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新闻写作教学的三大难题

2014-03-29张爱玲

传媒 2014年2期
关键词:博客人文精神课堂

文/张爱玲

新闻教育必须强化实践,这一点专家们早已达成共识。但共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教育的总体格局,理论与实践脱节,新闻学毕业生适应能力差、进入角色慢等问题一直存在。作为新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新闻写作教学急需破解自身难题。

一、新闻写作教学存在的难题

1.学生缺乏实战能力。新闻教育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但很多高校的新闻写作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教学,课堂练习使用的素材也往往是现成的。新闻写作应当展现事实,记者必须把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出来。新闻报道要求运用准确、具体、通俗、清晰、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这种要求看似简单,但对缺少训练和新闻实战经验的人来说却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须经过反复的实战训练才能达成。

2.教师纸上谈兵。据调查,国内已有超过900家高校开办新闻专业,但新闻教育改革缓慢,从事新闻写作教学的教师中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很少,虽然不乏满腹经纶者,却只能纸上谈兵。在美英等处于全球新闻业发展前沿的国家,情形却不是这样,他们特别强调新闻学专业教师的新闻从业背景。比如,全美国新闻院系里几乎所有教新闻实践课程的教师都有新闻从业的职业经历。如果知识传授、案例分析、新闻写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新闻写作课程教师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相反,具备新闻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却可以从实际出发点拨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现场“打样”,答疑解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但人文精神教育缺失,不单是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中国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列出,是因为这一点对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很重要。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年轻记者缺乏人文精神的问题也很突出。炮制虚假新闻、制造无聊的新闻噱头、不顾他人感受强行采访报道等等,均是其具体表现。只培养能采、会写的准记者,新闻教育的任务只完成一半。

二、新闻写作的教改思路

1.实战训练。要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实战训练课时和学生实习,使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实战训练可采取课堂新闻发布会、校内采访、校外采访等形式。课堂新闻发布会简单易行,主持人由教师本人担任,时间可长可短。校内外新闻人物、学校和院系的学生会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都可以作为新闻发言人走进模拟发布会,接受学生的集体采访。发布会内容要提前告知学生,要求他们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踊跃提问,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写作作业。为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新闻,教师还应经常与学校的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院系负责人保持紧密联系,全面了解校内动态,提前预知校内活动,随时向学生提供新闻线索,并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分组采访。

2.讨论探究。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案例讨论、经典作品讨论、最新案例讨论、最新作品讨论、学生作品讨论、学术观点讨论等。每次课都应当有意识地设计讨论环节,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简单议题的讨论可以随时进行,专题讨论的内容由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商定,分头搜集资料,做好充足准备。为设置鲜活议题,教学案例应适当补充“当日新闻”,新鲜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质疑,课堂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不存在“绝对权威”。学生质疑说明他在深入思考,这样的质疑作为讨论议题,对师生都是进一步激发。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讨论的组织者、引领者,不应该是裁判者。

3.示范采写。从某种角度讲,新闻采写课也是教师的示范课。学生初学乍练,难免犯错。对学生采访中出现的失误,教师应及时纠正,示范引导。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诸如有效信息少,主观性语言多,教师可以写“下水文”,一篇“下水文”胜过45分钟的夸夸其谈,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事实及人们的言行所进行的不加主观修饰的报道。高水平的记者会将自己需要表达的观点隐藏在客观事件的叙述中而不漏痕迹地展现出来。新闻“姓”新,新闻写作教学的内容也必须切准社会的脉搏,随时更新。当教师的视野和能量有限时,必须寻求外援,把优秀的一线记者和编辑请进课堂。这些人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实战经验多,属于外援性师傅,既可以为新闻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又可以为学生的新闻实践提供示范和指导。

4.博客新闻写作。博客具有方便、快捷和开放性、普及性的特点,利用好这个无限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可以把新闻写作教学课堂无限延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班级为单位,申请设立班级新闻博客,这里既是学生展示实践成果的地方,也是网上互动的公共空间。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传。

5.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养成。人文精神不能一朝一夕养成更不能强制命令。教师既需要灌输,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也需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人文精神的渗透必须贯穿于采访、讨论、写作等所有教学环节。例如,通过讨论具体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表现,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最小伤害原则”,即“有职业操守的记者把新闻来源、采访对象和同事都看做值得尊敬的人”。要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作为一名记者,还是作为一个社会人,都需要具备人文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三、新闻写作的教改成果

1.教室、校园、社会三个课堂紧密衔接的教学模式。以新闻写作课堂为依托,把新闻写作教学的触角向校园延伸、向社会生活拓展。既“请进来”,把新闻人物、新闻发言人和一线编辑记者请进课堂,提供新闻素材;也“走出去”,有组织有目的地带着学生走进校园新闻现场和社会生活现场,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享受新闻发现的乐趣,感受新闻写作的魅力,构筑开放的新闻写作课堂。

2.记者、编辑、教师三种身份有效地发挥教师角色。新闻写作教学急需双师型教师,既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又能指导学生外出采访,能为学生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实践把关。笔者发挥新闻从业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还尝试了“高校新闻教师+媒体从业者”共同教学方式,请媒体从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新闻采访的写作。

3.课堂、QQ、博客三个空间相互补充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有限性。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QQ、博客不但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还可以变成新闻写作教与学的课余平台。对教学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者共性问题,我们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解决;对于易解决的一般性问题,通过博客或QQ群等方式随时讨论解决。博客还引来素不相识的网友参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技能教育、知识传授、人文精神养成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无数事实证明:无知很可怕,人文精神缺失比无知更可怕。在新闻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养成、技能教育、知识传授三足鼎立,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

[1]张蕊.关于改进新闻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今传媒,2010(4).

[2]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N].人民日报,2008-01-04(11).

[3]唐成英.新闻写作与实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博客人文精神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博客天下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