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材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4-03-29王兆娣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教材指标

王兆娣

(安康学院 教 育科学系,陕西 安 康725000)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把一定的学科内容按照逻辑关系与学生的学习规律加以组织的教学组织。教材作为直接指导学科教学的文件与材料,比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有更大的影响。在不断提高课程质量的过程中,教材评价是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提高课程质量方面的努力的重要诊断和检查。而科学合理的评价技术方法是实现教材评价预期效果的手段和关键。因此,在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发生深刻变化的形势下,研究、挖掘、创新科学实用、与时俱进的教材评价方法,是提高教材评价质量的当务之急。

1 教材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关于对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少,但这些指标体系尚不健全,存在着还需要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建设详略重点不一

笔者在查阅近几年关于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文章中发现,各体系二、三级指标详略重点不一,且指标划分的标准也不同,有的甚至含糊不清,没有具体的深入探究,抓不住评价要素的本质。这就很容易给评价工作带来困难,影响评价标准的科学规范化,这也是当前教材评价工作最薄弱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定性评价重视不够

由于定量的结果便于数字处理,所以在教材指标评价体系中,一直受到评价者的重视,以致于忽视了定性评价的重要作用。的确,在指标系统的设计中,尽可能地用一些可定量处理的指标,有利于教材评价的客观性、精确性,但教材是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因此,其内在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的,仅用量化的手段来评价它是比较肤浅的,于是遇到难量化的方面就极易被忽视掉,但这些难量化的方面对于教材评价极为重要。所以,在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中,不能只注重定量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

1.3 注重评价指标的相关性而忽视指标的独立性

指标的独立性在整个指标体系的科学设计中有着重要地位,它是指指标之间互不相容,每个指标都独立地提供信息。若指标不独立,一方面意味着指标间有重叠、有冗余,那么显然对整个指标体系来说无意义,还增加了整个评价的工作量,降低了评价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重叠的指标被重复地进行评价,会导致权重的增加,形成偏差,进而影响整个教材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精确性。而在大部分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中,却出现了指标不独立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内涵不明确、外延不清楚、词义不清晰等,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问题。

1.4 过于重视对权重的分配而忽视对评价标准的科学制定

在设计指标体系评价方案时,由于权重分配普遍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所以如何合理分配权重就成为研究的重点,而评价标准的制定就容易被忽视。评价标准是指对指标进行测评的标准,在教材评价中,它是对影响教材相关评价因素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测评的准则和尺子。作为准则和尺子的评价标准,如果不把握好,一开始就会影响评价的科学性。

2 原因分析

2.1 传统课程观对教材评价目的的影响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作为课程内容具体化的教材应该是汇集了人类知识经验精华的著作,是权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的基本依据。本源性和权威性是其主要的特点。受这种传统课程观的影响,当前不少教材对教材评价的目的认识比较模糊,比较片面。往往是从评价者自身的角度,很少考虑教材需求者看法,从传统的教材控制教学的视角来审视教材,即用升学率的标准,看学生是否能完成教材规定的某一种任务或标准等设计评价指标,而不是从真正的教育目的出发,使教材满足需求,让教材适应教育发展。由于教材是一个非常复杂地承载着社会思想的客观实在物,因此,必然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的进展情况,被评价教材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等等。所以,教材评价应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满足新的使用需要的审查手段,不能是单单反映传统课程思想,控制教学按规定化发展的继承者。这也是当前教材评价指标和标准混乱不清的主要原因。

2.2 教材评价方法的相关理论尚不完善

在我国课程评价的发展中,教材评价的理论总是滞后于教材评价的实践,要么照搬评价其他教育因素的方法,如泰勒的目标导向行为评价法,要么采取谨慎保守的态度,从历史的教育评价经验和观念中提炼教材评价方法,还没形成一套真正适合当前新形势,具有本国时代特色的教材评价理论,从而影响我国当前教材评价工作科学有效的进行。教材评价往往只局限于社会对教材需要程度的价值判断,忽视了学生自身对教材需要程度的价值判断;只重视对教材自身知识逻辑体系完备程度的评价,不重视对教材适应学生心理逻辑顺序程度的评价;只强调对预定目的顺利达到程度的评判,不重视对预定目的以外的实际学习结果的评价。

2.3 教材评价方法自身发展不成熟

教材评价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教育研究领域,正式起步比较晚。新中国成立后一直都非常重视教材的质量,但是,由于中小学教材长期实行国定制即“一纲一本”制度,因此并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教材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一纲多本”改革的开始,教材评价工作的重要性已逐渐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1986年9月,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并于1987年10月正式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材审查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此后,关于教材评价工作的研究虽不少,但由于起步晚,理论不成熟,加之评价条件和采用的工具设备受时代发展的限制,教材评价的方法技术一直是课程改革中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

3 建议和对策

3.1 转变课程观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评价观

完善教材评价方法的前提就是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这就需要认真地把握课程的本质,明确课程的目的,树立正确的课程教材评价观。在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学科知识为课程内容,以学科框架为教材框架、注重教材的本源性和权威性的评价观念受到了挑战。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对逻辑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掌握,还应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发展。这是教材评价所要面对的新的问题。因此,相对应的教材评价观念也应该有新的转变。具体就是要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克服传统教材评价观念中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强化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重视自主评价和评价的多元化,以充分发挥课程教材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革教学实践、推进新课程改革等方面的功能。比如,在对各学科教材评价时,应注重引导学校、教师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也建议采取“成长记录与分析、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包括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

3.2 完善教学评价方法

首先要加强定性和定量纵深综合发展,体现教材评价全面性、整体性和科学性。

其次要重视指标的科学独立性。在评价指标提出后,应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筛选。如采用各种数学分析法,要特别重视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环节,对分析结果做到科学的处理,进而及时纠正指标体系。保证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独立性。同时还要提高评价标准适恰性。由于当前对教材这种具有复杂社会属性的客体认识不够,影响了评价指标的效度和信度。在教材评价实施中,有时候评价者与使用者是相同的,但很多情况下,两者并不统一,教材评价者并不是教材的使用者。如:国家教材审定机构、课程专家、教材的编制者等虽然都对教材做到一定的评价,但他们并不都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就存在教材评价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够等问题。为避免评价者的主观臆断,保证教材能够得到符合实际的评价,还应该到教材使用者那里收集第一手实用信息,进一步来说明在何种条件下对教材所做的价值判断,这样使教材评价更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

3.3 重视评价方法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我国教材评价方法起步晚,理论不成熟,需要我们不断发展评价理论,改进评价方法。所以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相关教材评价理论,是教材评价方法提高的基础。具体来说就是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还要结合自身教材特点,独立探索钻研符合我国实际的教材评价方法体系。只有提高理论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教材评价实践。

[1]谭杰锋.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1):145-146.

[2]魏壮伟.试析新课程化学教材的评价与使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115-117.

[3]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李英.认真研究教材评价搞好教材审查工作 [J].学科教育,1990(1):35-39.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教材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