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

2014-03-29徐晓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思政

徐晓明

(赤峰学院 组织统战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高校教育主要是由两个重要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高校的显性教育,另一部分则是相对于显性教育的高校隐性教育.高校的隐性教育是指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行为规范以及情感发生等等,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高校的隐性教育是以一种内隐的方法实现的,它的优势就是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正确的引导,然后达到影响及改变学生三观的目的.隐性教育的实施主要是依赖于教育者实现设计的教学环境等暗示来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隐性思政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依赖已经形成的教学暗示去实现具有目的性的暗示教学.所有可以被用来进行隐性教学的资源都可以被称之为隐性教学资源.高校可以根据在校大学生的思政变化,设计相对应的隐性教育,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发挥思政隐性教育的暗示共轭能,然后如何将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实效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功能扩展是大家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

1 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

第一,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普遍是采用传统的方式,用理论授课的方式教育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收效较差,这种教学方式会减弱课程的自主性以及灵活性,这会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老师根据课本想学生传输知识,这很难将老师的个人魅力发挥出来,而身边丰富的隐性教育资源反而被忽略,这就导致学生厌学,老师不愿教的现象.

第二,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偏差,比如说在就业指导的教学系统下,教师一般都会忽略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师只以学生上课的出勤率和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这会使学生自己对思政发展也不重视.

第三,没有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影响力.自大学面向全国扩招后,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这就会无形中减少了学生与各自家庭的联系,学校的老师也缺乏与家长的联系,这无形中削弱了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政影响,现在高校的思政教育本来就已经不符合国家发展的实际需求了,如果在不充分拓展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将无法达到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

2 隐性教育的特点

隐性课程定义是指在课程方案与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以及结果,但也属于学校教育常用的组成部分,可以视为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包括物质情境、人际情境以及文化情境,隐性课程即隐性教育资源,由此可见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具有隐秘性、全面性、广泛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1].隐性教育资源的过程是内隐的,主要经过不知不觉的影响,涉及到学生们的每个角度,使学生慢慢的改变自己的三观,并通过改善自己的言行举止,争取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公民,这样不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可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包括显性教育资源,只要是能对学生的思政产生积极影响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被视为隐性的教育资源,校园的一花一草,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楼的设计,学校营造的教学氛围,都能对学生产生引导作用.同时隐性教育的影响具有不能预计的提点,因为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不同,所以思考得出的结论也是多样性的,根据隐性教育资源这一不确定性的特点,教师就应当积极发挥显性教育的积极作用,两者相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的目的越明显,学生的抗拒行为就越明显,所以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采用隐性的教育资源,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方案以及叛逆,可以在学生相处更加融洽的同时,鼓励学生广开言路,这样就能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同时取得的效果也能更持久.

3 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价值表现

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开展能对高校大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高校思政隐性教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思政教育价值很难完全实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没有多角度的进行考虑,对其的程度也不够,如果受教育者能主动接受,就可以把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转变为教育者的品德思想外化的行为,大学生是有现实需要的人,接受活动是在学生的需要下进行的,所以需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出发点以及目标[2].

其次,督促学生的自我学习及教育.在思政的过程中,学生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当学生是老师进行教育影响的目标对象时,学生就是教育的客体,当学生接受教育影响进时,又称为教育的主体,由于隐性教育规避了强制教育可能引起的不良影响,所以把教育信息渗透到物质、精神以及制度的形成当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政发展,学生以自愿自发的方法接受影响,同时积极主动地对教育影响进行理解、分析同时加以选择、吸收与改进,然后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及提升[3].

最后,思政隐性教育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思政隐性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隐性教育重视学生的独立性,营造平等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这也就是隐性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方面重要性的原因[4].

4 结束语

高校的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维系需要依赖所有的老师以及学生,同时要培养所有人的责任感,争取都成为思政隐性资源的要素.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对于隐性教育资源的拓展以及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可以积极地引导与开发显性教育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扶住隐性教育的开展,两者充分结合,将其作用扩大到最大化,在高校的思政隐性教育当中,其资源的效能扩展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利用,每个岗位的教师都可以通过第三课堂或第二课堂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政观念进行隐性的影响.扩展高校对于思政隐性教育的各种途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实施落到实处.如今,高效思政隐性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及困境需要面对解决,这有这样才有可能和现行的思政教育共同担负起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作用.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国家、社会、家长等多方力量同时配合,才能将其作用最大化.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掀起了对隐性思政教育研究的热潮,这也是高校发展的切实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以及学习当中,可以更深入的进行了解研究并完善.

〔1〕陈奎庆,张继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3(23):203-204.

〔2〕刘京铎.试论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在德育内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规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76(16):192-194.

〔3〕方见粉,盛秋芳.浅谈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实现对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0(11):121-122.

〔4〕棄志宏.润物细无声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20(11):143-147.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资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