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披露过程

2014-03-28口述/徐学江文/沈黎明

文苑·感悟 2014年3期
关键词:唐山大唐山时效性

口述/徐学江 文/沈黎明

我1965年大学毕业后进新华社做了记者。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新华社领导立即派我赶往唐山做现场采访。几天下来,我凭借一个新闻记者的直觉,感到这场大地震的死亡人数绝不是小数目。然而,由于当时的种种限制,直到抗震救灾工作全部结束,全国各路记者始终没有采访到官方统计的死亡数字。

转眼3年时间过去了,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依然讳莫如深。1979年 月17日至22日,全国地震工作会议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在大连市召开,我作为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报道工作的记者,参加会议报道。

最后一天,有关方面领导向与会的地震专家们通报了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数。听到这个数字,我立即觉得这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新闻信息,是全国和全世界等待已久的重大新闻。

我抓紧时间写了一篇题为《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稿件,迅速送给担任大会秘书长的国家地震局的一位处长审核、签发。送审时我向秘书长提出了三条理由:1.地震发生已经3年了,伤亡情况应该报道,因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始终非常关心,同时外国人也很关心,再不报道我们会更被動;2.几年来国内外猜测不断,传言很多,对地震死亡人数众说纷纭,如果不在这个召开全国地震会议的时候报道,各种传言会更多;3.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与政府行为无关,在这样一个时机进行报道,比较自然。

秘书长认真看完稿件,听了我的要求和理由,有些犹豫,问我:“你这篇稿件一定要今天发吗?”我心里明白,他是想把稿件带回北京请示更高的负责人,我非常理解他的心情。但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感告诉我——必须努力争取将此稿发出!于是态度十分坚决地说:“我觉得一定要今天发,因为新闻讲时效性,不能发过时的消息!”秘书长听完我的话,又看了一眼手中的稿件,依然在犹豫,我立即补充说,“这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并不是人为因素所致,与政府和专业部门没有直接关系。如果等回到北京后再经过各级领导层层审阅,新闻的时效性将大打折扣。”秘书长也觉得我说得有道理,拿起笔在稿件上签了字。

得到批准后,我立即将稿件传往北京新华社总社对外部。我拿着电话,边读稿边让北京的同事做记录。当年我写稿子的时候还有一个小秘密。那次会议上,有关方面将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什么事先没有预报出来作了总结,讲了3个理由:一是帮派体系干扰;二是没有明显前兆;三是地震预报科学不发达。我在写稿时,有意去掉了第一个原因。没想到,后来新华社发稿时把后两个原因也去掉了,所以在对外公布的稿件中,就没有了这样一段文字阐述。

当这一消息发出后,顿时引起很大的轰动,我也被说成了新闻界对外公布唐山地震死亡人数的第一人。

猜你喜欢

唐山大唐山时效性
唐山大地震余震或持续上百年
《????》???? ?????? ????? ???如何提高“数学广角”课堂的时效性
王大根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唐山不能忘
莫以阴暗心理挖唐山大地震“废墟”
浅议网络文化视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
读编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