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教母题与《南柯太守传》中的生存观

2014-03-29李婷婷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淳于母题梦幻

高 雪,李婷婷

(1.空军航空大学 基 础部,吉林 长 春 1 30022;2.长春工程大学,吉林 长 春 1 30022)

0 引言

母题是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传播的成分[1]。也就是说,母题是叙事过程中最基本的元素。作为文本中最小的单元,它普遍存在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在不同作家的笔下,转换出无数具有不同主题与倾向的作品,并合并入其他文学样式与文化形态中。在这一过程中,民族精神与民族特性得以体现与加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得以塑造。

佛教母题是指带有佛教文化信息的情节单元,如“无常母题”、“平等母题”、“梦幻母题”、“感应母题”、“因果母题”等。这些以佛教教义为基础的母题在佛教本土化进程中被不断地植入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后,就不断影响着中国文学。“后来中国小说的发展,包括长篇小说的兴盛,也都借鉴了佛传与大乘经等佛典叙事作品的写作方法。”[2]到了唐朝,佛教在中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其对中国文学,尤其是传奇文学的影响也更加深刻。佛教不仅促进了传奇文学的叙事形式的革新、虚拟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将佛教的基本生存观带入了传奇文学中。本文将从佛教梦幻母题和无常母题的角度,探讨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中的生存观。

1 《南柯太守传》中的佛教母题

佛教经典《大藏经》有言:“三界皆空。夫有悉无,万物若幻。一生一灭,犹如水泡。”[3]这道出了原始佛教的三大基本命题,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空。世间万物因缘合而成,无自体,无自性,一切都是空幻的,而恰恰就是这些空幻无常的万物构成了我们生存的根本。无论世事怎样变化,辉煌亦或暗淡,也将是一场空,因而,“遮莫高贵逞英豪,人生再会大难逢。生老病死相煎逼,积财万贯总成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了这种佛教无常观的不在少数,如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叹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苏轼也曾惋惜:“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三国演义》卷首词:“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些辞藻无一不是对世事无常的感叹,而这种思想归根结底承自佛教的无常观。在佛教意识形态达到鼎盛时期的唐代,佛教的无常母题成为唐代许多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如唐传奇的经典名作《南柯太守传》。

《南柯太守传》开篇讲述东平叫淳于棼的人,因官场不得志而终日饮酒消愁,常常酩酊大醉。在醉梦中,他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由盛到衰,由乐生悲的虚幻人生。梦中,淳于棼迎娶公主,当上南柯太守,得到了婚姻的满足和政治上的胜利。而从檀箩国的来犯开始,淳于棼的人生走向了下坡路。先是同一政治网中的好友周弁的死,然后是公主染疾“旬日而亡”,诽谤流言四起,淳于棼孑然一身,被赶回了人间。来时使者招待有加,必恭必敬;回时荒凉寂寥,冷暖自知。婚姻政治上的偶然成功与失败,显示了世态的炎凉及荣华的无定、人生的不可测、命运的不自由,世间的一切如梦幻泡影。因此,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然达观,得到心灵自由,趋向超凡脱俗之人生。若将佛教无常母题进行深层次延伸,便是人生如梦幻般虚无。

2 《南柯太守传》中的佛教母题所折射的生存观

汪辟疆曾说:“唐时道佛思想,最为普遍。其影响与文学者,随处可见,以短梦中历尽一生此二篇(指《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足为代表,其他皆可略也。”[4]梦幻是另一重要的佛教母题,也是佛教生存观的重要体现。唐传奇中许多作品皆有“梦”这一基本情节,如《枕中记》《霍小玉传》《谢小娥传》等。通过梦这一情节,可以高度浓缩人生历程,将在现实有限时空内无法实现的一切以梦幻的形式展示出来,而梦醒之后便是佛家的顿悟,展现了一种与以前不同的人生观。如在《樱桃青衣》中,卢子梦醒后叹曰:“人世荣华穷达,富贵贫贱亦当然也。而今而后,不更求官达矣。”《枕中记》中,卢生也有相似的感叹:“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在《南柯太守传》一文中,梦幻既是作品的叙事框架,又是作品所要表达的哲思之一。

整篇故事都围绕着“梦入蚁穴”这一基本要素展开。“梦入蚁穴”的故事结构早在《搜神记》中的《审雨堂》中就有记载:夏阳卢棼,字士济,梦入蚁穴,见堂宇三间,势甚危豁,题其额曰:“审雨堂”。但《搜神记》这类书记载神怪灵异故事是为了证明“神明之不诬”,根本算不上小说。而《南柯太守传》发展了这一故事结构,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以阐述作者的人生感悟。从故事整体上看,淳于棼在醉梦中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而梦醒后,在自家槐树和城外大檀树的树洞里发现了梦中的一切场景,这本身就亦真亦幻。此外,作品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真实梦境,这个梦境中所发生的一切,从成为驸马,荣华加身,到被驱逐出槐安国,也都似梦一般虚幻。这一安排同样也表明了人生如梦这一思想,正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5]。通过梦幻这一佛教母题,作者表达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生存观,即浮生如梦。世间万事无常,如水中月、镜中花、梦中景一样虚无。同时,作者将人生喻作“蚁穴”,感叹人生的空幻渺小:“贵极禄位,权倾国都,达人视此,蚁聚何殊。”

为什么作者让主人公淳于棼梦见的主要是他的仕途,而非其他?这一情节内容的设置在当时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中国有句古话,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作品开篇讲到淳于棼的仕途之路,“曾以武艺补淮南军裨将,因使酒忤帅,斥逐落魄……”可见,现实中的淳于棼并非无意于仕途,而是不得志。在梦中,他成功地实现了他所期盼的一切,完美地演绎了儒家思想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生,这一生体现了儒家的入世思想。

儒家的入世思想认为,大丈夫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孔子的“学而优则仕”、“修己以安天下”,孟子的 “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均表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李剑国先生指出:“唐代士子每以娶五姓女、第进士、升高官为荣……”[6]淳于棼无论在现实还是在梦中所追求的也是这种建功立业的入世思想。这种思想经过千年的文化沉淀,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淳于棼在梦中娶了美娇娘,当了大官,显赫一时。然而,梦终究是梦,一切皆是枉然,于是他顿悟到,“生感南柯只浮需,悟人世倏忽”,人生如梦,一切皆空。那人生的意义何在呢?经历了如此的一场心灵路程,淳于棼对现实彻底死心了。他以投身佛道中来摆脱这种虚幻感,寻求人生真正的意义所在,这在淳于棼的梦中早有伏笔。在淳于棼刚到槐安国不久与众女子调笑,曾多次出现了有关佛教的内容。如群仙姑姐于上巳日过禅智寺、在天竺院看石延舞《婆罗门》、七月十六日于孝感寺从上真子、听契玄法师讲《观音经》等。很明显淳于棼入的应该是佛门,只有入佛门才要“绝弃酒色”,淳于棼父亲灵魂不灭的观念也是来自佛家的灵魂观。

根据佛理,人最大的执着就是“我执”,认为自己是一种现实存在,从而引出无尽的烦恼,即欲望。只有意识到自身的虚空,以虚无观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能“度一切苦厄”。这就是佛家的出世思想,这也是作者李公佐等一批知识分子的选择,是他们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反叛。面对着衰落的唐王朝、昏庸的统治者、腐败的官员以及黑暗的世道,以功名为追求目标的知识分子大多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们看穿了世事,对前途感到迷茫无措,佛家的出世思想帮助他们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与自由。这也是佛教思想能够深入人心,进入唐传奇文学的一个原因。

唐代传奇小说中很多作品的“母题”都直接或间接地采撷和汲取了佛教文化信息,而唐五代传奇的繁荣也带来了佛教特定母题的复苏。佛教母题经过历史的积淀和文人的淘洗,成为负载唐传奇文化基质、传达思想意识的重要成分,并且成为这些作品的中心话语。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以佛教的梦幻母题和无常母题作为其基本的情节单元,表达了一种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传统儒家思想全然不同的生存观,即世事无常,世间一切皆如梦幻般空幻。只有放弃执念,舍弃俗世的欲望,才能获得灵魂的自由。

3 结语

正如古代知识分子追求功名一样,在当今社会,许多人执着于权利与金钱,不断地突破道德底线。有些人因为无法得到而挣扎着,痛苦着。也有些人得到了金钱与权力,却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道德,也终将受到他人与自己良心的谴责。佛教的虚无观为人生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若是人们能认识到一切都如过眼云烟,都将归于尘土,而放弃执念,那么他们就会拥有更加自由幸福的人生,这个社会也将会更加美好。

[1]汤普森.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499.

[2]孙昌武.文坛佛影[M].北京:中华书局,2001.

[3]《大藏经》第三卷:本缘部上 [ M].石家庄:河北佛协出版社,2010:43.

[4]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卷上[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90.

[5]姚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A].大正藏:第八册[M].鸠摩罗什,译.石家庄:河北佛协出版社,2010:748.

[6]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886.

猜你喜欢

淳于母题梦幻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安全行
梦幻之彩
图案于社会之中——再析上古时代的“兽面”母题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柯一梦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梦幻鞋旅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缇萦救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