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元素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2014-03-29康英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3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道德德育

康英华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德育元素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康英华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矛盾,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单一的德育课程不能满足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有必要将德育教学理念渗透在各科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大学英语是高校的重要学科,英语学科的语言情景是进行德育的优良土壤.

大学英语;德育理论;大学生

1 高校德育的现状分析

高校德育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涵盖了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理论和道德实践等在内的各方面知识.高校德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首先是通过德育课程即思想政治课程,这门课程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哲学四个方面介绍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文化,这些知识大多集中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偏重于政治理论的介绍,对学生道德理论和道德认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将高校德育渗透在不同学科中,偏重于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各学科通过挖掘文本中的古今中外先进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模范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通过两种形式的教育以及各媒体对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宣扬,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水平,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能够明确什么是高尚的道德,什么是低俗的道德,并且能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的中国人,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德育的学习和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评价,德育的评价归根到底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德育的开展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高校阶段的德育开展在道德实践方面处于弱势环节,各学校大多是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践行道德品质,这是一个较好的方式,是与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的长期性和持续性特征相吻合的.不过,从实践来看,高校德育因为没有明确的评价机制,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和教师都把道德行为的养成放在一个不被重视的位置,具体到道德主题活动上,就表现为,道德主题的形式化开展,或者甚至表现为不开展.很大一部分学校,只是将道德主题写在公示班上,却没有班级具体制定道德实践的步骤和开展细则.在高校德育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脱节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表现出不一致的现象,道德行为的发展水平严重低于道德认知的发展水平.

2 德育课程的特征

中国有一句古话“先成人,后成才”,强调了道德品质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学生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笔者发现国外高校德育在开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以育人为根本目的,这门课程通过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严谨的政治修养;第二个特征是以学生为基础,凸显生动形象的教学开展方式.学生对于事物和观念的认同依赖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化的事件,这就要就教师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要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三个特征是教学活动要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高校德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衡量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准是学生的行为,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将接收到的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换,只有真正转换完成的知识才能成为高尚的道德,而道德行为的转换首先需要学生的道德认同,道德认同通过简单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实现的,需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通过积极地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因此,高校德育教学的开展要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四个特征是综合性.高校德育教学需要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高校德育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综合教材的道德认知和政治素养要求,组织一定的活动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也促进课内知识和课外实践的整合.

高校学生在多年的教育中不断加深自己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思想道德认识的发展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在道德认同和道德行为上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表现出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一致.

3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的必要性

3.1 高校英语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渗透的必要

在中国的教育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在这里把德育放在首位,说明德育是任何教学阶段都应该重视并优先开展的教育,也与中国传统思想“先成人,后成才”相一致.在高校的学科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而英语学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这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高校英语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是,英语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英语文本充满了情感性、情境性和教育性.英语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观念的表达,英语交际中包含着生活中的礼貌问候和生活规则,他将生活中的规则通过谈话的形式加以表达,促进生活习惯的情景化和具体化,而跨文化交际的情感性也使得学生更加认同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中国和目的语国家的传统美德等,即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英语学科的这种独特的形式,不仅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提高,而且促进思想和价值观的传递,即促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发展,这是德育开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道德认同的形成.

3.2 高校英语交流的情境性和参与性是道德行为转化的重要环境

英语交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需要学生行为的主动参与.而学生的行为是与一定的道德理论相联系的,在这里我们称之为道德行为.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道德理论知识的支撑,而且需要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英语交流和交际是一项集体参与的活动,在交流中不仅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而且需要学生之间的彼此配合.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涉及多方面的道德知识,例如在同伴交流中的互相尊重,在同伴合作中的相互帮助等,这些都是道德行为不断培养和塑造的过程.同时,由于英语交流的集体参与特征为学生道德行为的坚持提供了监督,大学生在道德行为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大学生在群体面前表现出来的高道德行为和在自我环境中表现出来的随意特征以及学生高道德行为的间断性特征,归其原因正是因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需要外界因素的监督和督促,而英语交流的集体性特征有效的发挥着学生群体的监督作用,并有效的延续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的监督中.

4 德育元素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4.1 优化高校英语课堂的环境建构

环境是德育与高校英语教学相结合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高校英语课堂环境的建设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合理进行教室的文化建设.教师是课堂开展的主要基地,在实践中教师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向阳明亮的教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学习状态都非常好,课堂气氛好,课堂效率高.这就说明,课堂是拥有生命和活力的,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布局和教师文化的构建.在高校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一些班主任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不同的文化板块,不断的更新内容,有的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室种植不同的盆栽花,有的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窗帘和玻璃的清洁,这些都是在构建课堂的环境,促进高校英语教学的高效开展.另一方面,建立平等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新课程倡导平等的、对话的师生、生生交流,而交流是基于文化环境下师生发展状况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共同安排班级活动,给每一个学生发表观点和活动建议的机会,这个班级在每一个值得纪念的传统节日里,都能通过制作一些小的手工,开展主题演讲,写祝福卡片来纪念,在这样的班级文化中,学生和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4.2 构建充满情感的教学情境

德育的渗透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思考、例如,在“MoreCrimeandLessPunishmentBy RichardMoran”的学习中,教师通过ppt展示社会中因为不同的错误认识导致的犯罪行为,引导学生对性和谐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设置促使犯罪人改过的措施.这样的情境教学促进道德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让学生领会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同时在道德情境的设置中,要设置一些道德两难的问题,在道德两难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促进道德的是非观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更能客观的评价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

4.3 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的树立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养成,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的保障,规章制度是每一个学校都具备的,但是并没有可以执行的道德行为考核标准,同时,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抵触.学生具有重要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符合学生行为的具体道德行为考核和监督机制.在上述道德认知教育和道德行为的探讨过程后,由班级学生自主决定在一定时间内学生要养成的行为,并建立道德行为登记表,由学生选取道德行为监督员,负责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监督学生的道德行为养成,具体来说,在班级的道德行为记录表中予以登记,以一天为单位,一天中没有出现不道德行为极为10分,出现一次扣一分.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即道德不及格,学校其他奖励不得享有.本周的行为在下次道德课上进行评价总结,包括自己关于本节道德行为的疑惑或者感悟.这样就把学生的行为作为道德开展的起点、过程和重点,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和转化,集教育和评价为一体.同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监督员有权予以指正.

〔1〕王颖.浅析大学英语德育教育的功能[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3.

〔2〕荣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1):56-60.

〔3〕张换成.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01):67-69.

〔4〕朱莹.如何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 [J].青年文学家,2011(22): 155-156.

〔5〕魏春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与德育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2):221-222.

G641

A

1673-260X(2014)12-0182-02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自然语义元语言视角下英汉语义基元相关性的实证研究”(NJSY14277)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远和近
论《三字经》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