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赠答送别诗简论
2014-03-29岳振国
岳振国
(西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都610041)
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也有新变,如宋诗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用诗歌反映日常生活,也就使诗歌更加贴近现实。宋代的士人喜欢集会游宴,附庸风雅,他们待客酬宾常常诗酒唱和,所作诗歌的内容也触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赠答诗也就成为当时文人交游的一种文雅形式,他们在诗歌赠答中既交流了思想,切磋了技艺,也增进了感情。晁补之交游甚广,上至朝廷重臣、下至僧人道士,他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写了许多赠答之作。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其思想情感在社会交际中自然会有所体现,晁补之的赠答之作是其社会交际的真实记录,其在展现社会交际活动的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内在的思想和情感。
晁补之的赠答诗内容丰富,有自况身世,描述他生活境况的。如《寄怀寿光主簿四叔父》:
我初就学首未冠,叔父不以童儿看。我今生年二十一,叔父晚作东州官。侧身西望不得见,泪下两脸何汍澜。青春白日不照贫士屋,使我四壁长年寒。六年两岁从进士,晚学扬雄识难字。贷钱乞米出都门,鼓腹吹篪入吴市。读书击剑老死终,何为古来慷慨无人知。上有九重之青天,下有百尺之黄泥。收声藏热等雷火,白杨蔓草秋风悲。生亦不可料,死亦不可量。荆山长号刖两足,何如船尾歌沧浪。我不能钩章抉句攀俊造,又不能赤鸡白狗追年少。矫首翻肠无一言,归去吴松学渔钓。主簿卑官何所施,秋来两鬓应生丝。阿宜已冠无成事,犹忆它年冬至诗[1]。
晁补之这首诗当作于熙宁六年(1073),诗中言其困窘艰难的生活状况和落寞孤寂的情怀,以及坎坷辛酸的科场之路,整首诗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诗人早年的生活景况和他的思想情感。《视田五首赠八弟无斁》也是如此:“家世不为农,长安有大第。官粮弗充口,万里聊自庇。一从学聱牙,世事百色废。卖牛姑补屋,岁晩霜雪至。”此诗晁补之追忆家族昔日的辉煌,京城里有皇帝所赐昭德坊,何等荣耀,如今却是官俸微薄不能果腹,只好自己种地以谋生计。仕途坎坷艰难,多不如意,而诗人又不得不赶快卖掉那赖以种地的耕牛,因为已值岁暮之秋,天气寒冷,而他住的屋子还破败不堪,难承风雪的侵袭。晁补之这首诗所描述的景况,使读者好像看到杜甫的影子,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杜甫的处境和诗人此时的穷愁潦倒境况是何其的相似。晁补之的赠答诗有赠亲友以抒怀的,如《外舅杜寺丞永城守水作诗寄呈》:“雪消冰动看通津,草长江南岸岸春。莫唱龙舟五更曲,扬州杨柳解愁人。”这首诗是晁补之作于扬州通判任上,诗人看到江南草长莺飞的喜人春光,于是诗兴大发,抒发胸臆,馈赠亲友。有对亲友夸赞的,如《用评字韵和答府教授十二弟》中的“君诗飘举似鸿惊,书入扬州子弟评。圣世由来升俊造,少年已自得声名”。建中靖国元年(1101)晁补之守蒲州,而与晁以道同府共事,于是作诗表达对其弟人品才学的赞美之情。也有表达怨抑的,如《和胡戢七首》其七:“少时豪气恨沈沦,缪意诗书可庇民。长笑壮年无一事,微吟只有故人亲。”诗人少年豪气满怀,希望能够为民能做些事情,但壮年时徒增年华,岁月虚度,一事无成,以为诗书可以济世,但一切都是虚幻的少年梦。不能不引发诗人满腹的牢骚。
伤离念远是人所共有的情感,古人安土重迁,同时由于关山阻隔,交通不便,更加剧了人们离别的忧思,因而在亲友分别之时常常是依依不舍,心情感伤,“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2]。 于是留下许多送别纪行之作,其中不乏脍炙人口、历久弥新的名篇佳句,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等等,以表达亲友离别时的忧伤苦痛之情,勉励劝慰之意。李白的《赠汪伦》所以后世广为传颂、人所共称,其原因就在于诗人抒发了内心深沉真挚的情感,诗句是从肺腑中喷涌而出的,自然能打动人心,激发读者的共鸣,引起心灵的震撼。亲友的聚散离合最能深深触动人的情感,晁补之的许多送别诗作表达了亲友间深挚的情谊,大致分两类,一类是送亲人的,一类是送友人和晚辈的。
晁补之送别亲人的诗作多叙离情别意,表达了对亲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如其《永嘉县君赴颍昌杜丈之丧送至鹿邑境上赠别》一诗:
二十年糠粃,相从无腼颜。尊公抱至痛,白玉掩深菅。送子三百里,西风涕汍澜。邻丧罢相舂,况我五服间。怜子一女子,忘身赴忧患。但恨莫攀輀,贱生守微官。勿为掺执悲,我居不求安。送死当大事,丈夫良独难。
这首诗是在晁补之岳父杜纯去世、晁补之妻杜氏奔丧时送别妻子时所作之诗。杜纯去世,晁补之曾作 《朝散郎充集贤殿修撰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杜公行状》一文,据该文记载,杜纯“以绍圣二年九月甲子没于颍昌府之私第,即其年十一月甲子葬于开封府祥符县黄沟乡临黄村特进之兆”,则此诗亦当作于是年。晁补之这首诗情真意切,表达了微官羁身,岳丈亡故不能亲自去吊唁的万分愧疚心情,他在深表痛惋的同时,也道出对妻子无比挚恋的深厚情谊,送别之际两情依依,难分难舍。晁补之夫妻二人情深意笃,如诗中所言:“二十年糠粃,相从无腼颜。”他对其妻子的感情还在另一首诗《寄家人》中道出来:“孟光家世自清芬,鸿亦幽情慕陇云。”此诗作者也表达了他们夫妻间如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深厚感情。晁补之还作有《送永嘉君回至鹿邑东门外作》一诗:“冬温榆柳未全凋,黄蝶飞飞缀野蒿。华发不堪悲世故,斜川归兴满东皋。”这首诗是晁补之送走妻子后归途中所作,前面两句如诗似画,写初冬之景,虽已是冬天,但天色还有暖意,榆柳尚有残绿,蝴蝶在野外翩翩飞舞,后两句写人生境况如自然之冬,已到暮年,不堪世故,归隐东皋。送行之诗,由于人们伤离念远的常情,往往情感基调沉郁凄婉,晁补之此诗也是如此,诗由景及情,联想到身世,不禁黯然神伤,表达了送别亲人归来后触景伤怀的无限感慨。
再如 《送公为之淮南陶靖节云既耕亦已种且还读我书此其意也》:“负米万里缘其亲,运甓无度忧其身。读书莫学流麦士,挟策勿比亡羊人。乃翁辛苦到白发,今汝强勉当青春。昔时管鲍以君霸,此两士贾宁非贫。”这首诗则是表达慈父对爱子的深切关爱和期盼,言语质朴,情出于真。而《送八弟无斁宰宝应》一诗是在绍圣三年(1096)晁将之赴宝应任时晁补之的送别诗作,诗开头交代出时节是“穷邦迫秋成,霖雨厚土湿”,然后以景寄情,写送别时的场景,诗的最后对其弟给予劝勉和期望,希望他能够为政有法,为民造福,光耀门楣。晁补之与其弟晁将之感情笃厚,如《栗区村与无斁别》:“十年投分皆卿相,四海论心只弟昆。老忆躬耕困随牒,春风挥泪栗区邨。”这首诗作于晁补之身在齐州,此时诗人被贬谪南京通判即将赴任,无辜被贬本来就很伤感,又想到自己十年飘零、千里悲凉,使其更增生涯凄苦的哀痛、世路艰辛的感慨,如今又要和弟弟远别,愁怨哀伤之情难以尽言,不禁泪洒衣衫,深情缱绻,缠绵凄恻,格调沉郁。然而晁补之同样是写给无斁的诗,在远贬信州被召还京后再见其弟,则是异常高兴,如《省曹梦游山示无斁》:“万里归来兄弟乐,百年多病井庐思。”诗人表达了渡尽劫波,兄弟重逢后那难以名状的欢喜之情。晁补之亦有送其舅父之作《送舅氏杨通直令阳谷》:
人言慎县宰,颇似太邱君。客户有训遣,司官无讼闻。外家久寂寞,舅氏少辛勤。一邑何足道,髙名谁与群。西来马特特,冬晚雪纷纷。公朝道由砥,孤士迹如云。过门苦地僻,下直迫日曛。深泥枉穷巷,寒炉对残煴。感慨说宣子,飘零缀遗文。麟阁窘铅椠,鱼山失耕芸。远情等匏系,归梦剧丝棼。山东接畿甸,阳谷近榆枌。吏昔猛豺虎,民如窜麖麏。幸逢宽大时,庶几仁惠熏。自笑下士策,不殊野人芹。爱民宜百禄,本茂实当蕡。
晁补之母杨氏一族为华阴人,其父是尚书比部郎中赠右朝议大夫杨早,诗中对舅氏杨通直的才能大加称赞:“一邑何足道,髙名谁与群。”并表达对其舅为官后施行仁政,为民谋福祉的希望和期盼。晁补之送亲人的诗作笔下饱蘸深情,字字句句发自肺腑,显露出其对远行亲人的无限深情和关怀,以及对他们的劝勉之情。
晁补之送别友人的诗,既有对友人深厚情感的表达,也含离别时的惆怅悲伤之情,同时诗作中还有对友人的祝愿、勉励、期许之意,在诗中他也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抒发对人生的感喟。如《送梅校理子明通守杭州》:
金明池上柳,人折一枝春。赠子意不浅,东游云外身。人生半刺史,朱绶光四邻。此岂经世怀,但慰垂白亲。钱塘我旧游,颇复识其人。不应山水改,但恐猿鸟新。章台走马客,冠盖尽要津。窃禄我自惭,便面聊障尘。亦思一舟去,共醉西湖滨。时平自行乐,不为千里莼。归来麒麟上,献纳当及辰。
诗人与友人分别,折柳送行。杭州是作者昔日去过的地方,真想和友人一同而去,再重游一下旧地。诗末对友人表达良好的祝愿和期许,希望友人大展宏图,功业有成。再如《送曹子方福建转运判官二首》:
谈经草檄鬓华生,初拥闽山传节行。江入桐庐青欲断,溪从剑浦碧来迎。茶虽户种租宜薄,盐不家煎价欲平。要使祈招歌德意,君恩不为远人轻。
侏儒未用笑先生,孟博聊堪揽辔行。学有人民可尝试,诗须山水与逢迎。边夷岂识朝廷治,耕钓唯知吏政平。台阁时清多俊彦,萧生雅意未宜轻。
曹子方即曹辅,诗中要求友人曹辅去福建为官时,能够勤政为民,把朝廷的恩惠远播到闽中,对友人寄予殷切的期望,而《送吴黯赴阙》中“学道平生昧蹊径,半世端如走榛莽”之句则意味深长,晁补之宦海无定,深感世道艰难,如同是在榛莽之地穿行。他借送友人之诗抒发自己对世路人生的感喟。其他送别友人的诗如《送赵燮》中的“赵侯慷慨诸公客,少日论兵今发白”,是说好友的雄才大略以及今昔的沧桑变化。《送赵正夫京东漕》中的“清时忧国事,白首问民风”,是赞誉友人的勤于吏事、白首不疲的鞠躬尽瘁精神。《送刘景文两浙西路都监》中的 “诗篇惊人众侧耳,早有高誉无卑栖”,则又是称颂友人出众的文才。
晁补之还有给晚辈后生的送别诗,这类诗多给予晚辈以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期许。如《送石梁赴举》:
鹤知半夜鸡知旦,岁晩淹留客心乱。功名识时贵及早,不忍飰牛衣至骭。家居负米有季弟,能视明星弋凫雁。男儿业就可以行,桃李荣时腰绶灿。
诗人对石梁的希望及勉励,希望他能早登科第,成就功业,也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看法,是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送李知章下第归河北》:“斗鸡击剑邺王台,万古英雄死不埋。子去悲歌宜有和,露萤白首亦常材。”此诗是晁补之对李知章落第表示劝慰,科场失意之人心情会非常沮丧,而这首诗慷慨苍劲,风骨遒劲,能使人沉郁的心情为之振奋,颇有骆宾王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6]的雄壮气势。再如《赠送张愈秀才》:
秋水幽幽济河道,君挂蒲帆若飞鸟。西风黄叶滞公车,鸡黍从君怀故庐。男儿自有四方志,世上相期独荣利。昔时马周徒步动天子,君今有用当如此。
诗作点出送行的时节,借西风黄叶,车马不前来表对友人远去的留恋。最后是对张愈的勉励,“男儿自有四方志,世上相期独荣利”,既是劝慰别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志在四方,建功立业的思想。晁补之的《送学生李公裕兄弟赴省集》则又是对李氏兄弟的品德才学大加赞扬,而《送北京学生曹慈明秀才之京师》诗中一方面叙写晚辈曹慈明家教有方,学识渊博,另外一方面抒发自己对现实处境的感慨。
晁补之一生迭遭贬黜,宦海沉浮,命途多舛,随着诗人社会地位和人生际遇的变化,其赠答之作也表现出波澜起伏的情感,既有早岁的积极事功,也有晚年的消极遁世;既有登科及第的欢欣,也有贬谪罢黜的沉痛;既有对亲友高才的赞许,也有对晚生学业的劝勉。诗人与赠答对方情谊相投、深相契合,所以对方的欢喜哀愁自然能够引起作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表现在赠答诗中,就是不为浮泛的应酬之词,而是茹含着诗人的真情实感,通过晁补之的赠答诗可以窥见其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晁补之的送别诗笔墨酣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之情,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渲染传达内心情感,诗作通过一些冷寂凄清的自然物象来反衬,渲染诗人彼时的惆怅惝恍之情,诗人也善于通过各种送别的场景去反映其内心复杂的情感。晁补之的送别诗一方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另一方面也借送别诗展现个人襟抱情怀,通过其送别之作,使人能从中感知、体察出诗人内心的情思与意绪,其送别之作情思委婉,含蓄隽永,动人心神。
[1]晁补之.鸡肋集[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68.
[2]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746.
[3]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263.
[4]蒋清翊.王子安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4.
[5]刘开扬.高适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3.
[6]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