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深化审美教育的路径探析

2014-03-29张方瑾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能力文化教育

张方瑾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高校深化审美教育的路径探析

张方瑾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许多院校尚未透彻地理解素质教育的深刻内涵,使审美教育在高校中的边缘地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阻滞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实施与发展。因此,增强审美教育思想、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性,充实审美教育门类,拓展审美教育的互动性,不断探索深化审美教育的方法,探寻深化审美教育的路径,提升审美教育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既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深化;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以美学的理论教育人,使受教育者在创造审美境界时摆脱束缚,融合对象,完成人的感知、创造力和人格的个性化塑造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是超功利性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精神性和审美创造的自由性”[1]。

一、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成因

1.高校审美教育的发展现状

作为高等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机构,高校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提升。然而,源于价值观的片面认识,大多数高校在审美教育的品质和层次上存在偏差,对审美教育的互动性和校园的文化生态关注不够,培养的学生缺乏对课程内容的参与思考、拓展思考和深度分析。

审美教育在高校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一是课程所占比例小,门类单一,实用类课程多,鉴赏类课程少;二是评价体系较为片面,淡化审美教育学业成绩,以考试(考察)分数代替整体评价;三是以晚会、竞赛等暂时性文艺活动代替日常的课外审美教育;四是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资金支持;五是师资队伍建设迟缓,在进修培训、职称评聘、工作量等方面没有优势;六是各门类间关联弱,培养和评价体系较为松散,资源无法充分共享,增加了教育成本;七是片面重视实用主义知识观,忽视审美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造成了受教育者人文精神、探究精神、批判精神、创造精神、社会关怀精神的弱化。

2.高校审美教育发展现状的成因

从时间方面看,许多高校侧重硬件设施和主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可视的,而审美教育的成果是隐形的,不能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致使这种长期收益型与短期功利性相悖,所以大多数院校不愿意在审美教育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学科设置看,强调应用型课程,很难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构,所以组织机构不完善、信息反馈模糊、评估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都阻碍了高校审美教育体系具体可行的探索和构建。从社会环境(产业结构、教育环境、人文素质等)看,校园文化活动重娱乐轻思考,特别是以理工为特色的高校重应用轻理论、重技能轻修养的倾向比较严重,简单地把审美教育等同于文娱活动,没有把审美教育与文化思考真正结合起来,忽略了审美教育的人文价值,忽略了人文作为科学动力的重要作用。以上观念及行为对校园文化形成了挤压和排斥,造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脱节,对高校审美教育体系的重建和提升,整体大学精神的探索和办学层次的提升都有消极的影响。

二、高校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1.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价值认识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积极向上的教育引导是各类高校的重要职责。深化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面对未知的生存压力,清晰地判断是非美丑,在缺乏安全沟通的社会中走出自闭与过度的“自我保护”,防范不良信息的侵蚀;有助于学生建立真善美的理想,培养精神意识的现代化和非功利化,完成知识的广度拓展和对文化意蕴的认知和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欣赏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美学的魅力的同时学会思考,唤醒自我的使能评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提升价值判断能力。

2.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视审美教育,以美促健,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全面和谐发展,而非某种技能的片面提升,通过体验与对话建构人与对象世界的和谐空间,贡献家庭,服务社会。通过校内外互动的各种活动,产生健康、循环的“空气对流”,创建优质的文化和政治环境。超越单一的物质功利的追求,鼓励学术创新,让更多的学生找到自我归属感,在吸纳知识与输出创意的双向流动中提高自信心,使审美力、创造力在这种敢于追问中反复实践、不断提升。

3.审美教育提升文化的对接能力

通过欣赏教学和引导思考的随机把握,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感受真诚的课堂评价,促进高校人文素质培养及相关课程建设,改善课程设置的结构和比例,调整成绩评价体系,有助于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职业道德的对接能力,有助于校企的更好合作;提升校际、国际交流合作的吸引力,使高质量的学科教育与全方位的审美教育相结合,在内涵建设上更加凸显高等教育特色,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提升学生对各种文化的吸收能力、融合能力与对接能力,增强学生对校园、社会及未来生活的适应性。

三、高校深化审美教育的路径

1.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要加强学校整体及社会各界对审美教育的重视,以“个人成长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双重准则来安排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力、职业能力和素养。国际人才标准在继资历取向和能力取向后,转向对人才的品行和心态的高要求;企事业用人单位也在选聘人才和工作考核中,从对人员业务能力的考核转向对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和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质等方向的检验。结合高校培养目标和整体学习特点贯彻有特色的审美教育,以培育学生心智与人格的成长为最终目标,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培养完全发展的人”。

引导学生放眼更大的世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审美教育必须走出狭隘纯粹的艺术本位的思想,以专门的审美教育课程为引领,引导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从头开始培养自己的读书习惯。从实验室的观察中学习,以及把搜集、旅行当做学问的来源”[2]。增强学生的自我重视感、对他人的关怀感和对事业、祖国的热爱,使其获得感知、鉴赏、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个性更自由全面地发展,不仅具备生存的能力,而且生存得更有质量、有重量。

高校教师增强审美教育的观念,加强内涵建设,在注重学生专业教育的同时拓展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精神成长的深度与广度。

2.拓展互动,分层次实施

以专门的审美教育课程为引领,培养学生自觉的反思能力和处理能力,形成独特的高校审美教育体系。可分普识、发展、提升三个阶段实施,以四个学年完成。其中,“普识阶段”侧重于“人的基本成长需求”,在第一、二学年完成。引导学生超越时空的限制,超越现代技能和教育的禁锢重新认识美、理解美,通过对文学原典、艺术作品的细读,帮助其理解人类历史最深刻的思想,激发其感知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信心和远大理想树立的恒心。“发展阶段”侧重于审美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开拓思考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把专业课程和社会热点认知联系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深化对文化内涵的解读。“提升阶段”则是由教师根据优秀的美育教材让学生在课程中动手实践,以话剧、涂鸦、摄影等形式为审美、创美创设环境。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加强学生审美认知、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完成学科教育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向更高审美追求。

3.加强创新,多形式进行审美渗透

打破学科界限,聘请校内外优秀教师、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事业单位优秀员工开展讲座,举办文艺沙龙、各种专题网站建设、各类主题校园活动(如“生态文化”、“安全文化”、“职业文化”),加强校园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艺术文化的综合氛围,让学生找到一个发现自我、开发情商、提高审美、展示自我的平台,有一个表达情绪、释放压力的方式,在娱乐中提高思维力,在实践中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心理,增强对理想的追求信心和承挫能力,能真实地感受、有效地思考,实现精神意识的现代化。积极引导绘画、音乐、戏曲、话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进入课外生活,把这些艺术形式转化为丰富的美育资源,让学生感受不同学科的思维碰撞,在学习和生活中审美,感受良师益友的人格魅力,感受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实现审美教育方法上的多样性。

审美教育把审美思想和原则渗透于教育中,以育人为中心,以文化为背景、以审美为特性,关注人的感性生存,注重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表现,突出了人文价值,提升了人文精神。

四、结语

审美教育在高校中发挥着深远的作用,它不但促进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关怀,促进人际关系的审美化,而且能促进审美主体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内在潜能的激发。深化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更高的审美追求”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优化办学结构,深化办学内涵,提升各种文化的对接能力。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深入发展审美教育,构建合理完善的审美教育体系及评价机制,让学校各个方面都能发挥美育功能,成为美育的大课堂。

[1]叶碧.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5.

[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7-158.

2014-01-02

张方瑾(1981- ),女,安徽合肥人,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美术教育和动漫艺术研究。

G64

A

2095-7602(2014)03-0131-03

猜你喜欢

能力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