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居闺阁,心往窗外
——明末清初女诗人冒德娟诗赏析

2014-03-29徐美秋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名作欣赏 2014年14期
关键词:珠帘诗云红叶

⊙徐美秋[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幽居闺阁,心往窗外
——明末清初女诗人冒德娟诗赏析

⊙徐美秋[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清代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颇为兴盛,然而当今学界相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笔者有意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并从诗歌作品的细读赏鉴入手,本文即品评明末清初女诗人冒德娟的五首诗歌。冒德娟将幽居闺阁的寂寞烦愁虚化为淡淡情思,融于对庭院自然景物的摹写中,并突出了对窗外的向往。其诗在整体上呈现出清新淡雅的风致,富有情韵。

女性诗人冒德娟诗歌赏鉴

女性诗人的大批涌现是清代诗坛的一个突出特点。清人已清醒地意识到这点,他们编纂妇女诗歌总集,撰写闺秀诗话。总集有汪启淑《撷芳集》、胡孝思《本朝名媛诗钞》、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蔡殿齐《国朝闺阁诗钞》等,诗话有梁章钜《闽川闺秀诗话》、沈善宝《名媛诗话》、丁芸《闽川闺秀诗话续编》、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陈芸《小黛轩论诗诗》等。清代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颇为兴盛,然而当今学界相关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笔者有意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并首先从诗歌作品的细读赏鉴入手,本文即品评明末清初女诗人冒德娟的五首诗歌。

如《暮春》诗云:

闲步空阶有所思,无端新绿又盈枝。暮春天气人如醉,喜听莺声未老时。

暮春时节,绿肥红瘦,这让多愁善感的诗人不免有些感伤,感花落飘零,伤年光流逝,诗中“有所思”“无端”即蕴含着这样情绪。然满眼新绿,莺声清脆,又让人不由得沉醉其中,心生欢悦。此诗语句平淡,而情思曲折。

《晓起》诗与《暮春》诗一样,也用了“先抑后扬”的笔法。诗云:

晓来初起对窗纱,日上珠帘弄影斜。风动高枝黄鸟啭,声声啼向碧桃花。

诗人清晓起来,无所事事,久久地望着窗纱与珠帘及阳光照在珠帘上投下的影子,闺中女子无聊慵懒的情状传神毕现。次句“上”字、“弄”字,将光线与影子的推移动态地表现出来;“弄影”当是来自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用在此处,恰到好处。窗与门本来是连通内外的设置,方便室内的人向外张望、自由出入,然而诗人所见却是“窗纱”和“珠帘”,视线模糊了,通道隔断了。细细体味后,起二句让人又有微微的黯然、压抑之感。末二句轻轻一转,写窗外的春风微微吹动树梢轻轻摇摆,黄莺声声清脆,碧桃花开灿烂,一派春光和煦景象,冲散了之前的黯然与压抑,全诗亦因之流露出欢快的情味。

《夏日》所表达的情感与《晓起》诗前两句的大致相同,可谓是扩展清晰版。诗云:

芭蕉深绿映疏窗,高柳蝉鸣昼景长。闷卷珠帘看日影,鸳鸯相并立池塘。

芭蕉映窗,似乎颇有意致;深绿之色,也给人清凉之感;然而却抵不过炎炎夏日里蝉鸣不断的单调枯燥。烦闷难耐,于是卷起珠帘,可供消遣的只有沉沉日影缓缓推移,更添烦闷。再看向远处,池塘里鸳鸯相依并立,更突出了闺中人的孤单无聊。此诗“闷”字,虽在语意上承接次句,但下字太重,与全诗清淡的整体风貌不统一。

与前三首相比,《春闺》诗所包含的人物形象较为鲜明。诗云:

风动帘栊春昼长,莺声催起整残妆。独行亭畔拈花朵,不觉罗衣怯晚凉。

和风轻扇,吹动珠帘微微晃动,莺声清脆婉转,春日午后如此美好。诗人小憩醒来,略整妆容,走出闺房,来到花园里,独自在亭台周边观赏、把玩花朵,恍然不觉天色渐晚,直到单薄的春裳抵挡不了傍晚的寒意才回过神来。诗人拈花许久,想必在叹惜如此鲜艳明媚的花朵却无人欣赏,进而感叹自己青春年华独处深闺无人相伴。这一春晚“拈花自怜”的形象让我想起了杜甫诗里“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这两个女子形象一娇柔一坚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女性美。

这四首诗里相同的意象反复出现,如窗、帘、莺声等,所表现的情感也可以相互印证。故而四诗的风貌情致也大体相似,在对庭院四季物候的清新简洁的摹写中,隐含着淡淡的无聊愁闷。

七律《秋夜》相对于前四首七绝,篇幅长了,意象多了,情味浓了。诗云:

飘来红叶忽成秋,又见双星两地愁。

阶下细虫喧不歇,檐前紫燕语难留。

空庭砧杵催长夜,远寺钟鱼逼戍楼。

薄醉欲眠犹未得,绮窗遥望月如钩。

秋天是个容易让人忧伤的季节。红叶飘坠,燕儿南辞,在朗朗静静的夜里,对着一弯孤月,心中无端涌起寂寥惆怅。此诗以轻淡雅秀的笔触写初秋夜里那种萦绕心间又无可排遣的愁绪。

首联点题,上句“飘来红叶忽成秋”点“秋”,下句“又见双星两地愁”点“夜”。红叶飞舞着飘落,不知不觉秋天又到了。初秋的落叶犹如暮春的落花一样,总能触动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着“忽成”二字,好像是在嗔怪片片飘飞的红叶一下子把秋天带来了。七夕一夜鹊桥相会之后,牛郎和织女再度遥遥隔着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知相望不相即,愁绝。一夕相会后,又是一年三百六十多个日夜的相隔两地;“又见”,亘古以来年年如此,其愁怨之深重可知。“忽”“又”两个虚字如点睛之笔,让首联上下句一气流动。

颔联“阶下细虫喧不歇,檐前紫燕语难留”,接着写初秋节候的两个典型物象,并营造出愁闷黯然的气氛。石阶下草丛里,秋虫细细碎碎地鸣叫,一刻也不停歇。“细”,不仅形容秋虫形体微小,更是形容虫声的短促尖细,节奏极快,频率极高,容易让人心浮气躁;“喧不歇”,指各种秋虫的叫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写出了周围的寂静,也写出了人的烦躁。入秋天气转凉,住在屋檐下的紫燕辞别旧巢飞往温暖的南方了,再也看不到那灵动欢快的身影了,再也听不到那呢呢喃喃的燕语了。“语难留”三字,隐含着诗人对燕子的殷勤挽留及挽留未果目送燕影消逝后的怅然若失。

天气转凉,燕儿南迁,是时候准备寒衣了。寂寂深夜里,捣衣声一声接着一声,响在空空落落的庭院里,似乎催促着长夜赶快过去。分明是诗人内心空虚寂寞,希望长夜快点结束,却偏说“空庭砧杵催长夜”,造句奇警。“远寺钟鱼逼戍楼”,夜半时分,远处寺院的钟声悠悠传来,浑厚而清亮。“钟鱼”,寺院撞钟之木,因制成鲸鱼形,故称钟鱼;亦借指钟、钟声,黄庭坚《阻风入长芦寺》“金碧动江水,钟鱼到客船”,即指钟声。古代寺院有夜半敲钟的风习,《南史》已有记载。自张继《枫桥夜泊》之后,“夜半钟”成了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如白居易《宿蓝溪对月》“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皇甫冉《秋夜宿严维宅》“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等。秋月朗朗,钟声悠悠,如此秋夜,清远寥廓。“戍楼”,指军队驻防的望楼。望楼比较高,孤零零地耸立着,可能离寺院比较近,浑厚的钟声迎面而来,恍如有实质的威压,故用“逼”字。颈联写秋夜的深永清寥,出句奇警,而对句未能相称,问题在“逼戍楼”三字有些突兀。

前三联从多个方面渲染了秋夜空寂怅惘的氛围,到末二句才正面点出秋夜里的深闺未眠人。红叶飘落,紫燕南翔,双星隔河,这是伤感的初秋;阶下虫喧,空庭捣衣,夜钟悠远,这是清寂的秋夜。伤感寂寥,何以排解?深闺独酌,借酒消愁,醺醺然薄醉,无奈何意识却更加清醒,心头更加空落,不得入眠,“薄醉欲眠犹未得”。“绮窗遥望月如钩”,新月如钩,遥挂窗前,静静凝望,无尽思绪随着钟声余响慢慢消散在清冷月色中。

冒德娟《秋夜》诗与李清照《行香子》两词在意象、情境上颇多相似。一词曰:“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一词下阕曰:“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此诗看似熔铸二词而成,其实情味不同,易安词如酒,浓烈缠绵;婉诗如茶,含蓄淡雅,而各臻其美。

冒德娟这五首诗所写虽然不出闺阁与庭院,却很少描绘闺房内的陈设,只一再写到“窗”和“帘”,几乎没有对良人的相思,却突出了对窗外的向往。如《晓起》之“晓来初起对窗纱,日上珠帘弄影斜”,《夏日》之“芭蕉深绿映疏窗”及“闷卷珠帘看日影”,《秋夜》之“绮窗遥望月如钩”等。然而透过“窗”和“帘”,诗人只能看到月光和日影,其寂寞寥落之情可想而知。但诗人并不一味沉浸在这种寂寥的情绪中,她偶尔踏出闺房“闲步空阶”(《暮春》)或“独行亭畔”(《春闺》),那暮春的新绿与莺声、亭畔的花朵,都让她欣喜不已,流连忘返。总的来说,诗人将幽居闺阁的寂寞烦愁虚化为淡淡情思,融于对庭院自然景物的描摹中。也因此,婉的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清新淡雅的风致,富有情韵。

作者:徐美秋,博士,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歌与诗歌批评。

编辑:张晴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珠帘诗云红叶
姚红叶
几张飘落的红叶
秋日赏红叶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IV诗云》
浣花笺上月下柳
珠帘卷起,只为等你
卷珠帘:美人潋滟
卷上珠帘 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