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2014-03-29许书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许书烟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

许书烟

(闽南理工学院,福建 泉州 362700)

现如今后勤是组成高校的一部分,后勤的工作效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效率的后勤工作才能让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进行下去,才能使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因此,高校后勤服务模式将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本文以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为例,立足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为师生员工提供全方位的、满意的后勤服务.

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

1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研究背景

高校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包括后勤管理,而且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中很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保障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开发和人才培养等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是建立在有效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但是,由于学校在人财物方面的关系没有理清,所以后勤集团很难实现对高校进行有规范的分离所以变成了同各大学校“分而不离的状态”,导致后勤改革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这种滞后现象又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学校后勤涉及到的关系比较复杂,例如人事关系、行政部门和财务方面,这种复杂的关系导致处理事情的时候实行的标准很难统一,因为这些部门会对其工作进行干预,后勤服务还会因为想独占的心思使得有些具有竞争力的团队难以进入与其竞争,这样会因为没有良好的竞争使得企业不思进取,有着一劳永逸的思想.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所带来的后果会阻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常推进,最为严重的是会造成难以实现高校整体的进步,这样会拉大不同高校之间社会化的差距.

2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研究目的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我国的高校对于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处于起步阶段的,所以难免有些高校会盼望着改革彻底解决制约高校教育事业的后勤管理问题.根据了解中国高校的的具体情况以及后勤服务改革的情况发现存在这么一个现象:缺少深入研究,与事实结合以致于部分高校在选择后勤管理模式方面跟着感觉走.本研究的目的:一是搜集和借鉴国外高校的现金管理模式和经验为我国高校后勤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创新模式;二是希望通过研究能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创新模式,为我国高校的后勤的整体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3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经验

3.1 国外研究经验

欧美等国家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方面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的特点:国家以及社会团体、学校运用市场机制来给最终的需求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他们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赚钱盈利赢.欧美国家高校的后勤运作方式是后勤管理业里的典范,对我国高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后勤模式的选择.以下以英国和德国为例

3.1.1 英国.英国高校后勤是由学校和政府共同组成,主要由政府主导,各校因地制宜建立以服务、咨询和学生自助为主的后勤管理体制,向学生提供的指导服务涉及餐饮、住宿、医疗、就业、心理咨询等,对于大学经费的筹措和后勤建设与维护的经费则是基本上由政府承担.学校要求后勤服务不仅仅以盈利为目的面向学生展开.

3.1.2 德国.德国高校后勤模式受国人关注也比较多,德国高等学校的后勤由大学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如今是一个现代的大学生服务中心,由国会成员、委员会和秘书长等组成,总部设在波恩.主要任务是为德国三百多所高校超过180多万名大学生提供后勤服务,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诸如住宿、餐饮等方面的问题.

国外高校后勤的运作模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高校自身决策直、外包给专门机构、高校与专门机构共同举办等.无论哪一种类型都在高校后勤服务方面具有以下共性:区分大学生、教职工、学校三类不同的消费资源然后分别对其进行配置.

第一,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教职工后勤服务的资源配置均采取社会化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对后勤服务不存在优惠、政策倾斜等经济帮助.这样做可以让教职工自己来选择和支配生产资源,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优势.这样的做法的另一个优势是使学校在后勤财力和精力的投入大为减少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第二,对大学生的后勤服务,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利益,把服务放在第一位,不能把盈利放在第一位,所有的服务都要让顾客感受到服务的“价廉物美”.同时,积极宣传吸引大学生共同参与餐饮和后勤服务全过程,对后勤服务和管理进行了解和进行监督.

第三,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就是政府,政府应该对于大学生的后勤服务承担“公益”责任.政府通过政策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其他财政补贴政策给予相应的支持.

第四,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的共同做法是更多的利用校外生产资源对学校后勤消费资源的配置.总之,发达国家会对大学生、教职工、学校三类消费对象进行严格的区分,进行本质不同的配置.对教职工的服务已融入社会和市场.对学校的后勤服务的配置充分体现了分工经济的特点和优势.

3.2 国内研究经验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较缓慢,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开始步入快车道,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在近十年才有了相对改观的发展,各地、各高校众多的专家、学者在后勤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高校后勤管理,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主要从后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两方面进行研究.胡征宇等许多人都认为要根据“80/20效率法则”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建设后勤队伍,在此础上建立起的优势互补的高层面团队是我国人力资源体系构成的关键;钟霞军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等来实现;李文国认为加强后勤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各种有利于发展的培训来达到所需要求;金梅等人从管理方面出发提出市场开拓创新、经营思路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都是可以用来加强后勤队伍的管理的;尤春卉提出建立学习型后勤;徐玉秀则认为需要留住优秀人才,运用良好的竞争手段千方百计留下所需要的人才;朱艳美也提出了加强后勤队伍的管理办法,就是建立自身企业的文化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郝志如等找到适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技术,运用3P模型科学的管理人力资源,目的是为了避免主观臆猜等造成的不良后果等等.

4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创新思考

我国高校后勤在专家和学者的研究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后勤总体的运行效率还是比较低,服务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低下的运行效率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从我国高校后勤这些问题出发得出必须对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观念、体系、过程、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得出一条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所需要的低成本、高效率、有质量保障的发展道路.

4.1 观念的创新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中心是学校的工作,在维护高校稳定的前提下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正确处理高等教育改革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从整体利益出发,把维护后勤管理的稳定视为基础,必须切实的抓住基础工作,同时,还要加强校内师生的互动、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各方面做好交流工作,更有效率的展开工作.例如,要加强与师生的联系需要重视师生的切身利益.后勤服务不仅需要以降低后勤服务成本为目标而且还要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考虑到服务对象是高校人群,这个群体比较特殊,要保证学校稳定与发展则需要后勤服务是否到位,后勤服务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不稳定的隐患是否会发生.

4.2 体系的创新

后勤管理体制创新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好高校后勤管理的有效性,这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与社会化运营的要求,理顺高校与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关系,有效配置高校后勤资源,实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社会化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关键在于理清关系,后勤、学校、政府之间的关系是重中之重.对于职权的划分方面,学校的行政部门必须得和后勤部门分开来,对现有资源实现配置最优化,分开管理还可以通过引进社会资源利用第三产业展开竞争更好的为后勤提供良好的服务.后勤现代企业制度从原来学校与后勤之间是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到后勤服务以社会承担为主的经济关系,后勤社会化的核心问题是产权关系的改造.

4.3 过程的创新

管理过程的创新就是对服务流程进行整合重组,达到数字化的办公效果.实施数字化办公是建立在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的,所以信息是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信息化管理需要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会将分散的、独立的服务点组合成一个同步协调的整体,形成一个信息管理链,从而能对后勤服务流程进行优化重组,将资金、收益、人员、绩效、监督等信息进行互联共同,协调操作.使得整体的运营成本得到降低,有效降低运营风险,重组就是建立后勤一站式服务平台,将分散的、孤立的服务节点融为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形成信息管理链,实现后勤服务流程的优化重组所拥有的资源,创造效益最大化.后勤信息化平台使信息得到充分利用和共享,在不同校区、不同部门间建立起高效信息互动,使后勤管理真正成为统一体.

4.4 后勤企业文化

优秀的后勤企业文化是高校后勤部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行为习惯、传统作风、道德标准、规章制度等.它依赖于文化组织内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与后勤部门的共同愿景、指导思想、经营策略.它包含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面.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前述的理论和实证案例部分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纯理论和我们国家的具体实践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在吸收这些理论的精华,应用这些理论的同时,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消化吸收,以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更有效的指导实践.

积极培育成熟完善的高校后勤社会服务市场.从目前的实际条件来看,适合我国实际的还是一些过渡型的后勤模式.但是,与之相比,完全社会化的后勤模式显然更有效率,只是目前其实现的条件还不成熟.而积极培育成熟完善的后勤社会服务市场显然有助于缩短这一过渡期.通过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当中,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得这一市场逐步完善.

〔1〕钟顺虎.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选择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3-25.

〔2〕皮光纯.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2):11-14.

〔3〕胡征宇,姜群瑛.论社会化改革中的高校后勤实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24-26.

G647

A

1673-260X(2014)12-0250-02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餐饮业的财务管理探析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