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2014-03-28田慧
田 慧
(重庆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67)
当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融合的机遇,但也导致了强势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长驱直入,对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造成巨大冲击。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正处于价值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由于自身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容易受到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而出现困惑。尤其在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冲击下,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信仰缺失、诚信缺失、道德滑坡问题。为了有力回应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社会成员的冲击,党的“十八” 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为了扭转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混乱的局面,高校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然而,现阶段高校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却遭遇多种问题与挑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的路径,以保证大学生坚持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思想意识的逐步提高,必定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和支配地位的价值理念,是一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专有的处于核心与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建设要求紧密相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国家制度层面的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属性相适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集体层面的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相适应,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体现。
积极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时期是个体价值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观可塑性强的时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过程,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纳、内化与践行,使大学生逐渐树立社会主义的信仰与理想。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从“十八大”发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全国高校纷纷响应号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逐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然而,高校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以改善。
2.1 价值观教育理念缺失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理念主导我国教育发展。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往往过度注重智力教育、知识教育,而忽视受教育者精神道德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价值观教育是个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产生长期影响的过程”[1],注重受教育者精神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别于知识性教育,应通过不同于其他教育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来进行。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仍然主要采用“知识性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课堂对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单纯的“知识性考核”方式来检验教育成效,导致大学生只是了解和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没有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价值观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过于抽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专有的处于核心与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其内容抽象。一方面,教师不擅于将抽象的理论内容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起来,缺乏说服力;另一方面,教师很少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不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大学生认识、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价值观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单一化
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客观上要求变革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然而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只开展课堂教学,并且只讲授知识,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忽略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性,导致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纳知识,难以真正地内化相关的价值观。
2.4 价值观教育知行脱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循环的过程。价值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其价值,才能得到深化与发展。”[2]然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过程中,却存在严重的“知行脱节”的问题。主要依靠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只是强调大学生识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忽视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 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教育的有效性,难以达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必须探索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3.1 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教师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将大学生看作现实、具体、完整的人,而非简单、抽象、机械地接受知识的教学对象。应围绕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大学生参与价值观教育活动。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存在的思想迷惑问题。以大学生实际存在的思想问题为出发点,运用主体性教育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等多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探讨价值问题,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此外,改革考核方式,不能只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性内容作为考核范围,还应把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3.2 选择具有时效性、现实性的价值观教育内容
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的兴趣。改变过去只注重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的问题,选择具有时效性、现实性的价值观教育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际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首先,教师应注重引入时效强的教育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教师应关心这些时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分析这些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一方面,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尊重和理解学生心理特征和情感需求的前提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3 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实效性。首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教师应顺应网络技术的发展潮流运用各种网络媒介和载体,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教师通过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软件和电子教材,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优势,增强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3]另一方面,教师借助新媒体传播媒介,采用QQ、微博、微信、建立专题网站、网络论坛等,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努力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其次,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教育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校有丰富的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固然要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但也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和伦理道德。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关注子女的精神需求,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要求,引导子女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社会教育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层面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多元化价值取向,运用多样化的大众传媒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网络,促进学生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情景。大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是导致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变革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采取价值澄清模式,提升学生参与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性。在推进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价值澄清模式,教师创设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点,尊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教师因势利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引导学生对自己价值观进行反思,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二,采取教育体谅模式,激发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教师从情感上引导学生理解他人、体谅他人,与人友好相处、和谐交流,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与人和谐相处的快乐与满足。第三,采取主体性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3.4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实践出真知。“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搭起了‘需要—动机—行为’联系的桥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的意识,将个体意识‘外化’为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4]。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面向社会,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支持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高校应制定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政策,并积极地与地方政府合作,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其次,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模式。一方面,深入把握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表现的需求,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国家与高校应加大对社会实践和创新发展的经费支持,划拨专项经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发展基金和创业基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予以资金支持。最后,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深入城市社区、农村山区开展调研活动和为民服务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正确认识中国现实情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1] 陈芝海.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42.
[2] 刘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6—20.
[3] 刘娟.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J].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4):116——121.
[4] 李纪岩.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