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题材广电节目应追求的三个维度

2014-03-29施玉景

传媒 2014年2期
关键词:题材电视节目广播

文/施玉景

当前举国上下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中国梦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它需要从历史积淀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资源。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展示真实的历史,让历史之光照亮现实的社会人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正能量。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防止不当演绎损害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真善美——历史题材广电节目演绎的三个维度

文本化的历史是我们接触历史的唯一途径。任何人都不可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看到历史的本来面目,而只能通过历史文本去建构对历史的认识。文本作为经过加工的历史信息,在一次次的加工转述过程中,必然被加进政治、心理、审美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发生内容和形态上的改变,并以自身的改变来改变现实的社会人生。著名的法国认知人类学家丹•司波博将这个过程称为“表征的流行病学”(an epidem iology of representations)。他认为,一种表征的流行病学就是一个因果链条,心理建构与提取能够引发个体修正他们的物质环境,进而引发其他的个体建构他们自己的表征;这些可以储存与提取的新的表征反过来又导致掌握这些表征的个体改变环境。

历史是严肃的,因此历史文本的创作也十分讲究科学严谨。然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达到给人镜鉴、以文化人的目的,历史文本又必须生动形象,少不了艺术的包装。真善美是东西方关于历史文本的共同追求。

“真”指的是真实性,这是历史文本得以成立的基础,也是它区别于取材于历史事件的文学艺术文本的标志。如果缺少了考据即形式论证这个环节,不能取得客观真实的材料,创作出来的历史文本就会导致历史观念的混乱,从而失去作为镜鉴的史料价值。“善”指的是合目的性,在多大程度上促成行动是衡量传播效果的重要指标。基于真实历史创作而成的历史文本,首先必须符合流行的社会意识形态,即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义理”,才能在助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达到历史文本创作的目的。反之,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美”指的是审美属性,是历史文本基于形式而产生的,是促进文本传播的催化剂,同时也是传播审美观念的必然要求。总之,把“真善美”作为分析历史文本的三个维度,可以有效地评价历史文本的优劣,促进高质量历史文本的创作。

目前历史题材广电节目存在的问题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应运而生,成为历史文本的一种重要形式。用影像纪录时代,以声音传递历史,不仅为历史学界所推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对于文字里的作品,历史题材广电作品由于运用了图像、声音、特技以及其他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显得更加直观、生动、鲜活,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增加了更多的审美特质。但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一些创作主体被利益迷住了双眼,创作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时功利化倾向明显,不顾历史事实、不顾正确导向、不顾受众观感,随意演绎历史的问题十分突出,总结如下:

1.从“真”的维度看,戏说盛行,混淆历史视听。在生活节奏高速化、信息传播碎片化、文化消费快餐化的大背景下,历史题材节目创作的理念发生了扭曲,片面迎合猎奇甚至低俗、庸俗心理,“戏说”之风一度十分盛行。电视剧自不必说,即使是在一些被冠以“讲坛”“纪录”“档案解密”之名的节目中,以现代观念图解历史事件,随意添加情节、细节、心理活动的现象也不鲜见。理念扭曲导致考据不周详,使本来应当是“信史”的节目中掺杂了太多的非理性、不科学、甚至虚假失实的成分,混淆了历史视听,导向问题十分突出。

2.从“善”的维度看,脱离需求,形成信息垃圾。人都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阶段中的。历史资料的价值就在于给人们以历史镜鉴,帮助人们更好地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在创作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的时候,必须考虑现实的需求。但是,有的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却自说自话,有如老学究掉书袋,陈词滥调充斥其间,几无可观之处。有的则无视社会规范和主流价值观,企图以出格求出位,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3.从“美”的维度看,过度包装,导致畸形审美。历史事实远离现实生活,如果板着面孔讲述,会让人味同嚼蜡,因此形式包装必不可少。但是,一些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却由此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过度包装。运用如画面、音乐、字幕、模拟场景、数字特技等电视表现手段的时候,忽视与内容的协调,为了包装而包装, 一味追求新奇。厚施铅华的结果就是掩盖了历史原生态的美,得不到受众的认可。有的甚至走向美的反面,以恶俗、低俗、媚俗吸引眼球,把人的审美观念引向以丑为美,败坏社会风气。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良莠不齐,甚至影响了受众的接受态度,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如何追求和实现三个维度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要消除这种影响,必须以历史文本的三个维度为参照,寻找解决的途径。

1.着眼于构建精神家园,坚持求真。历史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时代精神就是当下现实与历史记忆交织的产物,虚假的历史必然导致时代精神的错乱。因此,以史为鉴,必须建基于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想像的构造。创作历史题材的广播电视节目,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帮助人们通过参照历史明确现实定位,通过审视历史找到前进方向,通过理解历史消除现实困惑。正如雷戈所指出的:“只要能揭示出新的意义,历史就是新的;只要能发现新的历史意义,历史就是新闻。”让人耳目一新,才能让人观念更新、思路创新。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广播电视必须当好受众的信息管家,帮助受众获得、筛选、解读好信息,使广播电视节目与当下社会的新鲜事实相结合,有效拓展解读信息的广度,开掘思考问题的深度。根据舆情变化,紧贴百姓关注,抓住国内外时事焦点及社会文化热点,精选题材,找准时机,提升历史题材广电节目的传播效果。

2.着眼于推动社会发展,坚持求善。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历史资料浩如烟海。在了解历史、以史为鉴、修身治国方面,中国人有着尤为深厚而久远的传统。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国家面对的是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迫切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找到前行的道路。人民群众也面临着社会结构和利益分配的深度调整,更加需要借助历史的“自然映射”功能来解除困惑,找到努力的方向。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作为当前流传广泛的历史文本形式之一,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求知、求真的需求,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大国崛起》就是这样一部杰作。创作者正是站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历史节点上,从思考中华民族如何实现重新崛起的高度,结合当下改革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难题,深入解读世界性大国崛起的经验教训。

3.着眼于维护社会和谐,坚持求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上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史学的天然基因。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建设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被提升为国家发展的最高战略目标。这一切都要求历史题材广播电视节目注重挖掘题材之美、丰富形式之美,为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纪录片《国宴》开头,飘逸的书法配合特技,不仅夺人眼球,为全篇奠定了基调,而且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了中国书法之美,无形中受到传统国粹的熏陶。而在通常只播放创作团队信息的片尾,创造性地以小视窗的形式,让编辑出面讲述“红墙御厨”程汝明师傅的故事。他爱岗敬业的精神、无私奉献的情怀、善待家人的美德,给国家盛宴添上了凡人注脚,使整部纪录片的美学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让受众在感受国宴之美的同时,感受到了劳动之美、人性之美,受到了一次深刻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这样的片子,对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猜你喜欢

题材电视节目广播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论交警广播直播室的构建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