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媒体传播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2014-03-29刘建华庄晓东

传媒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治心理经济

文/刘建华 庄晓东

随着风险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危机频现,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下,会引起更大范围的效仿与混乱。在矛盾冲突与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前、发生之中与发生之后,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往往会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全媒体传播力是指政府管理者利用全媒体传播模式进行信息传播,以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包括信息下行力与信息上行力两个方面,既能把政府上层的信息有效地逐级传播下去,又能把基层民众的信息快速上报到上层各级组织。当下,全媒体传播力越来越成为政府管理者执政能力的标志,其对政府维稳的作用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维持社会心理稳定

社会心理是一定区域的人们对现存制度与秩序的基本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偏向,一种人心向背,它决定了对统治政治合法性地位的认可与否。如果一国民众的心理意识倾向于否定现政权,则可致社会混乱甚至引起政权更替。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接受的信息丰富而多元,认知面愈来愈宽广,思想愈来愈多元化,需求愈来愈个性化,人的自由性、独立性、自主性愈来愈强,对社会事物的价值判断愈来愈自我化,原有的思想价值观也愈来愈难以适应时代要求,铁板一块的统一价值思想不复存在,急需建设一种新的柔性的思想价值观,以灵活动态的方式来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并随之不断进化与调整,以达到维持社会心理稳定的目的。

在这种背景下,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受损不可避免,这就对人们心理产生冲击。现代社会一方面使得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要求愈来愈高,但信息社会的即时、面广的传播特征,又会使公众个体随时陷入群体盲动的境地。不论何时何地,当不明真相的人们接触新信息尤其是谣言后,在感染和效仿机制作用下,会发生大面积的跟风,往往走向于事实真相的对立面,对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威胁。社会心理具有朴素性、易变性与盲动性,一旦某个事件引起社会心理的变动,则有可能威胁到该区域的社会稳定。例如,近些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也多是由社会心理变动所催化的。

全媒体传播是一种崭新而有效的传播方式,政府管理者利用这种传播理念与传播手段,可以全方位监测并把握社会舆情态势,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等媒介形态,交叉运用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活动传播与文化传播等方式,及时引导社会有利舆情,疏导不利舆情,使人们的情绪波动得以抚慰,基本价值得以认同,社会心理趋于稳定,从而保证社会政治稳定。

二、有效满足人们个性化信息需求,维持社会关系稳定

社会关系系统内,物质关系与思想关系是其两种基本关系。物质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联系。思想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意识形成的关系,它是物质关系的反映。正是因为有了物质关系这种决定性因素,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国家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国家之间便有了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体现在关系上,又可分为对抗性关系与非对抗性关系。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利益根本对立、往往要靠强制手段来维系或解决的矛盾关系,通常指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关系。非对抗性关系是涉及双方根本利益一致,可以通过批评、说服、调整的方法去解决的矛盾关系。

当前在一个国家之内,社会关系之间的利益冲突已不能用对抗与非对抗来加以简单区别,处理方式方法也不能因循旧章。因为,社会关系的粘合度日益松散,越来越呈现为一种弱联系。不用说组织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与邻里关系,就连血缘关系都无法保证铁板一块的稳定。消费社会与思想芜杂时代,很难有统一的思想价值观,而且它也难以统摄所有人的思想与行动。金钱至上、利己观念成为少数人的唯一追求与基本价值取向,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种弱联系下的关系便会轰然瓦解,引起社会混乱与动荡。

当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以一种圈子形式存在。人们没有统一价值观与精神信仰的维系,很难有同呼吸共命运的组织群体,而是出于一种共同的兴趣或身份形成弱联系圈子。这种圈子中的关系是临时的、非持久的,且每个个体或群体的信息需求多元而个性化,单一的媒体传播无法满足这些需求,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利益冲突,造成现存各种社会关系的破裂,导致社会混乱。全媒体传播可以通过多种媒体类型,以文字、影像、数据、动画等表现形式,无极限地生产并传播多样化的信息内容,以满足受众无极限的个性化信息需求,使社会关系中的各个单元(包括个人、群体与国家)各得其所,以维持社会关系的基本稳定。

三、有效减少风险社会人们的不确定感,维持社会秩序稳定

风险社会并不具体指某个国家不安全,而是说人类发展进入了充满不确定感的一个时代,所有个体的人对将来都有一种不安全感,怀疑与信任、安全与风险无法达成长期平衡,二者永远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于建嵘认为,目前中国已进入风险社会,主要标志有:一是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参加人数和规模都呈现不断快速增长的趋势。二是中国近年来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的意外事故和灾变性事件不断增加,如非典事件、矿难事故、禽流感、艾滋病扩散等。

面对这个风险社会,人人自危,对未来养老保障的担忧,对流行疾病肆虐的无力,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对经济危机的焦虑,如此等等,使人们充满着巨大的不确定感。人们深深感觉到个体的无力,对当下社会发生的事情,充满着强烈的获知欲,需要媒体提供即时全面的信息,让人们得以触摸这个不断变动的世界,以稍稍减少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保持当下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随着人们活动空间的不断拓展,流动性已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常态,传统媒体固定传播信息的模式已不能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解放了人们对空间的依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信息。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全媒体传播的发展,通过报纸、期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与手机等媒体形态,以文字、影像、数据、动画的表现形式,提供给碎片化时代的人们以个性化的信息,满足其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使其心灵得以慰藉,感到可触可摸的社会生活依然存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国家之间的结构依然稳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依然按照一定程式运转,从而确保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有效提供市场供需信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虚拟经济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已超越了实体经济而左右着整个国家乃至世界宏观经济的稳定。虚拟经济的稳定对社会心理稳定极为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导致金融业、房地产业、博彩业等虚拟经济的大波动。纵观百年经济发展史,很多金融危机都与人的心理波动极为相关。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在短时间内恶化到如此程度,是与社会心理的剧烈波动相关的。人们对这个经济社会的未来充满着不信任与危机感,如若经济危机前的不良征兆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则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股市狂泻与房价大幅涨跌便不足为奇。

然而,经济稳定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极为重要,一旦经济发生波动,若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物价飞涨、通货膨涨、大量失业、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等便成为常态,其结果是新一轮的恶化,最终导致社会混乱与政权更替。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朝代更替便是由经济动荡所致,如民国末年的物价奇高、货币贬值是导致其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苏联解体也是与经济混乱有关。如此等等,说明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它能为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保障。我国产生政治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能得到合理的满足。邓小平指出,“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转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

由此可知经济稳定(其当然也含经济发展之义)在社会政治稳定中的意义。有学者提出,必须厘清经济稳定的质态,并构建一个评判经济稳定的指标体系,进行预警,随时调整,实现经济波动的可控性,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汤劲松认为,经济稳定的质态是适度增长和基础再造,需要根据这两种质态进行诊治,以确保经济稳定。谢赤认为,德国在其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济稳定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应用对我国经济稳定具有借鉴作用,经济稳定的评价指标是:就业指标、价格变动指标、对外经济平衡指标、增长指标。李家祥等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稳定的预警系统,认为预警程序包括判明警情、预报警兆、确定警度、探寻警源。其中警兆指标是反映警情的先行指标,预示着经济不稳定状况的先期征兆,分为经济发展速度波动、通货膨胀、居民实际收入失衡、劳动就业紧张、市场严重短缺等五类警兆指标。

研究者关于经济稳定的预警系统构想无疑是科学而有效的,但是,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靠单一的组织机构去实施这个工作任务,很难做到信息的随时发布,无法起到很好的预警效果。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移动技术无疑为经济稳定预警系统带来了一股生机。全媒体传播时代,传播者即是接受者,各种经济市场信息可以通过不同形态的媒体与表现形式,即时传播给不同空间的受众,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有效的市场供需信息。每个传播者或接受者都是经济预警系统的主体,通过全媒体技术实现即时交互的经济信息传播,一旦全球金融危机出现,全媒体传播体系则会减少并终止加剧经济波动谣言的传播,对社会心理发挥巨大的稳定作用,保证虚拟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实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维护整个经济体系稳定,最终达致社会政治稳定。

五、有效解构境内外恶意信息煽动,维持社会政治稳定

对于国家而言,政治稳定是根本与前提,只有政治稳定,才能进行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当然也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政治稳定绝不是追求一种静止的社会状态,而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在政治发展中确保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体现在许多方面,主要包括国家的主权稳定、政府稳定、政策稳定、政治生活秩序稳定以及社会政治心理稳定等方面。政治稳定的特点是:承认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与斗争;政府对冲突有一定的可控性,政治稳定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政治稳定要服从经济发展。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权力的腐败,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直接原因;财富分配不均,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经济原因;国家重大政治决策失误,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主观因素;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公开或不公开的颠覆和破坏,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外部因素。

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影响地区政治稳定的因素与整个国家是一样的,但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存在历史上的与中央政权关系问题、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宗教势力问题以及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政治问题,它们很容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相对内地而言,更易受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境内外敌对势力从来未放弃对边疆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与恶意煽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移动技术的出现,一方面带给人们极大的传播自由权与获得权,但另一方面也为境内外敌对势力所用,以前所未有的传播网络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反动传播与恶意煽动。

因此,边疆民族地区政府需要熟练掌握全媒体传播能力,一方面捍卫自己的宣传阵地,另一方面要有效解构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恶意信息煽动。在媒介融合时代,政府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每一个个体与组织,都既是传播者,又是组织者,应当发挥全民记者无处不在的监测优势,第一时间识别并上报境外敌对势力的反动传播,并采取有效策略,一一解构,减少恶意信息传播的范围,降低其效用,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心理稳定与经济政治稳定。

[1]张艳玲.社会心理稳定与社会稳定[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2]李玲波.试论政治稳定、经济稳定与社会稳定[J].楚雄师专学报,2001(4).

[3]李家祥.社会主义经济稳定预警系统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2(8).

猜你喜欢

政治心理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