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三传中孔子言论辑

2014-03-29衷尔钜

东方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仲尼孔子

衷尔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春秋三传中孔子言论辑

衷尔钜

(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专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大约于孔子辞世后七十余年由其再传后学编成,它无疑是研究孔子思想直接的、可靠的资料。但孔子从三十岁开始收徒教学,从事教育事业近四十年,开设文、行、忠、信各科目,传授御、射、乐、数等六艺,传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者七十二人。言论之多可想而知,可载于《论语》中孔子言论仅511则,1万6千余字,弟子失记、漏记多有,先秦典籍中就有许多《论语》中未载者。本文从较可信的春秋三传中辑出四十余则,于研究孔子及其思想弥足珍贵。

春秋三传;孔子言论;可信性

春秋三传是指解述《春秋》这部古籍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部书。《春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春秋”本是国史普遍书名,如《墨子·明鬼篇》中说,周、燕、宋、齐等国都有以“春秋”命名之国史;《孟子·离娄下》说三者同是国史:“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留传下来的只有鲁国之《春秋》,传世之《春秋》成了鲁国专史。所以名“春秋”,一是春华秋实,“春秋”多代表一年时间;二是古人重视春季和夏季,一般春夏行赏奖,秋冬行刑罚,因此,“春秋”又有别善恶、寓褒贬之意,如《庄子·天下篇》:“《春秋》以道名分。”《春秋》的作者,孟子首说是孔子:“世衰迹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者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但孔子曾自道“述而不作”。《春秋》本是由各国史官秉笔记录,《公羊传》只说孔子修《春秋》,比较准确。孔子在教学中用作教材,作了某些删削,是可能的。因《春秋》记事简略,后来又有多部解述它的书,传留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后来这三部书与《春秋》编在一起,被合称为春秋三传,并列入儒家经典,其中记述了不少孔子言论,《左传》尤多。下分别辑出并略加疏释和浅议。

一、《春秋》及“三传”被视为中国古代信史,孔子言论载入其中

载入春秋三传中的孔子言论确实可信性,或许从以下几点可以得确认:

先从《春秋》这部史书说起。《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书是解说《春秋》的,《春秋》有记载其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三传》才有对其事的解叙,有记方有叙,无其记则无所解,基本如此。《春秋》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信史,这是历来公认的,也经受了二千多年时间的检验证实。它曾被王安石嘲讽为“断烂朝报”,且先说“朝报”,在我国古代各王朝,都有“朝报”,上载朝廷诏令、奏章及重大事件,下属各级有邸钞、阁钞、科钞转载,相当今之政府公报。作为“朝报”,即由史官秉笔的记录的当时重大事件、要闻,经得起当时众目睽睽的认可,史官编造“假新闻”不可能,因此,它所记事件不排除有个别例外,应该说多是可信的或基本上可信的。举例来说,《春秋》中记录星陨、日蚀、星孛等天象计有36次,除两次外,其中34次经现代科学精密推算,都如期如时发生过。其他如社会、政治等举措也是如此,不但经得起验证,且有他籍佐证。《春秋》如此,解叙它的三传是忠实的,不排除个别例外,或说基本是忠实它的。

其次,《三传》遵循了“春秋书法”。《春秋》书法严谨,要求简要、真切,所谓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更不容伪造。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引用董仲舒的话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王道之大者也。”“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即寓褒贬,别善恶,此春秋书法之精义。如州吁“弑”卫君完而自立,不久又为卫人“杀”;弑与杀义有别,书弑是斥其非正当行为,杀则不承认自立正当,这载于隐公四年。《春秋》借事明义,《左传》虽无褒贬,却持历史客观态度,即事说事;《公羊传》《榖梁传》则主明微言大义,沿袭春秋书法。春秋书法不容一字之误用,岂容滥编伪造。

再次,从《三传》作者言,亦无伪托孔子言论之必要。《左传》 作者,历来说是左丘明。左丘明其人,《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引为同调自重,说明他与孔子年龄相当或略长于孔子,不会小于孔子。《左传》记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年孔子死已二十六年了,假若左丘明还活着,已是一百二、三十岁的人,不可能著书完成《左传》这样之鸿篇巨制。即或是左丘明所作,司马迁誉其为“鲁君子”,说明他已是有相当德望和地位者,没有必要伪托孔子自重。《公羊传》 作者公羊高和《榖梁传》作者榖梁赤,相传均为子夏弟子,有称引师祖之言可能,但书中所引孔子言论寥寥数则,且多记孔子事项。从《三传》称引之内容看,多为孔子评述当时发生的事件,伪托毫无意义。因此,春秋三传中孔子言论无疑可信。

二、《春秋左传》中孔子言论辑(附事略)

(一)《春秋左传》中的孔子言论

1、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宣公二年》)

[注释]: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周朝辛有之后裔,世袭为太史之职。晋灵公十四年(前607),晋卿赵盾因避灵公杀害而出走,未及出境,其族人赵穿杀灵公。董狐认为责在赵盾,因在史策上书:“赵盾弑其君”。董狐不畏权势,秉笔直书,被称为良史。

书法,即史笔,秉笔直书事实。

赵宣子,即赵盾。春秋时晋国执政,赵衰之子。晋襄公七年(前621),掌国政,晋灵公十四年(前607)灵公欲杀之,赵盾出逃,未出境,灵公被赵穿所杀,归拥立成公,继续执政。

按:孔子首提撰修史书之书法,时后世历史学有巨大影响。

2、孔子曰:“ 《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宣公九年》)

[注释]:诗句,引自《诗经·大雅·板》。

辟,同僻,僻邪之意。

泄冶,春秋时陈国大夫,忠君死谊。陈灵公(名平国)与大夫孔宁、仪行父三人聚淫于大夫御叔之妻夏姬家,泄冶劝谏曰:“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被杀。

3、仲尼曰:“ 《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襄公二十五年》)

[注释]:《志》,古书名,类如《庄子·逍遥游》中提到的《齐谐》,己失传。

伯,同霸。

按:孔子引述《志》中这段话及他的发挥之言,是在郑国子展、子产于是年率军突入陈都胜陈(史称“东门之役”)之后,子产穿着军装向当时霸主晋国去献战利品时,回答晋国大夫士庄伯提出的三个质问。一、在回答“陈之罪”之问时,子产说:“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冯陵敝邑。”意为陈国对周、郑忘德负恩,抛弃姻亲之好,倚仗楚国势力众,于去年入郑破坏甚重。二、在回答“何故侵小”之问时,子产说:“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意为按照先王之命,只要有罪过,就各要处予刑罚。三、在回答问为何穿戎服来献贡时,子产回答说不敢废先王之故命故也。晋国执政赵文子(武)听了后认为,子产的言辞合情合理,违背情理不吉祥,于是接受了郑子产所献之品。孔子对子产的辞令之功效,甚为赞赏。

4、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襄公三十一年》)

[注释]:子产(约前580—前522),即公孙侨,谥成子。穆公之孙,子国之子,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杰出的政治家。郑简公十二年为卿,二十三年执政,周旋于当时晋、楚两大强国之间,保持了郑国安全和尊严。执政主张“以宽服民”,实行多项改革:整顿田亩界疆和沟洫,创立“丘赋”制,铸刑鼎,坚持存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孔子盛赞他,如《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又称其为“惠人”(《论语·宪问》)。

按:此则孔子对之称赞,是对子产不毁乡校,以听取民众对朝政的议论。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这即孔子所闻之后评语。

5、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昭公七年》)

[注释]:孟懿子(前531—前481),孔子弟子,姓仲孙,名何忌,谥懿。出身鲁“三桓”贵族。其父孟僖子仲孙貜临终前嘱其与其弟师事孔子。《左传·昭公七年》载,孟僖子曰:“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论语·为政》记有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

南宫敬叔,姓仲孙,名阅。孟僖子之子,孟懿子之弟,与兄何忌同师孔子。因居于南宫,遂以为氏。

孔子引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按:孟僖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孟懿子及其弟南宫敬叔遵父往师孔子为鲁昭公二十四年,是年,孔子三十四岁,被孟僖子视为“达人。”

6、王揖而入,馈不食,寝不寐,数日。不能自克,以及于难。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谿?”(《昭公十二年》)

[注释]:王,楚灵王。名围,又名熊虔。春秋时楚共王次子,曾为令尹,主兵事,弑郏敖自立为王,在位十二年,贪得无厌,图掠周鼎、郑土。在伐徐恐吴时,弟弃疾乘机政变,杀太子禄,立比为王,熊虔闻惧,亡走山中,缢于申亥家。

乾谿,楚地,今安徽亳县东南。

按:孔子此语是说楚灵王不能按照礼制克制自己,以致遭羞辱。此处孔子引古籍记载“克己复礼仁也”,字句上与《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相同,可见,孔子关于仁学说于前代思想有所继承。

7、仲尼谓:“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诗》云:‘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且曰:合诸侯,艺贡事,礼也。”(《昭公十三年》)

[注释]:国基,国家之础石。

所引诗句,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乃古乡饮宾客时之歌乐词,表达主人对宾客祝美愿望。

且曰,并且复言。

合诸侯,会盟诸侯。

艺贡事,制订朝贡赋额。

按:此则是孔子对子产参加昭公十三年(前529)诸侯于平丘(今河南封丘东)会盟,“子产争承”,提出贡赋限额,不使诛求无厌。孔子认为,子产提出的方案合乎礼制。

8、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昭公十四年》)

[注释]: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职之次子,名肸。食邑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又称杨肸。曾傅太子彪(晋平公),晋平公六年(前552),范宣子逐栾盈,杀叔向弟羊舌虎,牵连被囚,后得释,任太傅。曾反对铸刑鼎。

遗直,古代遗传下来的正直风格。

叔鱼,即羊舌鲋,叔向之弟。

末减,未有稍减轻。

平丘,卫国之地名,位于今河南封丘县东。

平丘之会,昭公十三年(前529),晋昭公以诸侯有二心,会盟于平丘,用叔向计,以兵车四千示威。

鲁季孙,鲁桓公之子,季康子之父,执政鲁国,掌握实力,削弱鲁公室,反时孔子“堕三都”。

邢侯,即邢伯,晋国大夫。

邢侯之狱,即叔鱼处理邢侯与雍子争土地案中,因接受了雍子之贿而偏袒雍子,邢侯不服,在朝廷上杀死雍子、叔鱼。

按:孔子在此据叔向处理晋国三桩事件称赞叔向直、义。直、义是孔子伦理道德重要范畴。《论语》中多次提及。

9、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昭公十七年》)

[注释]:郯子,春秋时鲁国附庸郯国君主,自言少皞之后,巳姓。郯国在今山东郯城西南。

失官,失去了古代官制。

学在四夷,官职之学存在于四方小国。

犹信,可以相信。

按:此则记载了孔子问学于郯子事迹。鲁昭公十七年(前525),郯国君主郯子朝鲁,鲁大夫叔孙昭子问少皞氏以鸟名官事,郯子回答自黄帝、炎帝、共工、太昊、少昊及颛顽以来远古传说详细解释官职命名的历史演变。孔子听到这段话后,大为赞佩,于是往见郯子而学之。

10、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昭公二十年》)

[注释]:守道,遵守道义原则。

守官,遵守官制规定。

韪,是,正确。

按:孔子此段话是在掌管田猎的虞人在齐景公于沛泽打猎时以弓为信号,招虞人前往,由于先前有规定,弓为信号是招士往,招虞人的信号是皮冠,所以虞人不应招。对此,有孔子这段话。在《孟子·滕文公》下中也有类似一段话:“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欲杀土。‘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其非招不往也。”两段文字大同小异,但所记孔子的话却不尽同。

11、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昭公二十年》)

[注释]:慢,怠慢、轻侮。

猛,威猛、严厉、暴力。

残,伤害。

济,调节。

和,和谐、调和。

《诗》,引自《诗经·大雅·民劳》。

汔,乞求、或可。

小康,稍微安康。

中国,中原诸国。

绥,安定。

诡随,诈骗。

无良,没良心悪人。

寇虐,掠夺残暴。

惨不畏明,曾经不怕法度。

柔远,众安抚边远。

能迩,亲善邻邦。

絿,急躁。

布政优优,施政温和宽厚。

遒,聚集。

按:这是孔子在听到子产临终之前嘱咐将替代他执政的大叔施政要“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的话之后,引发的一篇引《诗经·民劳》中诗句伸述自己的施政观点:宽猛相济。孔子政治主张“德治”,这一观点,在《论语》中有:“宽者得众”(《阳货》),“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胜残去杀”(《子路》)。《论语》中提到的“猛”与人的容止威仪联系,讲人的威仪不凶悍,这里提到以猛济宽之“猛”,或受子产之影响。

12.、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昭公二十年》)

[注释]:卒,死,按书法,大夫死书卒,天子死书崩,诸侯死书薨。

遗爱,前代传下来慈惠。

按:孔子对子产评价甚高,有“惠人”“仁”“国基”等,其基本标准是看他如何对待民众。

13、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 《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忠也。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昭公二十八年》)

[注释]:魏子,魏舒,称魏献子,魏绛之子。韩宣子(韩起)死,代宣子执政。

贾辛,晋国大夫

引诗二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

按:魏子为执政后,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分别任命贾辛及其庶子魏戊等十人为大夫。孔子言近不失亲指魏戊,远不失举指贾辛等。如此之举,孔子认为具体体现了义、忠,因此,他的后代会长久食禄于晋国。

14、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昭公二十九年》)

[注释]:唐叔,姬姓,名虞,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地封给他,始为晋国始祖,子爕继位,因有晋水而称晋侯。

经纬,喻大纲大法。

不愆,无差误。

文公(前697—前628),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君主,周襄王十九年(前633)以“尊王”号召,在城濮(今山东鄄域西南)大胜楚军后,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盟诸侯,是为霸主。

执秩,晋国掌管爵秩之官名。

被庐,晋国地名,今无考其地在何处。

宣子,即范宣子,名匄,士氏。春秋时晋国大臣。把过去的阅兵典礼的“夷之蒐”宣布的法令,制定为夏刑书。

按: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73)赵鞅、荀寅向民众征“一鼓铁”(四百八十斤),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引起孔子上述议论。孔子对“铸刑鼎”持强烈反对态度,源于他“德治”主张。

15、齐侯执阳虎,将东之。……囚于齐。又以葱灵逃,奔宋,遂奔晋,适赵氏。仲尼曰:“赵氏其世有乱乎。”(《定公九年》)

[注释]:齐侯,齐景公。

阳虎,即阳货。鲁权臣季孙氏之家臣。挟持季桓子,据有阳关(今山东泰安南),曾因与季桓子家臣仲梁怀有隙,囚季桓子结盟,驱逐仲梁怀等人。继又与定公、三桓盟于周社,掌国政。定公八年,谋杀季桓子失败,据阳关叛,三桓往征,阳虎奔齐、宋逃晋,为赵简子(鞅)收为谋臣。孔子闻知后说赵氏今后世代不得安宁了。《论语》中多处提到阳虎,有以其名名篇《阳货》。孔子曾斥其为富不仁。

16、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避之。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辱君;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定公十年》)

[注释]:公,鲁定公,名宋。昭公弟。在位十五年。

齐侯,齐景公。

祝其,即夹谷,其地在今山东莱芜县夹谷峪。王夫之《春秋稗疏·夹谷》:“汉有税其县,属东海郡。……其地乃郯莒之境,非齐鲁地,不应远涉而会于此。按莱芜、澡川皆有夹谷;在莱芜者,郦道元谓定家桑谷;在淄川者,一曰祝其。则此夹谷为淄川之境,鲁东齐西,正其地矣。”

犁弥,齐国大夫。

士兵之,犹如今言卫士们紧握武器准备战斗!

合好,双方友好合作。

裔,边疆,中原之外之地方。

夷,华以外之人。

俘,俘虏。

偪,同逼。

愆,丧失。

兹无还,鲁国大夫。

汶阳之田,鲁国之地名,在今泰安东南。当地之田被齐国侵占。

梁丘据,齐景公嬖大夫。

勤执事,劳动掌管此事务者。

牺象,古宴会酒器。

嘉乐,宴会用之如钟、磬等乐器。

野合,不合于礼的野外合奏。

秕稗,稻谷中不实的空壳,意言轻视。

昭德,光辉德行。

按:这是孔子在历史上有名的齐鲁夹谷之会的一席话。夹谷之会,齐恃强图欺凌鲁弱,孔子辅佐鲁定公据礼力争,齐不得不归还侵地,鲁取得了胜利,也显现了孔子政治和外交才能。

17、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哀公十一年》

[注释]:公为,鲁国公子。

嬖僮,宠爱的童子,指汪锜。

殇,夭折。

冉有,即冉求。孔子弟子,少孔子二十九岁,长于政事,多才艺,孔子极赞他才能“求也艺”(《论语·雍也》),但于一些具体事务,常不为孔子赞成。如任季氏宰后,积极推行田赋制,孔子批评他“聚敛而附益之”(《论语·先进》)。然而师徒关系还是密切的。在此则中,是冉有在作战中表现勇敢,因而褒之以义。《论语·为政》中义、勇常并举:“见义不为,无勇也。”

按:周敬王三十一年、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齐入侵鲁,鲁国在国都郊外展开一场保卫战,冉求率左师,孔子另一弟子樊迟为车右,力战败齐军,小战士汪锜战死。照常规,未成年童子死为夭折,但汪锜为保卫社稷而战死,可不作殇葬而殡。

18、孔文子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哀公十一年》)

[注释]:孔文子,即孔圉(?—前480)。卫国大夫。孔子曾称赞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大叔,名疾,又称世叔齐,卫国大夫。

胡簋,竹编礼器。

按:孔子不赞成孔文子攻大叔,打算离开卫国,以鸟择木而栖为喻。就在此年归鲁,历卫、宋、陈、蔡、楚等国,在外为时长达十四年之久。

19、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哀公十一年》)

[注释]:国老,卿大夫致仕者,或称帝师。冉有于此称孔子国老,此年孔子已六十八岁。

度于礼,以礼为准则来衡量。

施取其厚,施舍做到丰厚。

事举其中,举事不要偏颇,要适中。

敛,赋敛。

丘,丘法。杜预注: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三头,是赋之常法。此或指成公元年“作丘甲(兵役法)”。

贪冒,贪婪。

周公之典,周公姬旦制订的典章。

苟,轻率。

访,访求,征求。

按:“以田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改革农业税制,孔子主张轻敛薄赋,认为季孙氏这一改革,是贪冒无厌,诛求更多的财富,满足私欲而持反对态度。

20、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哀公十二年》)

[注释]:螽,即螽斯,蝗虫,此指蝗虫成灾。

火伏,大火星不出现,已是冬季十二月了,天寒地冻,所有昆虫都蛰伏起来。

西流,大火星向西方沉落。

司历过,司管历法者的错误,指这年应闰未闰推算有误。

21、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哀公十四年》)

[注释]:十四年,哀公十四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

狩,打猎,特指君主冬季打猎。

大野,巨野,鲁国地名,今山东巨野县北。

子鉏商,驾车人名。

麟,麒麟,中国古代传说神化动物。

虞人,古代掌管山林之官。

按:传孔子修《春秋》,“西狩获麟”后,孔子绝笔于此年。自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共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以后至孔子去世《春秋》经文,皆出自后人或孔子弟子手。

22、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哀公十四年》)

[注释]:甲午,六月初五。

陈恒,齐国大夫。《史记》作田常。与阏止共事齐简公(名壬),阏止有宠,欲尽逐陈氏,陈恒得知后,杀阏止弑简公,立简公弟骜为平公。

舒州,齐国极北边地,今河北省大城县境内。或曰在今山东薛县。

三日齐,斋戒三日,齐,同斋。

弑,《春秋》书法,下杀上曰弑。

从大夫之后,位于大夫行列之末。

23、大子闻之,惧,下石乞、孟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哀公十五年》)

[注释]:大子,卫国太子蒯聩,后即位为卫庄公,在位二年。

石乞、孟黡,蒯聩之同党。

柴,高柴。孔子弟子。字子羔。卫人,孔子说他“柴也愚”。在卫任士师,卫乱,逃鲁,先后任武城、成邑宰。

由,即仲由,字子路。鲁国之卞人(今山东泗水县东)人。孔门弟子中年长者,性耿直好勇,有才能,长政事,任鲁季氏宰时,协助孔子“堕三都”,后任卫孔悝之邑宰,在卫内乱中死难。《论语》中多处提到他。

(二)《春秋左传》中的孔子行迹

1、(成公)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舍族,尊夫人也。故君子曰:“ 《春秋》 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成公十四年》)

[注释]:侨如,即叔孙侨如。又称叔孙宣伯,鲁国大夫。

姜氏,即定姜。

舍族,《春秋》不记族名。

君子,《左传》作者称当时名贤。

《春秋》之称,《春秋》所书。

微而显,简约而明达。

志而顷,记载史实含蓄深远。

婉而成章,委婉而顺理成章。

汙,歪曲。

按:上段文字,有两点值得重视研究。其一,这里所言“圣人”是指孔子吗?近代学者顾颉刚《古史辨》第二册认为,“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时孔子是圣人”。《左传》对孔子一直称仲尼、达者或孔丘。其二,这里说修《春秋》,而不像孟子那样说“作《春秋》 ”;修意为编纂,作则为创作,二字意有别。

2、(昭公)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幹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干是,鬻于是,以餬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昭公七年》)

[注释]:弗父何,孔子第十代祖先。宋湣公共之长子,湣公卒,弟炀公立,湣公次子鮒祀弑炀公让国于弗何父,不受,鮒祀自立,是为宋厉公。弗父何为卿,孔子之先祖从此由公侯爵位转为卿大夫爵位。

正考父,孔子第七代祖先,于戴公、武公、宣公三朝为上卿辅佐君主。熟谙文史,传曾作《商颂》十二篇等。

共,同恭。

三命,《礼记·王制》:“大国之卿,不过三命。”最高任命卿大夫。

偻,曲背

伛,鞠躬。

俯,低头。

饘,稠粥。

鬻,稀粥。

臧孙纥,即臧武仲,鲁国大夫。

按:孟僖子临终遗嘱,上溯了孔子宗族世系。昭公七年,孔子年仅十七岁,被孟僖子、臧孙纥称为“达者”。《史记·孔子世家》同于《左传》,均定于此年孟僖子、南宫敬叔师事孔子。一说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三十四岁时。

按:孟僖子卒于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孔子三十四岁,孟僖子于是年嘱子从学孔子当合情理。

3、“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障也;无成,是无孟氏也。子伪不知,我将不堕。”(《定公十二年》)

[注释]:仲由,即孔子弟子子路。

三都,即费、郈、成。为“三桓”私筑城堡。季孙氏所据费邑在今山东费县西业,叔孙氏所据郈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孟孙氏所据成邑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

公山不狃,即公山弗扰,春秋时鲁国执政大夫季氏私邑费之宰。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将堕费,公山不狃率费人袭击鲁国都,时孔子为鲁司寇,命令申句须、乐颀反击,败费人,公山不狃逃齐。《论语·阳货》有“公山弗扰以费畔”。

叔孙辄,未详。

申句须、乐颀二人均为鲁大夫。

公敛处父,孟孙氏之家臣。

按:“堕三都”之举原为强公室,时孔子为鲁司寇,实主使者,首先引起孟氏反对,叔孙、季孙疑虑;此后,“三桓”逐渐失去对孔子之信任。

4、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子赣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君两失之。”(《哀公十六年》)

[注释]:夏四月己丑,夏季四月十一日。

诔,致悼辞。

旻天,上天。

不吊,不给予恩待。

慭,暂且。

俾,使。

屏,捍卫。

余一人,国君自称,同于帝王自称寡人。

茕茕,孤独无依。

无自律,失去律己的榜样。

子赣,即子贡,端木赐,孔子弟子。子贡对鲁哀公于孔子生时不能任用非常不满。《论语》中多次出现其名。

不没于鲁,不会在鲁国善终。

礼失,礼仪丧失。

昏,昏乱。

名失,名分丧失。

愆,错误。

按: 《左传》所载孔子卒年月日,是解《春秋》经文所记。孔子修《春秋》,绝笔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西狩获麟”,不可能自书卒年,以后所纪之年,当为鲁史官或孔子弟子所补纪。又,《左传》所记孔子卒年月日,为周历四月己丑,据清崔述推算,当为夏历春二月十一日。

《礼记·檀弓上》所载鲁哀公诔词是:“天不遗耆老,其相予位焉。呜呼哀哉,尼父!”

以上辑出孔子言论二十三则,加上选辑有关孔子事迹的四则记载,都是未见于《论语》及《孟子》《荀子》等先秦典籍者。《春秋左传》作为一部史书,所载言论、事件等,都是依据事实,无虚假,这也经受了2000多年的时间验证,得到历代学者的肯定。其中载录孔子之言,无伪托,是可信的。

在这二十多则言论中,涉及内容颇广,主要有:第一,评论了历史上重要人物,子产、叔向、范宣子、孔文子、魏献子等,对他们治政、品格等都有所评价。其议论准则,体现了孔子思想观点,如称赞子产仁,是子产对待庶民宽惠;称赞叔向义、直,是因他不贪贿,不私亲;称赞范宣子为良大夫,给官员树立了一样板。这些也是孔子自己的主张。第二,记载了孔子从政期间重要举措,诸如“夹谷之会”“堕三都”中的言行。第三,论述了孔子政治主张及道德伦理思想:宽猛相济、克己复礼、忠、义等。在《论语》中,孔子多讲待民以宽惠,未及于猛;于忠,多限于诚实待人,未及忠于君、忠于社稷。在《左传》中有所弥补。第四,对董狐的评论,体现了孔子的史观,书法不隐,秉笔直书,对后世纂修信史有着直接影响,成为中国史学优良传统。

三、《公羊传》《榖梁传》中孔子言、事辑

(一)《公羊传》中孔子言、事辑:

1、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襄公二十一年》)

[注释]:庚子,二十一日。

按:孔子生年,后世有所争议,《公羊传》和《榖梁传》均记于鲁襄公二十一年,此年为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可《史记·鲁世家》及《孔子世家》均记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二说相差一年。史家考定,《公羊传》和《榖梁传》所记是夏历,而《史记》用的是周历,孔子生于十一月,当属周历襄公二十二年,今皆认定此年,即公元前551年。

2、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九月经立。(《隐公第一·疏引》)

[注释]:端门之命,端门为宫殿正南门,此抬君王之命。

3、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霣如雨。”(《庄公七年》)

[注释]:不修《春秋》,孟子曾说孔子作《春秋》,《左传》作者说是孔子所修,此修有在原著之上加以刪削之意,《公羊传》说未经孔子刪修的原本《春秋》称“不修春秋”。

星霣,霣同陨,流星陨落。

按:鲁庄公七年,即周庄王十年,公元前687年,所记发生流星雨,是世界上最早一次记载天象。据现代天文学家推算,此次是天琴座流星雨发生在公元前687年3月16日。

4、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昭公十二年·疏引》)

[注释]:游夏,孔子弟子子游(言偃)、子夏(卜商)。

5、昭公于是噭然而哭……以人为葘,以幦为席,以鞌为几,以遇礼相见。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昭公二十五年》)

[注释]:噭然,呼号高急哭声。

葘,同侧。

幦,车之覆帷。

鞌,同鞅。

遇礼,未期而偶然相逢之礼。

按: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昭公(名稠)感到季氏威胁公室,欲讨伐季氏。子家驹劝阻说:“季氏得民久矣,君无多辱。”不听。孟孙氏、叔孙氏救助季孙氏,昭公败,逃亡至齐,狼狈不堪,转晋求助,晋把他安置在乾侯(今河北成安东南),在外流亡八年,直至亡于乾侯。昭公流亡至齐时,对齐景公说:“丧人不佞,失守鲁国社稷,执事以羞,敢辱大礼,敢辞。”一席话引起孔子对之评论。

6、齐人来归运、讙、龟、阴田,……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齐人为是来归之。(《定公九年》)

[注释]:运、讙、龟、阴,鲁国所属四邑,地在今山东郓城、泰安地域内。王夫之《春秋稗疏·郓讙龟阴》:“此郓,西郓,今郓城也。讙在汉蛇邱县,与侨如围棘之棘相迫,当在汶上县之北。龟山在泰安州;阴,山之北。三邑皆夹汶之壤。”

不违,无牴牾。

按:鲁定公十年夏,齐景公、鲁定公盟会于夹谷,孔子相,使随行大夫兹无还向齐索还被齐国侵占的汶阳之田。这一年,孔子由中都宰改任为司寇,此职历来由“三桓”把持,孔子任职后与季孙氏家族未发生冲突,于是齐国派人来归还侵占的四邑之田。

7、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麕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哀公十四年》)

[注释]:狩,君主冬季打猎。

麟,古代认为是仁兽,“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今谓即长颈鹿或四不象。

麕,即麇。朱熹解释为獐(见《诗集传·野有死麕》)。

袂,衣袖。

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器重弟子。生于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死于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子路,即仲由,孔子弟子中年龄较长者,生于周景王三年,鲁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死于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

祝,断绝。

按:鲁哀公十四年,孔子已是七十一岁老人了。其时,杀伐频频,臣弑君,子弑父,世衰道微。晚年的孔子,甚为悽怆,妻子亓官氏、子孔鲤特别是弟子颜回、子路先后去世,对被视为只是在行王道时仁兽麟才出现而感叹自己的学说理想到了穷绝地步。所修《春秋》也于此年绝笔,史家作为时代而称之“春秋”也将结束。

8、君子曷为为《春秋》 ?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则未知其为是与?其诸君子乐道尧舜之道与?未不亦乐乎尧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以君子之为,亦有乐乎此也。(《哀公十四年》)

按:此则提出君子为何为《春秋》,所言之君子是指孔子吗?所言之为,其义是作还是修?对前一问题,《公羊传》作者回答是为拨乱反正。这与孟子说孔子作《春秋》目的一致。这位为《春秋》的君子,是乐道尧舜之道者,也合于所指是孔子,《礼记·中庸》:“仲尼祖述尧舜。”《孟子·滕文公》:“言必称尧舜。”孔子对尧舜极其赞颂,《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称赞舜“无为而治”,“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9、孔子年七十岁,知图书,作《春秋》。(《哀公十四年,疏引》)

[注释]:略。

10、获麟而作《春秋》,九月为成。(《哀公十四年,疏引》)

[注释]:略。

(二)《榖梁传》中孔子言、事辑

1、庚子,孔子生。(《襄公二十一年》)

[注释]:所记孔子生年月,与《公羊传》同。

2、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桓公二年》)

[注释]:物,指来自宋国之郜鼎。

3、子贡曰:“冕而迎亲,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桓公三年》)

[注释]:略。

4、《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孔子曰:“怀恶而讨,虽死不服,其斯之谓与。”(《昭公四年》)

按:孔子此言,按《榖梁传》所记,是针对这一情况说的:鲁昭公四年七月,以楚灵王为首,联合蔡、陈、郑、许、顿、胡、沈、淮夷伐吴,于吴国所属的朱方(锺离)抓获在齐弑君作乱未遂逃鲁转吴的庆封,并以弑君罪杀之。楚灵王(熊虔)为楚令尹时,曾弑其君郏敖自立为王,所以以弑君罪杀庆封。庆封不服楚灵王,孔子说是“怀恶而讨”。又,在此,《榖梁传》作者称,修《春秋》的深意在“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可视为一说,也是其自己臆说。

5、颊谷之会,孔子相焉。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孔子历阶而上,不尽一等,而视归乎齐侯。曰:“两君合好,夷狄之民何为来为?”命司马止之。齐侯逡巡而谢曰:“寡人之过也。”退而属其二三大夫曰:“夫人率其君与之行古人之道,二三子独率我而入夷狄之俗,何为?”罢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孔子曰:“笑①笑:原刻为“”。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首足异门而出。“齐人来归郓、讙、龟、阴之田”者,盖为此也。因是以见虽有文事,必在武备,孔子于颊谷之会见之矣。(《定公十年》)

按:颊谷之会,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也展现了孔子的政治、外交才能。《左传》《公羊传》均有记载,《榖梁传》对这次齐鲁盟会记载比较详细,如齐景公谢过及责备其大夫不当行为一席话。《榖梁传》作者称赞孔子既有文事又有武备语,不见于《左传》和《公羊传》。

6、王,尊称也;子,卑称也。辞尊称而居卑称,以会乎诸侯,以尊天王。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哀公十三年》)

[注释]:王,有天下者,位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上。

子,五等爵位低下之第四等级。

按:鲁哀公十三年,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晋定公、鲁哀公及周卿士单平公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吴时为子爵国,按礼制规定,五等爵位之君主冠饰也有差等,冕上旒数不得与公、侯同,否则是僭越。吴王夫差想欲好冠而未能,孔子是在此情况下讲此话的。

7、“西狩获麟”,引取之也。(《哀公十四年》)

[注释]:引取之,杨士勋疏:“获麟者欲自为,孔子有王者之德而来应之,鲁引而取之。”

8、《春秋》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隐公元年》)

[注释]:《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榖梁传》中此语疑来自《论语》。

以上《公羊传》《榖梁传》各则记孔子言论和事迹,都为其他典籍未见,对研究孔子生平事迹及思想有一定价值。如《左传》只记孔子卒年,未记生年,《公羊传》和《榖梁传》所记生年同。又,“西狩获麟”及“颊谷之会”比《左传》更详细。对修《春秋》《春秋》之义,也有所涉及。如此等等,于后世研究孔孒及先秦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2014年8月校修于蕺薑居

责任编辑:潘文竹

Quotations of Confucius from Three Annotative Book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ZHONG Er-ju

(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mpiled about 70 years after the death of Confucius, only collects 511 quotations of Confucius, totaling over 16000 Chinese characters. Considering Confucius' long years of teaching and the large number of his disciples, this paper collects another 30-odd quotations from three annotative books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This collection is a valuable addition to the study of Confucius thought.

three annotative books 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quotations of Confucius; credibility

B222

A

1005-7110(2014)06-0044-11

2014-09-10

衷尔钜(1928-),男,江西南昌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离休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仲尼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咏杏
红星
抱朴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不知道有多少水
孔子献计救火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