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句三分法的优势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2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三分法二分法复句

金 静

(陕西师范大学 国际汉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复句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的句子.①复句作为研究汉语语法的重要阵地之一,它与篇章、小句相互联系,同时也具有语用、语义等多方面的属性.在对复句的研究中,又以复句分类最为热门.观纵汉语复句研究历史,对于复句分类研究,学界有几种代表性观点:以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1952)为代表的直分法;以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1957)为代表的“联合—偏正”二分法和张志公、黄成稳(1990)为代表的“因果—非因果”二分法;以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2001)为代表的复句三分系统等.邵敬敏(2007)还提出了复句四分格局的新观点:在“时间”和“空间”认知背景下,把复句分为“平等”“轻重”“推理”“违理”4大类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语义特征为复句类别命名,构建了一个包含4大类、13个中类、27个小类的复句系统.②总体上说,至今对复句研究影响深远的分类方法当属以黎锦熙先生为代表的“二分法”和以邢福义先生为代表的“三分法”.

1 “二分法”与“三分法”的比较

给事物分类,A和非A的分法和A、B、C的分法都是允许的.A和非A的分类法是矛盾概念分类法,A是肯定概念,本身有明显的,非A是否定概念,它的概念依赖于A,即以否定A的内涵为内涵,它本身没有肯定的内涵.A、B、C的分类法是并列概念分类法,A、B和C都各自有自己的明确肯定的内涵.③由此可见,“二分法”和“三分法”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1.1 “二分法”把复句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类型.其中,“联合”“偏正”是一级复句类,联合说的是分句之间地位平等,没有主从之分,偏正反之.这两类复句大体上下分为“并列”“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目的”等九种二级复句.现行的本体研究教材中,多采用此分类方法,但是此法存在很多问题.

1.1.1 一级复句无法完全驾驭二级复句.“二分法”的一级复句是从复句结构上进行划分,而二级复句确是从逻辑上对句子进行分类,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结果的冲突.如“联合”复句下分为“并列”“连贯”“递进”“选择”等类别,但是二级复句能否完全符合一级复句的特征,就不得而知了.

例:我早上不仅锻炼了30分钟,而且还洗了件衣服.

上例中有明显的递进关系,但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此句明显的强调了后分句之正意.由此可见,隶属于“联合”类的“递进”复句并不完全符合其一级复句的特点.

1.1.2 “偏正”的意念性,加大了判断的难度.“二分法”用“偏正”作为其结构建构的基石,但事实上,“偏正”这个概念的判断本身就具有混乱性.

例:虽然爸爸反对,但是妈妈不反对.

爸爸坚决反对,但是妈妈不反对.④

由以上例子我们发现,“虽然……但是”句具有明显的主次关系,正意在后分句;“但是”句确没有明显的主从关系.同是使用转折词的复句,确分别从属于不同的一级复句概念,实在不易分辨,易产生混淆.当然有的学者认为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具有结构上的区别,即联合复句不封闭,能延长,可以采用多分发,偏正复句确不能延长,易采用二分法.但邢先生在其著作《汉语复句研究》中,通过详实的例句驳斥了此观点,从结构形式上区分“联合”和“偏正”也不能做到清晰明了.

1.2 “三分法”将复句划分为因果、并列、转折三大类,其下又分为各小类.三个大类之间的区别可以简要表述为:因果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因与果相互顺承的关系;并列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存在并列罗举的关系;转折复句前后分句之间具有逆转性.“三分法”分类原则和标准是“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具体要求是“分类原则必须具有同一性和彻底性,分类结果必须具有切实性和全面性”.⑤这是一种将思维逻辑和语法形式并重的原则,而这里所说的语法形式主要指的就是关联词.

首先从逻辑思维上对复句进行大的划分,避免了从结构形式上划分所带来的含混不清的弊端.并列、因果和转折类复句,反映了说话人不同的心态特征:并列类复句在思维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在主观信赖程度上具有非制约性;因果类复句在思维表述上具有一致性,在主观信赖程度上具有顺向制约性;转折类复句在思维表述上具有对立性,在主观信赖程度上有时具有逆向制约性,有时具有非制约性.⑥

综上,“二分法”把复句分为联合和偏正两种类型,那么依据它的分类方法,所谓联合与偏正,无非就是联合与非联合,二者非此即彼.联合说的是分句之间地位平等,没有主从之分,非联合就是分句之间地位不平等,有主从之分.但是在“二分”的分类体系中,联合之中混合了偏正,偏正之中又混合了联合,二者之间既看不到差异,也看不到类同,这样的分类方法显然不适合复句的关系分类.⑦其次,在“二分法”一级划分含混不清的情况下,二级划分就显得更为复杂,难以总结掌握,更无法形成系统.相比于此,“三分”的优势日渐明显.当然,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并列类与转折类是从句势划分的,而因果类不是从句势角度划分的,三分系统“没有将句势并先于因果的原则贯穿到底”.⑧对此,笔者认为“三分法”具有很强的心理认知依据,而且很好的解决了复句的归类问题,对一些特殊句式的研究更加地深入.

2 对外汉语复句教学及研究的现状

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尤其是书面语中,复句使用频率较高.众所周知,本体的研究将会直接影响到其后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对复句研究的本体教材基本沿用“二分法”系统,如:黄伯荣、廖序东版《现代汉语》,胡裕树《现代汉语》等.但兰宾汉、邢向东的《现代汉语》确采用了邢福义先生的复句三分系统.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情况也以“二分法”为主.语法教科书中提到的复句关系分类虽以“二分法”为主,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确是直接采用小的分类对不同的复句进行说明.在讲到复句时都是依据关联词语将其直接归入小类而不提及联合和主从这两大概念,这样就模糊了复句的一级分类,划分的依据就比较混乱.⑨虽然“二分法”存在诸多弊端,但教学中采用直接从小句入手的方法未免使得复句杂乱无章,不仅没有条理、系统可言,还不能从中观察到各类复句之间的共同之处,只能取其异而无法辨其同.

相同的语境,如果对中国人说“你好漂亮”,他也许会谦逊的回答“哪有”,但是如果面对一个美国人,他会说“谢谢”,这就牵扯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留学生学习汉语,掌握大量的词汇也许可以帮助他们在一种摸索的状态下达到交际目的,但正确利用汉语语法规则遣词造句却能使他们深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说一口更地道的汉语.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而对于一个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思维的学习将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邢福义构建的复句三分系统,其初衷就是为了复句教学,重视逻辑语义的影响,会对留学生学习中国语言思维产生良好的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用三分法,将复句分为较为清晰明了的系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不仅帮助老师更好的向学生解释复句的内在特点,还可帮助学生有系统的理解复句,对教学过程十分有利.

例:不仅有人找他,而且有人找我.

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递进关系的复句.如按照“二分法”理解,它属于联合复句,前分句和后分句并无主次关系,但我们经过观察分析,其实不然.因此,若用“二分法”作为依据,能做的仅仅是从二级分类进行讲解,这便又回到了小句入手.将三分系统引入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便可以清晰明了的告知留学生此句的正意何处,精髓何在.相对于本体研究,复句的习得、偏误研究还远远不够,复句这一重要的语法点在教材中的编排、出现的先后顺序以及深度挖掘等方面的研究都存在空白.我们应该吸取本体研究的成果,逐渐使对外汉语复句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系化,以达到强化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语言思维培养的目的.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虽然复句“二分法”至今仍在发展前进,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宜使用“二分法”.对于复句分类,应当更为注重逻辑语义,兼顾语法形式.尝试推行汉语复句“三分法”,将是不错的选择.

注 释:

①③④⑤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1,51,53,8-9.

②邵敬敏.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教学新系统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

⑥丁力.复句三分系统分类的心理依据[J].汉语学报.

⑦任丽慧.汉语复句关系分类及“三分法”系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⑧董为光.句势在复句分类中的地位[J].语言研究.

⑨任丽慧.汉语复句关系分类及“三分法”系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3.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中华书局,2007.

〔3〕黄伯荣.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5〕邵敬敏.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教学新系统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2007(4):95-104.

〔6〕丁力.复句三分系统分类的心理依据[J].汉语学报,2006(3):26-29.

〔7〕董为光.句势在复句分类中的地位[J].语言研究,1999(2):37-40.

〔8〕任丽慧.汉语复句关系分类及“三分法”系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

猜你喜欢

三分法二分法复句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基于二进制/二分法的ETC状态名单查找算法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二分法”求解加速度的分析策略
韩国语复句结构的二分说
估算的妙招——“二分法”
职业学校物流专业的“三分法”教学浅析
社会结构三分法及其音乐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
试析高职物流教学中“三分法”教学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