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发展研究的进展
2014-03-28韦向阳
韦向阳, 刘 亮
一、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
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以解决世界人口贫困问题,强调增长必须具备包容性、可持续性以及民众认同性。2009年11月15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题为《合力应对挑战,推动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2010年9月6日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发表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同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再次倡导包容性增长,增强内生动力。2011年4月15日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了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演讲,正式提出“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探寻亚洲新的发展思路及政策选择。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要旨是让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利益和好处、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国家、所有人群,特别是欠发达国家和弱势群体。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的变化,体现了发展观念的逐步升级和不断扩展。包容性发展不仅仅指经济增长,还包括社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具有明显的多维性与普遍性,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与拓展。统观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界定、具体内容、环境分析与政策选择上。
二、包容性发展的内涵界定
对包容性发展的概念界定至今尚不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学科对包容性发展特性的认识。
国外的相关研究对“包容性发展”与“包容性增长”并未加以区分,主要是从减少贫困,力求机会均等角度加以阐述。[1]Chatterjee将包容性发展定义为所有国家的所有群体都能实现贫困减少和没有社会排斥的发展。[2,3]等。认为包容性发展应该是让全体社会成员实现机会均等、没有歧视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
国内对包容性发展的内涵研究主要强调发展的公平性和共享性,如有的提出包容性发展就是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机会均等、共享发展成果的权利[4]等。有的从全球化角度分析,认为包容性发展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共同发展为特征,平等参与为手段,成果共享为目标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一种发展模式。[5]也有的提出包容性发展由包容主体和包容度构成,包容是由包容方和被包容方构成,前者是这种包容关系的主导方,它决定是否、能否、如何主导这种包容。包容性发展在不同情形下有不同主体,而且包容要有一定的边界即包容主体对包容对象的包容度[6]。
从不同学科来看,包容性发展已成为学界的共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是其实质内涵。从社会学来看,社会融合、社会参与及社会共享是包容性发展的基本含义;教育科技等社会因素是包容性发展的内生变量。从教育学、管理学看,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不再是简单粗放式的增长,而是转向依靠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7]从哲学视角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关注所有人的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核心目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强调联系、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正确处理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包容性发展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要实现包容性发展必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8]包容性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从伦理学看,包容性发展是不受文化、种族和社会阶层差异的限制,是靠道德的力量进行调节的发展模式。[9]与经济发展一样,文化领域也会因文化需求的多样性、民族性与地域性而存在失衡现象,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地区间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以及地区内部文化供给中现代文化相对于传统文化的优势地位,更需要包容性的文化发展。文化的包容性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或者民族的文化生活中,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享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在地域概念上则是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享有同等的文化发展权。[10]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从其内涵来看,包容性发展是对以往发展观的传承与创新,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内涵,但是不同学科的解读,还是为我们提供了较多的思考视角,不过尚需突破集中于经济学领域的格局,其他领域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三、包容性发展的多维度解析
(一)发展主体的全民性
发展主体的全民性是包容性发展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包容性发展同样需要全民的参与。只有全民参与的发展,发展成果的最终全民共享才真正具有公正性与合理性。因此,让所有社会群体拥有公平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是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逻辑前提。为此,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能力提高和发展机会,让他们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生活,而不是坐享其成、坐等社会救助,形成对政府的福利依赖,甚至落入福利陷阱和贫困陷阱之中。[11]
(二)发展内容的全面性
发展内容的全面性是包容性发展的基本特征。包容性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包容发展,还涵盖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政治的发展、文化及生态环境的发展。经济包容是指不同贫富程度的要素在经济上相包容、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相包容、本国经济发展与外国经济发展相包容;环境包容包括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包容、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相包容;社会包容有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相包容、社会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包容;文化包容有不同地区间、不同国家间的文化相包容。只有全面协调的发展,才能稳步提高国民的科学能力、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12]。
(三)发展过程的公平性
发展过程的公平性是包容性发展的本质要求。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难点,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公平和效率兼顾,更加注重公平”的转变,反映了人们从对结果公平的注重转移到对机会公平的强调,强调起点公平、机会均等,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反歧视、反垄断、反欺诈,营建公平诚信的投资环境和竞争氛围。包容性发展必须实现机会公平、政策公平、环境公平,最终实现分配公平,另外,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13]
(四)发展成果的共享性
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是包容性发展的重要目标。无论是要求发展主体的全民性,还是发展内容的全面性,人或是发展进程的公平正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总之,包容性发展设想的一切内容都需要通过全民共享表现出来,否则发展就失去了归宿。贫富差距发展成果不仅要在同代人之间共享,还要在当代际之间共享。因此,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必须维持资源与发展成果在同代人之间的可共享性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兼顾性。[14]
包容性发展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发展的包容性,在实现过程中更加重视全民参与性、内容协调性、过程公平性及成果共享性四个方面内容上的连贯、逻辑上的内在统一。这对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包容性不足提供了多维思路,不过,每一维度的分析仍然需要学者们继续深化。
四、包容性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践行包容性发展的有利环境
包容性发展的主要机遇在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全球金融危机根源及影响的反思中,顿悟出经济全球化存在的制度缺陷,要求各国增进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15]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包括包容性发展的客观要求,包容性发展是可持续发展题中应有之义,是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和发展,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理论以及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完全一致。[16]并且包容性发展理念是中国和谐理念的延续与发展,是和谐理念的本质要求。[17]由此可见,在中国推行包容性发展有着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二)践行包容性发展的主要挑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平衡发展面临三大矛盾和问题:第一是从不平衡到平衡,缺少内在自动稳定器的纠偏机制;第二是从渐进式改革到依法治国,缺少连续推动改革的动力机制;第三是从效率优先到社会公平正义,缺少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决策的透明机制。可以说,包容性发展在我国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从体制机制和发展战略上避免陷入“排他性发展”陷阱。另外,李长安提出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上,存在着诸多与包容性发展相违背的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扩大、仇富心态严重、劳资冲突加剧等。在个人发展方面,受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影响;在市场竞争方面,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十分严重;在政府行为方面,服务型政府体制仍未建立。[18]黄祖辉认为中国发展的包容性不足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问题,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和不充分。高传胜指出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最关键的核心问题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构失衡和自主发展的可行能力不足,中国经济增长长期高度依赖出口需求和对外投资,最终消费需求量增长引擎功能不够强,究其原因则是发展的包容性不强。
包容性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在我国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然而,仍然面临着的多重体制与环境障碍。而且,对包容性发展理念的宣传尤为不足,普通民众还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包容性发展,很难真正实现发展的全员参与性,发展的公平性也难以得到民众的广泛监督。
五、践行包容性发展的政策研究
(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动力机制。Lin[19]认为技术与工业创新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并主张亚洲发展中国家应鼓励公司加入到有竞争优势的工业中,采取合适的技术结构,强化相应的制度建设,这样就能实现动态的包容性增长。Ali &Son提出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生产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而且创造体面的就业机会有利于高持续增长。Fernando[20]强调政府需要平衡干预力度来确保其行为不会排挤私营部门,政府的干预应激活而不是限制私人的投资。国内的研究多从改革与发展形势出发,提供政策建议。践行包容性发展的首要原则是发展性原则,包容性发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必须先把蛋糕做大,才能合理地分配蛋糕,否则只会落入僧多粥少的局面。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具体政策指向则不尽相同。顾淑林提出改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和继续进行体制和管理改革,要在区域创新系统和集群及产业政策层面上下功夫。李长安认为必须摒弃将增长与机会均等对立起来的观点,把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提高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成就的首要指标。王栋等则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坚持民生优先,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二)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
建全社会保障制度,关注民生,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关键。Ali建议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措施防止弱势群体被极度剥夺。高传胜认为中国推进包容性发展必须围绕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改革完善和公共管理规范提升三个方面,近期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也是社会包容的重要体现。有学者认为,包容性发展首先应该改善民生之需,包容性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关注民权民生就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7]将民生事业摆在首要位置,既是改善与发展民生自身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增长的需要;[14]立足民生应该从人民利益出发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围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5]应该建立更稳定的公共保障体系,包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动态化、发展型社会保障体系。[21]
(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只有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Ali &Yao提出国家和地方政府需要优先考虑农业和农村领域的发展,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发展。[22]开发人力资本支持包容性增长,社会包容性需要对三个领域进行干预:教育、健康以及其他社会服务,这样才能提高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能力。[23]政府要转变职能,尽快从建设型、经济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回归,坚决扭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错位”和“越位”的现象,[18]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更公平的服务,以确保公民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对此,政府的管理要做到几下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由经济目标优先转到社会目标优先,第二,政府由市场竞争主体向公共服务主体转变,第三是将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24]必须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核心职能,增加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5]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多元提供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8]政府应当加强制度建设、提供财政服务及基础设施服务,[20]充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公共服务业。[4]从政府公共经济治理的角度,要强化公共教育产品供给,缩小当前城乡、区域之间教育服务存在的巨大不平衡;提供良好的生态型公共产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进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公共经济治理型政府,把保障公民“有尊严的生活”作为政府的首要目标。[4]
(四)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机制是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损害了社会主义本质,违背了包容性发展的初衷,破坏了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机制,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政府要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约束机制和调节机制,调整政府、企业和百姓的收入分配结构与高、中、低收入者之间的关系。[8]践行包容性发展要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着力改善分配关系,优化居民收入的分配结构。[5]近期重点突破之一就是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公共分配机制,使得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21]
(五)寻求合作伙伴
实现包容性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统筹兼顾与国际上各国之间的求同存异。政府在确保包容性发展时需要与私营部门和民间团体加强合作。[3]同时,基于社区的组织、民间团体和非政府(NGO)组织对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性增长有着重要贡献。[20]建立和谐世界是包容性发展的国际前提,[7]包容性发展是国际经济合作的新领域,需要通过全球治理的改善来实现,各国应该在全球治理中合作,寻找自身发展需要和人类社会共同利益之间的结合点。[16]在现阶段要建立一个政治上互尊互信、经济上互利互补的新型国家关系,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要加强与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坚持共同发展但区别责任原则,要求各国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实力相一致的国际义务,[25]实现世界和谐共存。
在践行包容性发展的政策上,要掌握好度,不能孤立片面也不能无限制地包容,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科学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让所有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前提;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让全体国民增强自身能力,积极参与到发展建设上来;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具体体现;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机制,调节收入差距过大带来的各种矛盾;寻求合作伙伴,让包容性发展深入人心,各方力量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由此,全面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的包容性发展指日可待。
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国内外理论界虽然从经济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研究了包容性发展的多重内涵、原则和政策指向,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对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但是,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还没有建成一个包容性发展实际可行的测度指标体系,无法掌握具体包容性实现程度。第二,研究视角较狭窄,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没有将包容性发展思想拓展到更多领域。第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扩展。如包容性发展的末来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的包容性发展路径。第四,包容性发展的策略提出了很多,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操作及实行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第五,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包容性发展的视角分析、考察转型中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比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新型城镇化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对包容性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探讨,寻找解决路径的突破。
[1] Conceicao,Gibson,Heitor,Sirilli.Knowledge for Inclusive Development:the Challenge of Globally Integrated Learning and Implication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01,66(1):1-29.
[2] Chatterjee.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Lessons from the Asian and Pacific Region on Inclusive Development[J].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5,22(1):12-44.
[3] Ali,I..Pro-poor to Inclusive Growth:Asian Prescriptions[R].ERD Policy Brief Series,2007.48.
[4] 高传胜.论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要义[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5).
[5] 王 翼,王 岩.“包容性发展”:一个崭新的时代命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6] 朱云平,陈俊明.包容性发展关系的主体性及其包容度[J].社会主义研究,2012,(2).
[7] 王汉林.“包容性发展”的社会学解读[J].科学.经济.社会,2011,(4).
[8] 谷桂华.论哲学视域下的“包容性发展”[J].北方经济,2011,(2).
[9] 陈 翔,路艳娥.论包容性发展的道德哲学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2011,(5).
[10] 赵巧艳.文化包容性发展:理论与对策[J].长白学刊,2011,(6).
[11] 曾 铮.包容性发展有公平可持续两层意义[J].财会研究,2011,(8).
[12] 黄祖辉.包容性发展与中国转型[R].论坛会议,2011-4.
[13] 巴文泽.包容性发展的三个维度解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5).
[14] 龙朝阳.经济增长、民生建设与包容性发展[J].经济学家,2012,(3).
[15] 张燕生.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促进可持续增长[N].北京日报,2011-12-5(17).
[16] 张幼文.包容性发展:世界共享繁荣之道[J].求是杂志,2011,(11).
[17] 虞满化.包容性发展:和谐理念的实践之维[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4).
[18] 李长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走包容性发展之路[N].上海证券报,2011-4-25(9).
[19] Lin,J.Y.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inclusive growth in developing Asia.Paper presented at Asian Development Bank's Distinguished Speakers Program,Manila,Philippines,2004.
[20] Fernando,N.“Rural development outcomes and drivers”,EARD Special Studies.ADB,Manila,2008.
[21] 樊继达.转方式的重要内核:包容性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2-8-13(5).
[22] Ali,I.& Yao,X.Pro-poor inclusive growth for sustainable poverty reduction in developing Asia:the enabling role of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Z].ERD policy brief series no.27.ADB,Manila,2004.
[23] Ali,I.,Son,H.H..Measuring Inclusive Growth[J].Asian Development Review,2007,24(1):11-31.
[24] 邱耕田,张荣洁.论包容性发展[J].学习与探究,2011,(1).
[25] 李胜萍.包容性发展-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J].生产力研究,2012,(2).