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现代化到底是什么?

2014-03-29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副局长杨振威

成才 2014年6期
关键词:校长办学现代化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副局长 杨振威

教育现代化到底是什么?

■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副局长 杨振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到了“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参加各种教育学习培训和研讨活动中,笔者也经常听到基层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使用“教育现代化”这一提法。笔者感觉,对“教育现代化”一词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要有一些关键要素的达成,否则,容易造成认识的混乱,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还可能误导教育工作者,甚至会阻碍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当然,教育现代化又是综合发展目标,应该有一套具体的、科学的评价标准。因此,我们在使用“教育现代化”一词时,应该把握其本质的含义。笔者认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办学思想人性化

《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说,党和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指出了办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学校办学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去除功利化的价值追求。

一是办学理念要有前瞻性。伟大教育家蔡元培说:“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学校确定办学理念应该具有超前性,不能短视,要立足孩子长远发展去培养,为孩子的终生幸福去教育。因此学校应该根据世界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来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做好“教育专为将来”的准备。

二是办学视野国际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要求我们办教育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未来社会需要有移动能力的世界人。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早在十年前就指出,世界经济全球化急需培养一批拥有理念、人脉以及操纵国际经济能力的“有移动能力的世界人”。“移动能力”主要指愿意走出去,到不同国家去发展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对国际事务多元了解与包容能力、融入国际社会能力、对跨文化的沟通协调能力等。因此,学校在学生培养目标的设计上,要吸收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开门办教育,同时结合自身的传统优势,培养出心系祖国、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专业知识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三是办学归宿人本化。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人的发展去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健康自由发展去办学。学生永远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行为和方式的中心。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天性的举动都是伪教育。因此,教育的各个阶段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好培养内容和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能让学生成为应试的机器,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追求的现代人。

二、办学路径特色化

我们的祖先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这个思想是古今中外教育永远不变的灵魂,也是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内核。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研究发现,人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据此他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结构。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为这些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教育现代化要求学校应该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办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办学,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一是要办不一样的学校。人与人是不一样的,社会需求也是多元的。因此每所学校对自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要办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让他们在学校得到最好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应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兴趣和爱好,针对学生特点和差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把学生的差异变成资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机会,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是培育不一样的人才。由于家庭出身、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不同,学生在智力方面和非智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现实中,大多数学校在统一的目标管理下,办学千遍一律。学校用一个标准衡量学生,用一个模式塑造学生,使学生在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中挣扎,其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天性,有的甚至把学生变成了“书呆子”。

三、校长岗位职业化

校长是一种具有相应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职业,校长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行政职务。校长既要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和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需要前沿的教育理念和开发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管理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因此,教育现代化要求校长岗位职业化。

一是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校长要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带头人。校长不管从事哪个学科的教学,都应该成为这个学科的行家里手,都不要脱离课堂和教学第一线,要与教师一起参加“备、教、改、导、研”等活动,掌握学校教学第一手信息;同时利用自己的管理经验等优势,成为学校课改的领路人和先行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校长要能先知先觉,主动站在课改一线,引领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素质教育新的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轻负高效学习。

二是校长自主办学权。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学校办学需要,解决好学校办学的硬件配备,协助解决学校办学中的困难;同时加强对校长办学成效、业绩、社会评价等的考核和监督。要把办学自主权还给校长,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校长能按照校情、学情和自己办学思路去自主办学,安心地、专心地办教育,办出学校的特色,培养好每一个孩子,赢得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三是校长的职级制。根据工作能力、专业水平和实际业绩,对校长进行职级制管理,应有统一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专门的考核评价组织,对考核不合格的校长,可以通过“取消职业资格”等方面的规定加以约束。

校长职级制是对“官本位”观念的冲击和突破,是要把校长从官本位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由任命制的事业管理者转变为聘任制的事业经营者,由执行计划的职务校长转变为关注市场的职业校长。职业化校长应该既是学校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又是教师群体中的首席教师和专业领路人。

四、教师发展专业化

教育现代化必须是质量的提高和优化,而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先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质量。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是一个培育人的职业,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爱心和方法,需要智慧和创造。因此,要做好教师工作,需要教师把工作当事业,而不能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一是教师应该成为某一专业的行家,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更新知识、拓展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力争做到“一专多通”,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二是教师应该多从事教学研究,多与其他同伴交流,培养专业兴趣,克服职业倦怠。“教而不研则浅”,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需做教研,做课题研究,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加强同伴互助,共同分享与交流,共同提高和进步。三是教师应该成为人师,不能成为教书匠。既教书又育人。教师不仅仅要教书,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育人,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培育学生。教师要能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能关注学生差异从而平等地对待学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潜能和兴趣,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做人。

五、学生班级小班化

17世纪初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成为近现代学校教育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自身发展,班级的额度应该由过去的大班额走向小班化。这首先是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最终目是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人培养成为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才。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大班额教学就不能满足不同禀赋学生的不同需求。小班化教学能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的发展。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大都采取小班化教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次是素质教育的要求。21世纪的教育应以培养现代人——具有独立个性和人格、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促进现代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必须扬弃应试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更需要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调整政策,在人员编制、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小班化支持,确保小班化教学的实施。

六、教育手段信息化

整个社会发展日趋数字化、信息化,给教育带来很大挑战。《规划纲要》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实际上,教育的信息化既是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又是教育现代化的手段,教育信息化推动和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同时又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水平。2012年4月,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了基于“三通两平台”(即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模式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导向。其一是构建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全国教育系统的学生、教师、经费、资产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其二是建设数字化移动校园。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构建信息化移动通信平台,以手机、PDA和平板电脑等小型化移动通信设备为信息载体,实现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上拓展现实校园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虚拟校园。其三是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建立灵活开放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拓宽终生学习通道。

七、质量评价科学化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但是如何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面临的大难题。《规划纲要》提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2013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启动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并推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其目的是逐步扭转我国基础教育单纯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体内容和指标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

2013年12月,教育部又将上海、武汉等30个地区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客观上来看,这些做法对目前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可操作性不强,指标过于复杂,且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潜能缺乏评价,其评价的依据还是通过考试看分数。要真正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可操作性原则。“大道至简”,简单易行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评价标准必须依据不同学段的教育特点,抓住关键性因素,再根据关键因素设置考核指标。二是德育至上原则。“育树先育根,育人先育德。”立德树人自古以来都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评价标准必须把对学生德行的考察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来看体育、智育和美育等指标。三是多元化原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是育人的一个关键阶段,需要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同时人的潜能和禀赋各异、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各不相同,因此评价标准应体现个性化和潜能预测的要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用激励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进步。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校长办学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