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论特征
2014-03-29王仕国
杨 海,王仕国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部,江西 南昌 330003)
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发表以来,学界对此研究可谓如火如荼。有的学者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畅谈体会,如程恩富研究员就习近平总书记的“十大经济战略思想”进行了梳理并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学者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如见文秀发表在 《当代社科视野》上的文章《习近平讲话的语言风格及特点》。但是,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论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邸乘光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理想信念与科学的创新精神的统一;深邃的历史眼光与宽广的时代视野的统一;深刻的理论思维与突出的实践指向的统一;坚定的人民立场与鲜明的民族风格的统一等五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特征做出了自己的阐释。为了激发读者们从不同的视域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内在本质与科学内涵,笔者拟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论特征,以期对学界有所裨益。
一、开放系统与联动机制的统一
从哲学意义上说,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考察任何事物时,既要把它作为更大系统的一个要素,注意它和周围事物的联系,又要把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注意它内部的各种联系。要在内、外联系的统一中把握事物。”[1]相对于某个地区和部门而言,整个国家是一个大系统;但相对于国家而言,某个部门也是一个系统,只是一个子系统而已。显然,这两个系统的外延与内涵都不尽一致。这些系统并不是封闭地运行,而是开放地运转。这种开放性既是任何一个系统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人们实践活动推进社会系统高效运转的一个价值目标。系统的开放性表明了系统并不能孤立地存在,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并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系统与其自身内外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这种内、外区别构成了矛盾的两极,并在结构——功能的相互作用中得以统一。恩格斯曾经有一段名言:“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它又不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2]
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实际都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把当代中国社会作为一个开放性系统予以考量与审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3]39。改革这个语词是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核心词汇,高频词汇。那么,改革又与开放或者说开放系统有什么关系呢?诚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方面的调整,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这样,改革就必然会打破社会系统的原有格局,使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之间从不适应到适应,以促使社会结构沿着解构——重构——优化……的方向迈进。正是在这样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社会系统不断地吸纳其自身之外的积极因素,排除内在的消极因素,以此不断地更新系统自身,增强自身活力。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开放系统的开放其实质是源于改革,源于不断地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去陈出新,系统才得以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社会主义社会要发展,它就必须不断地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开放系统的建构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视域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要求我们从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以及长期性等层面考量领导制度与组织制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创新社会治理时也特别强调我们应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3]117
系统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系统本身结构的松散性。换一个角度思考,正因为系统本身结构是紧凑性与整体性的统一,系统才有可能较顺畅地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与互动,才有可能使其自身变得越来越开放。系统的开放性是与系统的联动机制高度统一的。这一点,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也得以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结构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3]11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三者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胜利不能只依赖于道路、理论体系以及制度这三者中的某一个因素。因为这三者同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机制之中,只有发挥它们的联动效应,才能保障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创新社会治理时所说的,治理与管理虽一字之差,但治理所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这里的系统治理强调的是社会治理不能孤军作战,单打独斗,而应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达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治理的目的;源头治理是针对社会治理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仅仅从末端治理的问题而言的,末端治理只治标,而源头治理可治本,只有把源头治理与末端治理整合起来,形成联动机制效应,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开放系统的全程治理;综合施策是在处置社会矛盾与推进社会治理中多管齐下地施行治理对策。综上所述,系统治理是从多元社会力量的整合上实现联动机制效应;源头治理是从治理过程的全程治理的角度阐述联动机制效应;综合施策是从多样化的应对策略上阐释联动机制效应。因此,治理向管理的转变,其实质是理念的转变。
总之,联动机制效应是开放系统建构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只有充分发挥联动机制效应,才能实现对开放系统的有效治理;同时,系统开放性的建构也在深切地呼唤着联动机制效应的应运而生。
二、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体会: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两者深深统一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
顶层设计原本是建筑学、工程学、艺术学、经济学等领域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今已延伸到社会学与管理学领域。顶层设计实际上就是强调当代中国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宏观思考、总体谋划、整体布局。顶层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系统谋划”的过程。这种谋划是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意义的深层全面改革谋划。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在中央统一部署,整体规划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之相对,摸着石头过河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边走边看,边看边走,在探索中推进改革开放,既不裹足不前,又不盲目冒进。俗话说得好,“到哪儿山,唱哪儿歌”。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探索,任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的现代化道路,甚或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成功的改革之路都不能直接照抄照搬。立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从实践中得真知——这是我们改革进程中摸着石头过河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这也是毛泽东同志的 《矛盾论》与 《实践论》两本经典名著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因此,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两者都离不开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如果离开了改革实践,那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都会失去它们的“物质承担者”。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这一意义上阐释这一主题的。
第二,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两者互动互适,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俗话说:“不能谋全局者不能谋一域,不足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句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只有运筹帷幄,总揽全局,才能更有利地解决局部性问题。实际上,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顶层设计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联动性、整体性与协同性。而摸着石头过河则要求我们大胆试验、勇于实践、大胆突破与创新,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摸着石头过河能够为顶层设计提供很多有益的感性材料和经验,在制订党的方针与政策时能提供源头活水和实践依据;反过来,顶层设计也能为摸着石头过河提供一些政策引导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思想指导。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所讲到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统一问题其实也与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两者辩证关系问题是遥相呼应的。思想方法是工作方法的精神指导,而工作方法是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认真分析与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的统一问题对我们理解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两者辩证关系问题大有裨益!
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何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而这种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的、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思想、理念等。与之相对,“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普遍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深度关切,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与塑造。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高度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这种统一性关系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诸多领域,而在生态领域最为突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这两者的统一实质上是以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就生态领域而言,人类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的实践方式必须与自然规律相符合,才能保护环境,造福人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不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生态智慧与生态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我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当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抑或进入了高发频发期,如水污染与水安全问题,重金属与土壤沙化问题以及雾霾污染问题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3]123因此,我们在利用自然与开采自然时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坚持适度原则,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追求真理,才能实现价值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如果我们在利用自然时一味地满足眼前的需要而忽视了自然规律以及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向自然开战的话,那么,人类所实现的价值最终会在自然界的报复中被抵消。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得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这一理论和逻辑得以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如果我们无节制地消耗资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短视经济效益,那么,人类必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处罚。只有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才能精准地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才能从真理的客体性与价值的主体性,真理的客观制约性与价值的目的性,真理在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统一性与价值在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中深度把握真理与价值的互动互适、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其实就是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我们既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同时,我们又把人民的利益与发展视为我们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早在古希腊时期,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已经处于萌芽阶段,这集中体现在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上。在当今世界,人们对科学理性的偏好源于科学理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类生活状态。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爱因斯坦所说过的:“科学只能断定是什么,而不能断定应该怎样”这句意味深长的格言。“人文精神并不否定科学工具理性的作用,然而科学活动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的智慧灵性。这就必须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得到互补和统一。”[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十分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习总书记在谈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注重强调人的幸福指数的提升,强调文化建设对人的精神与信仰的哺育作用。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同时也凝练了人文精神,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征程中,习总书记注重强调以人为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的先进文化引领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以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以致融合。
四、问题倒逼机制与价值目标诉求的统一
问题倒逼机制与价值目标诉求两者都统一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前者是后者的条件与起点,而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与目的指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价值目标的重要条件。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向我们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折前进或螺旋上升。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处在新的转型期的大国,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加上人民对社会发展的期望值也在与日俱增,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使得那些关乎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必然引致“问题倒逼”。“倒逼”是一种被动行为,是针对社会的具体的问题被迫采取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意味着,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等无不都是在问题倒逼机制的作用下应运而生。因此,“问题倒逼机制”在我党解放思想,统一共识,凝聚力量中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动力源泉就是我们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价值目标的动力支点。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价值目标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3]5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我国社会发展到既定历史时期的历史结论与人民选择的逻辑统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全面深化改革是辩证统一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把问题倒逼机制与全面深化改革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目标诉求紧密结合起来。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理论体系。这一讲话精神是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为其逻辑起点,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行,我们期盼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更好的、更多的新观点、新判断,将进一步引领我国当代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实现国富民强与长治久安。
[1]申仲英.系统中的结构与功能 [J].哲学研究,1983(8):4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0.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4]卞敏.终极关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J].江苏社会科学,2005(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