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寻找图书与报纸之间的生存空间
2014-03-28陈沁蓉
文/陈沁蓉
2013年11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龙源数字传媒集团龙源期刊网、期刊网络传播中心、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共同发布了“2013期刊数字阅读影响力TOP100排行榜”,其中,《三联生活周刊》《电脑爱好者》《看天下》《故事会》《漫画世界》《大众摄影》《读者》《意林》《轻兵器》《南方人物周刊》位列前十。这些刊物影响力较大,且经营水平很高。当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能取得如此成绩,在传统媒体直呼“寒冬”的今天,期刊一样面临严峻的现实。笔者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听到了《中国周刊》宣布投资人撤资,解散原有采编团队,改为文摘类刊物的消息。
对于期刊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没有成功者,也无所谓失败者,有的只是留下来的和离开的,我们只需观察他们各自的生存之道。
期刊发展的现状
期刊是一种介于图书和报纸之间的内容产品。与报纸比,期刊的内容显然更有深度,面对的受众群体更小众。与图书比,期刊的受众群体似乎又不那么高端,内容更贴近大众,价格也比图书更易接受。期刊能使受众在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内获得有一定深度的信息、资讯和观点,这些介于图书和报纸之间的特点,决定了期刊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特点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若运用得当,期刊的生命周期或许比两者更长。互联网改变的只是大众的阅读方式和消费方式,而不是谁的天敌,期刊要做的就是顺应形势,明晰定位,调整方向。
规模分布。目前全国期刊总数近万种,期刊大省有上海(631种),广州(381种),辽宁(316种),山东(262种)……除排名较前的综合性期刊以外,地方性期刊面临的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立足本土而非盲目追求覆盖是其较明智的选择。
地域分布。从地域上看,期刊成功与否与城市地位、经济总量有联系,但并无直接关系。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因为本身拥有较多优势资源,比如北京有很多国家级组织主办的刊物,上海、广东则在财经、时尚类杂志领域里实力雄厚,但是,边远地区的期刊同样可以做得红火。全国知名的期刊有北京的《电脑爱好者》《三联生活周刊》《大众摄影》《中国新闻周刊》《环球人物》《瞭望》、宁夏的《看天下》、上海的《故事会》《收获》《理财周刊》、内蒙古的《漫画世界》、甘肃的《读者》、长春的《意林》、湖北的《知音》、广东的《南方人物周刊》《新周刊》……总体说来,分布较均匀。
运作模式。各期刊的运作模式还是以内容产品为核心,配合精准、多样的营销手段。从龙源排行榜看,前100种期刊中综合类杂志所占比例最高,大约40余种。其中,新闻故事类的杂志最受欢迎,有近20种,面向各层面的读者;其次是专业类杂志,比如《电脑爱好者》《轻兵器》《航空知识》等,定位精准,读者黏性相对较高;财经商业类杂志位列第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理财、商业知识的渴求催生了这类杂志。
内容生产如何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三联生活周刊》在内容上的运作值得仿效,他们的每期的封面故事都有几个备选主题,编辑部会和各地的经销商进行充分沟通,经销商会选出他们认为最有价值、最好卖的一个主题,然后编辑部在尊重经销商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每期的封面故事。以其2014年的一期名为“最想念的年货”的专题为例,他们总计踏访了20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区的86种年货,足迹涉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山西、陕西、河南、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新疆、黑龙江、海南、台湾;调集了几乎所有能调动的主笔与主任记者走向不同的方位,每人都配一个摄影记者。此外,还外聘大量的特约作者,比如《出梁庄记》作者梁鸿,还有祖籍山东、广东出生、香港上学、曾在加拿大和英国等地留学的牛津大学病理系博士后孙欣等,这种跨界的作者邀请,让美食观察者更显多样化,内容更好看。
当然,除了内容,一本精彩的杂志还有很多因素起着共同作用。做内容供应商,并不意味着只提供内容产品,产业化为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
期刊的产业化发展
期刊的产业化主要是以活动策划为营销手段,整合各类资源,构建采编与经营互动、发行与广告互动、活动与广告互动和全媒体互动的广告经营模式。目前我国众多期刊的产业化途径主要是以读者和广告主为核心,通过线下活动、组织协会等方式挖掘内容之外的深层次盈利空间。
增强黏性,做足特色。期刊目标读者的小众化和精准化,与互联网时代的消费需求非常贴近,通过不断强化客户黏性和忠诚度,不断细分用户群体,以项目来挖掘和带动需求,成为期刊产业的重要方向。
《电脑爱好者》除了线上业务的长足发展,线下活动部分也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无论是“电脑爱好者帮你购”还是“体验沙龙”,乃至于“读编交流会”,都成功地为客户提供了价值传播的渠道,也为读者用户带来了真实有意义的资讯信息。通过多年的通力打造,《电脑爱好者》线下活动已经呈现系列化、专业化的趋势,与伙伴客户的合作也有效地实现了产品价值最大化。如今,该刊已经成为集采编、出版、发行、展览、广告、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企业。
组织协会,平台化运作。期刊的受众相对狭小,但他们是一群有着相同偏好和消费观点的人。通过期刊这一平台,将其汇聚起来,组织协会,提供交流平台,这也是期刊的显著优势之一。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有本《休闲》杂志,已经成立了高尔夫协会、休闲产业发展促进会等,通过承办高尔夫比赛,运作高尔夫体育慈善基金,建设高尔夫训练场等,聚集相关企业和企业家,打造平台,让协会成为期刊品牌效用延伸的途径。
期刊的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化。无论爱与不爱,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无处不在。目前期刊主要从两个方面实现数字化的发展,一个是通过集成平台将纸媒内容转换为数字内容,另一个是通过刊社自身的网站将纸媒内容转化到网络上。
文摘类杂志《读者》的新媒体部从成立迄今连续两年维持7位数的净利润,盈利模式以数字广告销售为主。上海财经类杂志《理财周刊》创办了服务于个人和家庭的专业门户网站——第一理财网,目标是打造一个集杂志、网站、无线终端于一体的多媒体。现在他们拥有20万左右的手机报订阅户,iPad终端应用软件的下载量也在中文财务类程序中位列前茅。
但是,数字化毕竟是“烧钱”的转型方式,和图书、报纸同为传统纸媒的期刊缺乏建设全媒体所需的各种资源,成本问题无法忽视。《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认为,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做到全媒体,因为全媒体是需要强大人力成本投入的,而且一个媒体牺牲掉了自己的个性,全媒体有什么用。以《三联生活周刊》目前的运营状况看,该刊有六七十个记者,每人每周要为杂志写两页的稿件,才能保证杂志的正常出版。如果他们需要去拍一个视频,就会增加工作量,而增加工作量后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写稿。所以,该刊的选择是不会盲目投入过多的成本做全媒体。当我们进行市场调查时,发现该刊一直因其插页广告过多而遭到诟病。另一本新闻类刊物《看天下》也遭同样质疑,他们的做法是当广告超过一定量的时候就增加相应印张的内容,这在编辑部心里是不让读者吃亏的意思,但这层意思,到底有没有得到读者的认同呢?我们并不知道。
2014年1月,海尔发邮件通知媒体,今后不再向杂志投放硬广告,但将继续投放杂志内文植入广告和新媒体广告。海尔成为首家放弃杂志硬广告,转向新媒体广告的传统家电企业。其总裁张瑞敏在公司年会上称,对海尔来说,无价值交互平台的交易都不应存在。这无疑应该被看做是广告市场未来的风向标之一。
集团化。未来期刊将不再是期刊出版公司的唯一产品,甚至也不一定会成为核心产品。依托集团化进行整合营销将成为期刊的重要生存之道。
浙江浙商传媒有限公司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广播电视集团、浙江省私营(民营)企业协会以股份制的方式发起组建,他们以杂志为平台,搭建浙商全国理事会,形成了以投资服务、培训等为衍生产业的全新营运模式。该公司设有编辑部、新媒体部、投资部、理财部、广告部、市场部、会展部和房产家居部等多个职能部门,员工近百人。
这种跳出杂志办杂志的模式即为集团化,杂志依然存在,但不再是公司的利润中心。
企业化。现代企业与传统媒体在管理机制上截然不同,与出版集团和报业集团相比,期刊的规模相对小多了。这种小规模,使内部管理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小。好的机制能带来显著的收益。以发行为例,《三联生活周刊》在北京、上海、广州3个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由杂志社自办发行,其他地方则交给不同的区域代理商发行。该刊的适销量始终控制在60%~70%,其经营情况相当不错。据《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介绍,从2005年开始,其利润率的增长每年都在15%以上,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成本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之一。期刊的印刷、纸张、开本、重量、采编成本等必须进一步精细化。已经有很多期刊编辑部实行了项目制,采纳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根据员工拥有的资源、自我规划等因素,让编辑、美编、摄影组成项目组,按公司规定领取执行费用,在确保大方向的前提下,公司不再过问其具体实施细节。这种纯企业的管理模式能激发出更多的活力。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对于期刊而言,必须抓住这两个重要的机遇,走专业化、数字化、产业化的道路。任何转型升级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唯有行动,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