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高校新进辅导员角色转换的对策研究

2014-03-29沈婷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学生

沈婷婷

(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安徽淮南232001)

促进高校新进辅导员角色转换的对策研究

沈婷婷

(淮南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安徽淮南232001)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与之相应的高校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高校所需的辅导员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高校新进辅导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中的新兴力量,为辅导员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就如何促进高校新进辅导员实现角色转换进行研究,并结合笔者工作体会,从新进辅导员的自身特点、新进辅导员的角色困惑和促进新进辅导员角色转换的对策三个方面加以论述,以期新进辅导员能够更好地适应角色和开展工作.

新进辅导员;自身特点;角色困惑;角色转换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加入到高校,成为辅导员队伍中的一员.作为高校新进辅导员这个新兴群体,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角色转换,又快又好地适应角色和开展工作.研究高校新进辅导员的自身特点和角色困惑,提出促进高校新进辅导员角色转换的对策,意义重大.

1 高校新进辅导员的自身特点

高校新进辅导员是指刚从大学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前没有过辅导员相关工作经验的应届学生,还指一些曾在其他岗位任职的转职人员.其中,应届学生是高校新进辅导员的主要来源.就这部分人而言,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1 年轻化且学历层次高

由学生工作本身特点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是高校新进辅导员,大都是刚刚毕业的应届学生,年龄一般介于25-30岁之间,风华正茂.

高校新进辅导员不仅日益年轻,而且学历层次也越来越高.如今新进辅导员大都拥有硕士学位,有的还拥有博士学位.很多辅导员在求学期间都已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小有成绩,具备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有的辅导员还有过辅修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的经历,获取了相关的资格证书.

1.2 思维新且工作干劲足

高校新进辅导员年轻,学历层次高,这些优势使他们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捷的思维,学习和接受新事务的能力比较强.他们在工作中往往能够突发奇想,又能付诸实践,能够用新思维拓展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另外,对于年轻人来说,繁忙的工作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比老辅导员更有激情,更有干劲,学生工作让他们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倍感充实.

1.3 比较在意外界的看法

新进辅导员另一大自身特点就是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普遍表现为十分在意外界对自己的看法.新进辅导员一般都很担心,学生对自己是否满意,同事是否愿意与自己合作,领导是否满意自己的工作等问题.如果外界评价较高,那么新进辅导员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反之,则表现出无比的沮丧感和挫败感.比较在意外界的看法,也是新进辅导员急需得到工作肯定和认可的反映,更是新进辅导员要求进步的表现.

1.4 感性较多又耐心较少

最后,新进辅导员在新环境下第一次接触千头万绪的学生工作,难免反映出自身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感性较多又耐心较少.

比如在处理事情时,容易感情用事.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辅导员也不例外.新进辅导员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往往更愿意接近学生,但走得越近,就越容易被这群血气方刚的大学生所感染,就越容易感情用事.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则报道,某高校辅导员把班里的学生看成自己的弟弟妹妹,当学生与他人打架受伤后,该辅导员气愤不已,竟带头号召学生打群架,影响极其恶劣.

又比如在面对学生时,真心多耐心少.新进辅导员在工作伊始,都是一颗红心,满腔热忱.但随着工作增多和压力增大,加上现在新进辅导员大多以“80”后独生子女为主,他们本身就缺乏耐心,于是工作伊始的真心逐渐转变为了烦心.当学生屡次犯错闯祸或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时,新进辅导员就会逐渐失去耐心,偶尔还会怨天尤人.

2 新进辅导员面临的角色困惑

以上分析了高校新进辅导员的自身特点,他们在刚接触工作的时候,一方面非常激动愉悦,另一方面,内心又感到很困惑.这主要表现为:

2.1 自身角色定位模糊

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辅导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这种特殊性给辅导员定位带来了多元性.这种定位的不明确导致了辅导员归根到底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人,新进辅导员更是如此.

首先,新进辅导员在角色认知上存在着朦胧感.新进辅导员虽然从报到那天起,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但是思想上和骨子里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学生的意识和心态,还带有浓厚的学生气息,想问题和办事情还比较稚嫩,没有教师的权威感.特别是某些非思政专业出身或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进辅导员,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就更加欠缺了.不少人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与教师相关的专业培训,且对选择辅导员这个职业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不清楚工作的性质.这就导致一部分人初为人师,没办法准确定位自我,自身角色越来越模糊.

其次,新进辅导员对“双重身份”感到十分迷茫.教育部第24号令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教师和干部.新进辅导员在岗前培训时就

已经明确了自身具有“双重身份”这一点.但这种“双重身份”在现实中确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师”的角色并未深入人心,无论从薪酬、福利还是从发展前景方面看,辅导员都与同等工龄的专职教师存在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辅导员也不算是真正的“干部”,虽然辅导员管理着学生的各项事务,但是更像是“保姆”,而不是“管理者”.在职级评聘上就更不能和真正的行政人员相比较了.所以,所谓的“双重身份”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实则加剧了辅导员内心的困惑和不安.很多新进辅导员忙忙碌碌一年下来,很难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和职责,在总结工作的时候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角色,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2.2工作角色扮演冲突

在工作角色中中,辅导员角色丰富.宏观上,辅导员是纽带.这条纽带连接了学校和学生.微观上,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与辅导员有关.学生住院了,辅导员要全程看护;学生打架了,辅导员要妥善处理;学生违纪了,辅导员要批评教育;学生失恋了,辅导员要耐心开导等等,还有军训、考勤、卫生、医保、实习、班会活动、奖助学金、综合测评等方方面面事情,都离不开辅导员的工作.而作为新进辅导员,刚刚从大学毕业,在自身角色都没有完全定位清楚之时,就突然接触如此繁琐的工作,在不同的环境中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还要面对来自各方的不同要求,并随时切换角色,压力可想而知.

新进辅导员的角色冲突无处不在.例如:很多新进辅导员在工作之初都会努力营造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经常走访宿舍,与学生谈心,帮助困难生,努力成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但是遇到查考勤、查卫生、查夜不归宿等情况时,辅导员又要突然变得严肃起来,要用管理者的身份对违纪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而是朋友,时而是领导,这让很多新进辅导员感到很不适应.这样的冲突让新进辅导员有些自我混乱.又例如:有准备考研的学生希望申请校外住宿,有夏天怕热中暑的学生希望安装空调,有学生专业成绩不好希望转去感兴趣的专业等等,在情感上辅导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校纪校规摆在那里,就要求辅导员要用权威的方式制止学生的这种行为.很多新进辅导员往往会困惑:究竟是学校全局利益为重,还是学生局部利益为先?这样就会感到角色混乱,境地尴尬.

3 新进辅导员实现角色转换的对策

高校新进辅导员的角色困惑,不仅对辅导员的工作造成了障碍,也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和高校的发展.因此,针对如何促进高校新进辅导员实现角色转换,本文结合工作体会,从辅导员自身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3.1 加强理论学习,明确角色定位

理论学习在这里主要是指学习与辅导员相关的文件、政策等.近年来,关于辅导员的文件有不少.比如国务院下发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比如16号文件的配套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又比如教育部第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这些文件都是辅导员必须常看常学习的.作为高校新进辅导员,更应该加强理论学习,要时刻与中央文件精神保持一致,用理论指导实践,从文件、政策中清晰定位自我.

新进辅导员更为长远的角色定位还需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既然选择了辅导员这个职业,就要看到这个职业的发展前景,要找到工作的意义价值.只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规划职业生涯,才能更好地面对困惑,定位自我.

3.2 正视角色冲突,增强角色理解

角色冲突,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角色的多重而导致的矛盾.辅导员本身就是一个多重角色的集合体,加之新进辅导员缺乏工作经验,在实际中更容易发生角色冲突.新进辅导员必须首先正视角色冲突这个现实,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解决矛盾,就必须增强新进辅导员对自身角色扮演的理解.

新进辅导员除了要充分认识自身主体地位以外,还要做到:第一,要扮演好“解惑者”的角色.新进辅导员切忌陷入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抓小放大,偏离本位.第二,要处理好“管理者”的角色.新进辅导员要尽快熟悉学校规章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做到科学、民主、公开,不可感情用事.第三,要发挥好“中介者”的角色.新进辅导员感到力不从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身能力与精力有限,不可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这就需要新进辅导员善于利用高校各类专家的优势,借助他人的力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搭桥引路胜过亲力亲为,同样解决了学生的困惑,自己又避免了“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却收获不大的境遇.

3.3 学习前辈榜样,掌握工作技巧

三人行,必有我师.新进辅导员初来乍到,万事开头难,开展工作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学习前辈榜样,在实践中掌握工作技巧.

一方面,要虚心请教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和前辈.老辅导员的优势在于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业务熟悉,认识深刻,并且有处理学生工作的一套方法和技巧.新进辅导员“拜师”老辅导员,借鉴他们育人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有利于自身的迅速成长.

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同辈同事的沟通交流,注意团队协作.新进辅导员往往更容易与同辈同事打成一片,这个优势有利于新进辅导员更迅速更直观地了解学校情况,院系情况和学生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也有利于新进辅导员在与同事的沟通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产生新的工作思路.需要指出的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新进辅导员要想更好地完成工作,必须要利用团队的力量,协作配合,这也有助于新进辅导员更好地融入集体.

3.4 走进学生内心,不断反思总结

学生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学生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对于新进辅导员,要想走进学生内心,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这就需要实实在在的付出.任何一种付出都是实际工作的宝贵经历和经验,光有经验还不行,工作中还需要新进辅导员及时做好反思总结.

结合笔者工作体会,新进辅导员想要走进学生内心,必须做到以下四点:先要走近学生,走近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前提;进而读懂学生,读懂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要做到在了解、观察学生的基础上理解学生的感受;再而为了学生,为了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本质,要为了学生的思想进步、学业发展、生活和谐、心理健康和就业顺利而努力工作;最后要依靠学生,依靠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源泉.在实际工作中,新进辅导员必须要做到“三个转变”:一要变管理为服务;二要变灌输为引导;三要变说教为谈心.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反思总结:时刻明确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新进辅导员要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和学生的理解配合下实现角色转换.

研究促进高校新进辅导员角色转换的对策不能仅仅从辅导员自身入手,高校也需要付诸行动,这里简单总结为三点:首先,高校要能吸引人才.对于新进辅导员,高校要通过制度或合同明确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地位,保证教师编制.其次,高校要能留住人才.对于新进辅导员,高校要做到在薪酬、福利、地位等方面与任课教师一视同仁.最后,高校要能发展人才.对于新进辅导员,高校要提供培训机会和晋升空间,让辅导员能够通过学习发展自我,看到希望.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进辅导员融入集体,贡献自我.

高校新进辅导员虽然没有工作经验,最初可能会手忙脚乱,不能很好地适应角色需求,但是作为年轻有为的教育者,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理论学习、角色理解、观摩榜样、反思总结等途经,新进辅导员一定能够在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在管理实践中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1〕杨振斌,冯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信.角色理论视域中的辅导员角色转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4):98-100.

〔3〕张筠,方一鸣.高职院校新进辅导员快速适应工作法之浅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学报, 2011(5):104-105,114.

〔4〕刘文静.新进辅导员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研究[J].剑南文学,2012(2):320.

G645

A

1673-260X(2014)05-0228-03

猜你喜欢

辅导员工作学生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赶不走的学生
不工作,爽飞了?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学生写话
选工作
聪明的学生等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