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14-03-28许辉
◎许辉
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产业的边界开始模糊化,出现了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经济现象,这就是产业融合。产业融合是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也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产业融合改变了原有技术体系的标准,多种技术融合共生,对高技能人才有了新的要求。同时,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也成为了推动技术融合的决定性力量。
一、高技能人才的界定
高技能人才是服务在一线工作岗位的,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的员工。我国现在对高技能人才的认定主要是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包括高技技工、技术拔尖人才或技术专家等。高技能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技术功底和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破解难题的技巧。和初、中级技能人才不同,高技能人才处理的是复杂的任务,需要突破技术难题才能引导产品升级进而带动产业转型。同时,高技能人才还需要有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产业融合首先是技术融合,需要高技能人才不断学习新技术、补充新知识,了解前沿的技术资讯,并能够转化为自身知识储备,用于技术革新,这也是产业融合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新要求。高技能人才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作风,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等品质。技术能力的提升需要有一段比较长时间的积累过程,许多技术人员正因为难耐枯燥的技术累计过程而放弃了坚持,才没有成为高技能人才。所以,高技能人才的胜任力结构中应至少包含的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高技能人才胜任力结构
二、产业融合下高技能人才开发途径
1.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运作机制
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对于高技能人才产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环境,是高技能人才校园培养阶段的关键。校企合作已经被公认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一个组织持续发展和繁荣必须考虑其个体的利益需求并满足他们。校企合作也一样,只有满足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才能建立起真正稳定长久的合作关系。所以,高职院校应积极联合企业,打造校企利益共同体,这就需要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和以往校外实训基地的松散管理不同,校企利益共同体的组织应有统一的章程、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和固定的场地等。高校和企业由于性质的不同,在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双方在合作的时候都需要为了共同目标而做出改变和革新。校企利益共同体为校企合作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对高校和企业提出适应校企合作的改进建议,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合作机制。校企利益共同体实际上是学校和企业剥离出适应校企合作的部分后,结合而形成的高层次组织。其管理团队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选派,融合高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把培养学生和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结合起来,把科学技术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结合起来,实现人员的互通、管理的一体、发展的一致、文化的交融。形成利用多方资源、利益紧密结合、共生共荣的校企共同体。
2.开发技能培训包,革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线操作人员,这必然要求技术和能力的培养要源于岗位需求。高职的课程体系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同时围绕技能培养和技能应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技术和能力并重、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并存、普通教育和精英教育并举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给高技能人才的产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首先要有比较完整和稳定的技能标准培训包。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发展迅速,但这些院校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方面却相差甚远,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技能标准培训包的开发可以把不同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技能标准明晰和统一起来,这样有助于不同院校间资源的整合和专业的建设,同时也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3.在高校开展现代学徒制和特长生培养实验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了高等职业教育元素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传统的学徒制,它具有更加稳定和正规的人才培养方式。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角色在“学徒”和“学生”之间转换,教学环境在“教室”、“实训室”和“工作现场”之间变迁。这种模式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体会高技能人才(即自己导师)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领略掌握先进技术的魅力,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现代学徒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难以达到批量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可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特长生培养计划,对生源开展调查和评价,对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开展带徒工程,以点带面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带徒工程的实施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密切配合,高校应积极聘请企业的高技能人员作为学校的企业兼职教师,引入适合的企业项目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同时,创造适合带徒工程实施的环境,比如校内实训室或工作室等,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基地的延伸加以利用和拓展,调配区域经济资源和教育资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服务。应建立针对于带徒工程的培养效果评价方式,通过校企双方制度层面的系统性设计,激励企业高技能人才把“带徒弟、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任务和工作内容。
4.打造公共实训基地,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高技能人才成长有渐进成才和实践操作的规律,高职院校需要校内外实训基地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企业里的员工,同样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再教育的实训基地,因此,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政府应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加大财政投入,针对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性、公益性、规范性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免费向高校、企业和培训机构等开放。同时,采取配套补贴等扶持政策,激励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共建实训基地,依托实训基地建设技能大师工作站,为高技能人才开展带徒工程、技术研修、跨专业团队建设等创造条件。
高职院校应积极争取获得政府审批和资助,与企业合作建立“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整合教育和行业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员工提供培训和实训服务。同时,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互动,积极开发符合企业需求、针对具体岗位的培训项目。政府应依托区域经济资源,联合高校和企业,建设区域人才培养基地,既可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所用,也可为企业员工培训创造条件,同时也为社区劳动力提供培训服务,形成校区、园区、社区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高校还可依托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高技能人才成长保障机制
1.政府建章立制,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纵观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都需要政府出台一定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合作各方的行为。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建立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体系。通过提供减免税、企业员工免费培训、优先获得学校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等优惠措施保障企业在合作中能够获得利益,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制定关于企业义务的政策体系,对于什么情况下企业应进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合作中企业需要尽到什么义务,发挥什么作用做出具体的规定,明确企业在合作育人中的责任与义务,制定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为促进校企合作育人保驾护航。
2.行业协会参与,政府推动,建立多方位的组织保障
高校和企业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高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公益性而企业追求的是利益,双方在合作中需要摒弃自身的偏好,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谋求共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或利益纠纷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教育产业化进程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打破由高校独自培养人才的格局,形成企业参与、政府推动、行业协会协调管理的多元化管理体制。首先,各职能部门需改变各自为政的行为方式,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把职业教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形成培养制度较完善、评价机制较科学、人才培养效果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教育与就业良性互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次,吸引行业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来。行业协会可在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职业资格证书发放、人才能力评价等方面发挥作用;企业则可进行专业培养计划调研、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与预测、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等,并直接联合高校成为育人的主体。第三,建立健全人才能力评价体系,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和就业准入制度。在社会上形成技能认定与流动的标准和规则,使高校的人才培养、社会的职业技能认证与就业形成统一的系统回路。
3.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流动提供支撑保障
人才评价机制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支撑。高技能人才是技能型人才中脱颖而出的群体,其成长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同时也需要全程的技能评价体系,从高职院校的培养阶段开始,一直伴随着人才成长的终生。只有建立起权威、完善的技能评价体系,才能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流动提供支撑。技能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形成管理规范、标准一致、层次递进的技能评价体系。建立多样化的高技能人才评价和选拔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企业人才评价、社会职业技能鉴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同时,多元化技能鉴定主体,在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基础上,可选择一批管理规范、技能人才密集、鉴定工作基础较好的大型企业作为试点,探索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4.塑造崇尚高技能的文化氛围,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提供文化保障
文化是激励行为的内在动力,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就得建立崇尚高技能的文化氛围,形成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激励机制。应逐步提高技能岗位的工资待遇,建立政府津贴制度,认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形成“崇尚技能,尊重劳动,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改变人们“重知识、轻技能”,“重学历、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建立技能贡献表彰制度,给予技术上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以物质和荣誉奖励;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高技能人才提供风采展示的舞台,这对形成崇尚进步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引导自己的部门和企业在招聘时拒绝学历歧视,放弃以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全日制学历作为判断人才的固化标准,建立学历和技能证书并重的招聘机制,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的上升通道,在社会上形成对走技能发展之路的真正认可。
[1]邹心遥.基于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2]王若虹.利用人才成长规律培育高技能人才[J].经济师,2009,(8).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利益诉求的有效载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