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的技术难题
2014-03-28赵雪涛
赵雪涛
为什么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是水到渠成?今后三地的功能如何定位、产业如何分工、产业发展链条如何理顺?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
带着这些疑问,《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家徐逢贤。
民生周刊:为什么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时机已经成熟?
肖金成:第一,这是市场化的结果,市场到了目前这个阶段,想阻碍都阻碍不了;第二,三地城市密集,城市之间距离这么近,完全可以通过合作促进区域发展;第三,如今雾霾这么严重,谁也躲不了,必须齐心协力,这是最重要的契机。
徐逢贤:一是中央领导的目标已经明确,学者探索研究的思路已经清晰;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北方七省市经济协调发展迫切需要“京津冀”这个龙头带动;三是首都北京产业转移、对外开放、科技创新需要落实的基地;四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需要三地配合,共建生态环境优质带;五是北方城市群的发展、交通网络的配套完善、人口的转移疏散,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
民生周刊:三方协同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肖金成:我理解的协同发展,就是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保。要保证三方协同,首先要消除行政壁垒,不要恶性竞争,我觉得这是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其次是交通,必须考虑把城际交通建起来,而且城际交通要实现网络化、零距离换乘、无缝对接。
徐逢贤:三地协同发展的前提,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目标明确;二是三地党委、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细则;三是交通网络体系配套完善;四是京津两市的龙头带动作充分发挥;五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配套合理、延长产业链。
民生周刊:如何明确京津冀三地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
肖金成:我认为三地的产业应该对接互补。北京的产业结构要升级,比如说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商贸、旅游,工业应该转移到天津和河北。天津市发展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制造业、原材料产业、物流业、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应主要在河北发展。
徐逢贤:我认为,北京作为首都,应该成为五个中心,即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生态环境治理中心、对外开放中心。
天津大体上有以下几个功能定位:第一个是北方地区的港口航运中心;第二个是海洋产业示范区,它的海洋产业以船舶制造业为主;第三个是科技创新产业的生产中心;第四个是农副产品的供应中心;第五个是中国北方的物流中心。
河北目前比较落后,它应该发展以下几个产业:第一,因为紧邻京津,可以成为资源开发延伸产业链的基地;第二,因为河北省面积比较广大,可以作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第三,可以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示范区;第四,河北旅游资源丰富,可以作为旅游度假基地。
民生周刊:如何加快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肖金成:我们都知道,河北产业发展滞后,只能发展钢铁、煤炭这种高排放产业。如果没有这些产业,河北能搞什么呢?汽车产业、高科技产业都在京津,现代制造业、石化产业也在京津,在这种情况下,河北的产业结构一定是低端的、耗能的。即便如此,京津也有一些类似的产业,比如说天津有钢铁、石化,北京有石化、水泥,所以今后一定要做好产业调整。
通过产业对接,延伸产业链条。比如汽车产业,大家都知道它的链条很长,今后三地可以这样发展汽车产业:总装在天津,发动机可能在保定,轮胎可能在衡水的一个镇,沧州某镇可以造汽车玻璃……这样,产业链条延长了,周边经济也都能发展起来。
徐逢贤:我们知道,河北是资源型地区,这些资源可以经过北京、天津深加工形成产业链。作为农业大省,河北可以供应京津蔬菜食品,在消费环节又形成一个产业链。还有河北的海洋产业比较发达,依靠它也可以形成产业链。
如果要加速河北省经济的发展,除了自觉地用延伸产业链来带动其发展,也可以通过将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来带动它发展。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就把产业基本上转移到了浙江和江苏,因此,可以看到江苏的工业很发达。
民生周刊: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执行环节问题?
肖金成: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第一,在公共服务方面三地差距很大,这么大的差距需要拉平,如果往上拉就需要大量的资金,那么资金从哪里来?如果往下拉,北京市民肯定不干。
第二,基础设施的共建资金怎么解决?显然,北京财政实力强,但河北实力比较弱,这就涉及财政体制改革。第三,三方在协同发展过程中肯定出现很多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谁来协调呢?
徐逢贤:我分析,未来三地的人口流动不会很顺畅,因为目前北京有2100多万人,而河北已经有7300多万人,很难再承接北京转移的人口。未来如果想减轻北京核心区的压力,必须在北京郊区开发几个次中心城市,实现人口转移。
(实习生王亚亚对本文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