切实可行也最简便易行的基层实践。
七、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习近平同志指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青少年时代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对青少年每个人的未来,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引导广大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 “广大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9]
八、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所说: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0]3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0]112要改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归根到底,要改造人们的社会存在。因此,培育文明、和谐、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的价值观,首先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改变当前腐败现象严重、社会风气不正、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明显的社会环境,否则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一书中指出,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1995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2002年为0.55,2012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12]。如此的社会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严重,又怎么能培育和谐、平等、公正、友善的价值观?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从观念到观念,不能就价值观讲价值观,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在事实上做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人民大众才能够在观念上真正树立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否则,只能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不可能铭刻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上。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94.
[2]孙中山.三民主义[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
[3]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437.
[4]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5]高放.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1.
[6]廖盖隆.全球走势、社会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J].学术月刊,1995(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讲话 [N].人民日报,2014-05-04.
[9]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北大报告:中国1%的家庭拥有中国1/3以上的财富 [EB/OL].http://news.163.com/14/0726/ 05/A22CNRP90001124J.html.
[责任编辑:于洋]
D64
A
1671-6183(2014)10-0049-05
2014-10-09
朱妙宽 (1941-),男,江苏兴化人,中共兴化市委党校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发展观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